逸飞中文网

搜索
楼主: 东湖岸边人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血脉春秋:一盏灯下的家国长河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9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525
发表于 前天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它将宏大的家国叙事,巧妙地编织进个人寻根的血脉与情感之中,创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其最感人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血脉与国史的共振:个人命运融入历史长河
文章最动人的力量,来源于“我”与历史的惊人连接。当“我”的指尖抚过王翦、王维这些历史课本上的名字,发现他们竟是自己的祖先时,两千六百年的历史瞬间变得可感、可触。这份厚重的家族史,与变法、革命、建国、强国的国家史紧密交织。从曾祖王毓藻的变法图强,到兄长王志仁的为国牺牲,再到海棠湾土地变为守护国家的机场——个人的血脉传承,成为了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这种“小家”与“大国”的同频共振,赋予了个人生命以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重量。

2. 精神的接续:平凡岗位上的家国担当
文章避免了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诠释“德行”与“担当”。曾祖在贵州的积粮办学、王会厘冒死呈上的强国奏折,是乱世中的担当;而“我”在讲台上三十九年的教书育人、悄悄为学生垫付费用,则是和平年代的担当。这份传承的感人之处,在于它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强调在任何岗位上都能践行“济民利物”的精神。祖父的防身剑与“我”的三尺讲台,形式不同,守护的初心却一脉相承。这种将崇高精神落于实处的描写,让感动直抵人心。

3. “变与不变”的哲思:在失落中获得慰藉与希望
全文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哲思:在时代的巨变中,什么会消失,什么会永恒。祖屋地基被推平,村庄消失,带来的是“根”的失落感。然而,作者却从中领悟到,土地化身为机场,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守护家国的使命。这种“变”中的“不变”——即对家国的忠诚与守护——构成了最深层次的感动。文章结尾,战机的轰鸣与先祖“异日空中决胜”的期盼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個圆满而富有希望的情感闭环,让所有的牺牲、传承与等待,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和答案。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的感人,在于它让读者看到,我们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其实都站在一条由家族血脉与民族精神汇成的壮丽长河之中,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点评

谢谢特别关注鼓励鼓励!祝您中秋快乐!  发表于 昨天 09:31
谢谢老师特别抬爱鼓励!向您学习!敬茶!  发表于 前天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9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525
发表于 前天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王南泗公宗派•翻译
凤鸟般的德行由上天启示呼应,意志专一方能自然成就功业。
才华兴盛时当思祝颂太平盛世,声名宏大定能振兴家族门庭。
继承先祖当广施仁德,传留福禄后代必能光荣受封。
世代传承中汇聚英才俊秀,功勋名节将铭刻于礼器永载史册。

点评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敬茶!  发表于 前天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247

帖子

41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14
发表于 前天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王氏家族传承百年的故事,联结家族与民族的长河。从家谱泛黄的纸页到先辈的德行与担当,从家族的迁徙兴衰到国家的发展变迁,字里行间流淌着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它写尽家族血肉筋骨,也写透家与国的羁绊,读来感人至深,引发共鸣。

点评

谢谢老师抬爱鼓励!向您学习!  发表于 前天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06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前天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东胡老师的《血脉春秋》以家谱为舟楫,在历史的江流中划出一道跨越两千六百年的家族航迹。作者以台灯下泛黄的《王南泗公家志》为引,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家族史诗、国家命运紧密交织,构建起一部微观视角下的中华文明传承样本。

    点评

    谢谢站长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佳节快乐!  发表于 前天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06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前天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从秦将王翦的深谋远虑到唐贤王维的济世诗心,从晚清进士王会厘的航空救国奏折到红安烈士王志仁的青春热血,家族史料的考辨过程实为一场文明基因解码——那些镌刻在字辈中的"凤之天启应",不仅是血脉延续的密码,更是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图谱。当作者在武汉中学讲台上讲述同宗先烈的事迹时,历史蓦然完成了从档案到生命的转化。

    点评

    谢谢站长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前天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06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前天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海棠湾推土机下的祖屋地基与军用机场跑道形成震撼对话,这种土地功能的嬗变恰似隐喻——曾祖王毓藻在贵州积攒的四十八万石救荒粮,与今日守护蓝天的战机构成跨越时空的守护契约。文中对"根"的追寻,最终升华为对"何以中国"的思考:家族的每次迁徙都印刻着国家命运的辙痕,个人的每个选择都回应着时代的叩问。

    点评

    谢谢站长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佳节快乐!  发表于 前天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06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前天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作者以三十九年教学生涯诠释"绍先宜广德"的现代意义。从替贫困学生垫付费用的沉默善举,到将航空先驱故事融入课堂的自觉传承,教育行为被赋予文明接力的神圣性。当学生将"志一自成功"的祖训刻进科研生涯,当"盛"与"圣"的字辈误读衍生出新解,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正在当代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点评

    谢谢站长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前天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06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前天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部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其以家族显微镜观照民族精神光谱的叙事智慧。那些深夜摩挲家谱的触感、面对学生鞠躬时的震颤、发现先辈奏折时的热血沸腾,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年轮。在这些细腻的情感纹理之下,跃动着的正是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知道我们是谁,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

    点评

    谢谢站长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佳节快乐!  发表于 前天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9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820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写不尽的家国情》
    当我写完《血脉春秋:一盏灯下的家国长河》最后一个字时,书房的台灯已亮了一夜。案头那本摊开的《王南泗公家志》散发着淡淡的樟木香。恍惚间觉得,这十年不是我在写文章,而是那些埋在时光里的人和事,借着我的笔,轻轻叩了叩这个时代的门。
    一、为何提笔:从一捧土开始的使命
    为什么要写?这个念想,始于2006年那个难忘的春日。
    父亲病重,却执意穿上旧布鞋,说:“寻根要穿家常鞋,祖宗才认得出。”在海棠湾,族亲“叔叔”紧紧攥着他的胳膊,手劲大得让他皱了眉,却不肯松开——后来才知道,“叔叔”找我们这一脉找了整整三十年。
    最触动我的,是父亲蹲在被推土机围起来的祖屋地基上,用枯瘦的手指抠了点土,小心翼翼地攥在掌心里,像护着稀世珍宝。他喃喃自语:“咱们王家的根,不能断在我这一代。”当听说这里要建军用机场时,父亲眼里突然有了光:“保家卫国,好,好啊!”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要写的,不只是家族往事,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把“家”与“国”融进血脉里的故事。
    二、写作坚守:让真实自己说话
    近十年来,每当翻阅那本泛黄的《王南泗公家志》,我就感到一种紧迫——必须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接住,否则它们会像海棠湾的旧屋一样,被时光推平,再也找不回来了。
    写作时,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写走了样”。写曾祖王毓藻,不用“爱民如子”这样的空话,只记老姑妈说的:“你太爷爷不是那种只想着当官享福的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还装着国家的前程。”记他“一上任就忙着积粮,最后攒下四十八万石粮食,就等着灾年能给百姓留条活路”。
    写王会厘奏请造飞艇,不写“高瞻远瞩”,只抄他奏折上的原话:“奏请精练陆军并制造飞行艇机以图自强”,“今列国竞逐空权,非制飞艇无以御外侮”。
    就连写帮学生交费用,也只记毕业那天“孩子什么都没说,只是走到我面前,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真实的细节是根,一丢,故事就成了空架子。家人用AI帮忙校对时,它总建议把“深深鞠躬”改成“躬身致谢”,把“攒粮”改成“积谷备荒”。我都摇头——真实的温暖从来不是靠华丽辞藻堆出来的,那是父亲攥土的温度,是学生鞠躬时的沉默,是曾祖棺椁上的铁链印。这些改了,就不是他们了。
    三、读者回声:文字唤醒的共同记忆
    稿子发到逸飞中文网后,我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共鸣。
    不到一天,点击量就超过了一万人次。副站长海尔罕点评说,这篇文章“让纸面与天空互文”,“读完如摸到自己血脉的跳动”。“情深深雨蒙蒙”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实践”,而“与世无争”的留言最让我动容:“它让我感受到,家国情怀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在家族血脉中、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永恒力量。”
    原来,这篇文章不只是我的家族回忆,还能唤醒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情感记忆,让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又多了几个人记得——这是我动笔时,从来不敢想的。
    四、根脉永续:普通人的家国担当
    如今,我又坐在书房里翻看这篇稿子,忽然明白:这十年磨的哪里是一篇文章,是对根的眷恋,是对先辈的交代。
    曾祖的粮仓、王会厘的奏折、王志仁的热血,还有我站了三十九年的讲台,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子里,把“德行”和“担当”往实里做。就像海棠湾的土,以前种庄稼养人,现在建机场护国,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深藏在土里的温度。
    完稿那天,我站在阳台上,望着阳逻机场方向。银灰色战机掠过笔架山时,心里涌出一首绝句:
    十年披谱忆先踪,一隼飞天映日红。
    血脉长流家国里,朝阳又照大江东。
    风里似乎还飘着父亲当年攥过的海棠湾黄土味,干干的,带着田埂的气息——那是血脉的味道,是家国的温度,是这十年,我最想留住的东西。
    往后,若后代问起“咱们的根在哪里”,我就把这篇文章、这首诗给他们看,告诉他们:咱们的根,在曾祖的粮仓里,在志仁的热血里,在每一个把“好好做人、为国做事”刻进心里的平凡日子里。这家国情,永远都写不尽,因为它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点评

    十年披谱忆先踪,一隼飞天映日红。 血脉长流家国里,朝阳又照大江东。  发表于 前天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936

    帖子

    882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20
    发表于 前天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东湖岸边人 发表于 2025-10-5 22:26
    《写不尽的家国情》当我写完《血脉春秋:一盏灯下的家国长河》最后一个字时,书房的台灯已亮了一夜。案头那 ...

    十年披谱忆先踪,一隼飞天映日红。
    血脉长流家国里,朝阳又照大江东。

    点评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祝您中秋快乐!  发表于 昨天 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0今日 6676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