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楼主: 黄皮人

[版务] [版务] 散文随笔栏目编者按汇总(2025年9月份)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05: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在生死的门槛上,最痛彻心扉的往往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那些未竟的对话、未及拥抱的温度,以及那双永远刻在记忆中的眼睛。《那双熟悉的眼睛》以近乎解剖般冷静的笔触,记录了一段手足之情的断裂与弥合,将肝癌晚期、免疫崩溃、一场普通感冒引发的连锁反应,化作生命无常的残酷注脚。
作者以“眼睛”为叙事锚点,构建起一座跨越七十年的情感桥梁——童年泳池边坚定的注视、知青送别时鼓励的目光、病榻上最后一次无言的凝望……这些目光的蒙太奇,不仅拼贴出长兄如父的中华伦理图景,更揭示了亲密关系中最深邃的悖论: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真正读懂那些沉默注视里藏着的全部语言。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文中对“最后的早餐”与“最后的苏醒”的细节白描。武汉街头的“好再来”早点铺成为永恒的道别现场,而昏迷中的哥哥在听见弟弟返京消息时的骤然睁眼,则像是一封来自生命尽头的加密家书。这些瞬间让我们看见:死亡或许能终结呼吸,却永远无法截断爱的电流。
在医学无力回天的绝境中,作者以文字完成了另一种治疗——将撕心裂肺的哀恸蒸馏成晶莹的记忆标本。当城市依旧车水马龙,当早点铺的炊烟照常升起,那些藏在斑驳树影、棉袄余温、28大杠自行车里的兄弟对话,正在证明:真正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学会用泪水浇灌记忆,让逝者的目光成为照亮余生道路的星辰。
这篇文章值得每个拥有至亲的人一读再读。它提醒我们:在还能对视的日子里,请把每一道平凡的目光,都当作最后的凝视来珍惜。(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04: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在当代文坛与家庭伦理的双重维度中,徐玮以其诗性的笔触与温厚的德行,书写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理想范本。她的《女儿红》诗集以"唯美主义的审美意蕴"构建起女性意识的精神家园,而长达二十余年侍奉公婆的日常实践,则让"孝道"这一传统美德获得了当代性的生动诠释。 作为写作者,她将地铁通勤的嘈杂转化为创作的禅房,在生活的褶皱里捕捉诗意;作为儿媳,她以超越血缘的孝心重塑"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世俗认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玮的文学表达与伦理实践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互文性——那些献给父母的诗篇满溢着赤子真情,而照料婆婆的琐碎细节又仿佛散文中最动人的篇章。这种"文行合一"的生命姿态,使得她的才情因德行而厚重,孝心因文心而升华。 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徐玮示范了知识女性如何以文学照亮生活、以行动注解文字。她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女性写作,既可以是笔尖流淌的"女儿红",也可以是灶台边绽放的"忘忧草"。这份兼济才德的生命答卷,正是一个时代所需的精神钙质。(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04: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此文以北京胡同的出租院为棱镜,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边缘群体的生存光谱。作者以冷峻克制的笔触,将外来务工者缠绕着利益与温情的邻里生态,铺陈在浇水的纸箱、斑驳的LED灯和蛇皮袋里的饮料瓶之间。水费争执既是物质困窘的导火索,更是尊严博弈的修罗场——王大姐的「霸道」暗含二房东的生存特权,彭姐的「不受窝囊气」映射着流动人口的迁徙常态。那些被反复称重的湿润纸壳、屋檐下接雨水的塑料桶,构成底层经济学的生动注脚:在分厘必争的生存竞技场,连雨水都要折算成货币计量单位。

作者敏锐捕捉到新型邻里关系的吊诡:既有老王递铅笔的无声温情,也有废品站老板在秤杆上的心照不宣;老李的电路维修彰显手艺人的体面,而「货拉拉」对老常的淘汰则暴露出数字鸿沟的残酷。当洗菜水成为生产资料,当亲情被电动车续航距离切割,这些嵌在胡同褶皱里的北漂群像,正在演绎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未被言说的暗线叙事。文本中最具隐喻意味的,或许是那个可以堆放工具的「一米宽死巷子」——这既是物理空间的夹缝求生,又何尝不是整个群体生存状态的绝佳喻体?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0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暑假期间,由社区组织参观一位退休老人精心打造的绿色家园,为了是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的观念。这位退休的李奶奶家住公园附近,对花草历来十分喜欢,退休后有了大量时间种植花草。于是,在公园游览、欣赏时产生了要将家庭建造成绿色家园的意愿。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老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自家的走廊、住室的墙壁上、天花板种植了丰富多彩的花草,仿佛一座花园。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街坊邻里也种上了花草。社区领导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以李奶奶的绿色家园为景观,组织社区的孩子们参加学习。作品生活意境浓郁,讴歌美好生活,不愧一篇佳作。(黄皮人)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7 06: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此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凋零与现代转型阵痛交织的画卷。文章以2025年首个“丰收节”为背景,通过白洋淀芦苇的命运浮沉,折射出中国乡村经济在时代浪潮中的困境与希冀。 曾经被誉为“软黄金”的芦苇,如今沦为“风中流浪汉”,这一意象不仅承载着苇农的失落,更映射出传统自然经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式微。文中“金圈头、银淀头”的往昔荣光与今日“公开招标收割”的无奈形成尖锐对比,而“烧火都没人用”的气话背后,实则是淀区百姓对产业重生的深切渴望。 文章巧妙地将矛盾聚焦于雄安新区这一国家战略高地——当世界级“智慧之城”与最原始的芦苇资源共存,如何让科技赋能传统、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留给读者与社会的深刻命题。结尾处苇农的呼告,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呐喊,亦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追问,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与生计最朴素的忠诚。 此文不仅是白洋淀的生态经济备忘录,更是一份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的中国式思考。(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7 06: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以山之灵》是一篇浸润着生命哲思与自然疗愈力量的散文,作者以登山为引,将山野的苍翠与雾霭化作心灵的镜面,映照出人与动物之间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连结。 开篇秋风扫净烦热的意象,恰似一场心灵的涤荡,而登山途中“空山新雨后”的澄澈,则成为情感叙事最熨帖的底色。当山雾裹挟凉风带来窒息感,又在登临高处时豁然开朗——这不仅是自然的呼吸节奏,更是人生困境与解脱的隐喻。 文章以“猫”为情感载体,展开一幅关于爱与离别的生命图景。从琪琪雨中救助“丑丑”的善念,到新生猫崽带来的喜悦,再到被迫分离的痛楚,动物与人的互动被赋予超越物种的温情厚度。那只“长得很潦草”的阴阳脸母猫,其顽强生育与护崽的本能,与机场流浪猫母女的生存挣扎形成互文,揭示生命在卑微处迸发的尊严。 尤为动人的是作者对“分离”的体悟:小猫的死亡、流浪猫的消失、逝去的父母……这些记忆的碎片在山行途中被反复反刍,最终与山岚阳光交融。当“上善若水的慈悲”通过毛孔渗入身体,文字完成了一场从伤痛到释然的精神涅槃——登山不仅是肉体的攀登,更成为对抗虚无的仪式,如藏民磕长头般虔诚,在每一步中寻获治愈与新生。 文末“以山之灵”四字,既是题眼,亦是答案。山的沉默与包容,教会人类在无常中保持向前的勇气。这或许正是自然馈赠给喧嚣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当我们与草木雾霭同频,便能以更辽阔的姿态,接纳生命必经的离别与成长。(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08: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北京“陶然春天舞蹈队”活动及演出情况的随笔性作品。作者用饱满的热情,灵动的语言介绍这支舞蹈队自创建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支由下岗、失业、退休的中老年妇女组织的业余秧歌舞蹈队十多的来坚持训练,不光多次在市区级各种比赛中获奖,还走出了国门到澳大利亚的首都——悉尼以及韩国等进行过演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舞蹈队队长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灵魂人物,“陶然春天舞蹈队”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作品语言流畅,描述清晰,值得一品,推荐共赏。(透明秋语)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05: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印象中的陕西,是一望无尽的黄土高原,空中回荡着高吭激昂的秦腔,还有一群闻名遐迩的作家群。自古陕西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不仅出现了三皇五帝,而且还有丰厚的古迹诗韵。作品从喜读《白鹿原》开始,到后来参观作家故地,表达了对文学、对大师的敬仰之情。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出生在那片土地上,并工作在那里,自然有着浓郁的、朴素的情感。文章写得十分自然,优美,是一篇非常值得欣赏的佳作。感谢作者!文章力荐精华。(黄皮人)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这是一篇深情追忆与文学相遇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己与《白鹿原》及陕西文学的不解之缘。文章从记忆的模糊性切入,回溯了初读《白鹿原》时的震撼,以及这部作品如何成为其精神世界的“文学教父”。随后,作者踏访白鹿原,在现实与文学的叠影中,寻找那片承载历史与乡土情怀的土地。关中平原的麦浪、白鹿两家的宅院、田小娥的窑洞,皆成为触发思索的意象。 全文既有对经典的虔诚致敬,也暗含写作者的自省——面对文学的高山,既怀敬畏,又难掩渴望。陕西作家群的雕塑群像,更是将个体感悟升华为对文学根脉的集体凝视。作者以脚步丈量文学的故乡,最终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寻访,更是一场精神的返乡之旅。(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9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3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潘总的这篇文章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完成了一场对日本社会文明的祛魅与重构。作者跳出“滤镜化”的异国想象,通过“阪进京出”的路线设计,在东京、大阪等核心都市的参差对照中,揭示了一个矛盾体:硬件设施的陈旧(逼仄的宾馆、杂乱的街道)与软件服务的极致(机场效率、司机敬业)形成惊人反差。 文章以“唐风东渡”为文明观察的锚点——从“外务省”的行政命名到街头汉字的活态传承,从有轨电车的百年坚守到垃圾分类的精密系统,处处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智慧。尤具洞察力的是对“隐性规则”的捕捉:无招牌餐馆的隐私文化、“垃圾电冰箱”的极致环保,这些细节暴露出游客视角与在地逻辑的错位,也恰恰构成文明对话的契机。 作者在结尾的理性升华颇具格局:当历史情绪遭遇当代文明体验,批判性借鉴比简单否定更具建设性。这种“祛敌意化”的观察,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珍贵样本——他者的镜子里,或许正映照着自我进化的可能。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13今日 7473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