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2867|回复: 2

[散文] 水饺的归途:一碗漂流的故乡

  [复制链接]
来自- 河北保定
来自- 河北保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0

主题

2万

帖子

25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553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北保定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7-18 12:04 编辑

     题记:直到读完莫道不消魂的散文《“水饺皇后”的逆袭人生》,我才惊觉银幕上竟藏着这样一部滚烫的电影《水饺皇后》。文字像一柄木勺,把母爱、奋斗与感恩慢慢和进命运的馅里,又轻轻捏成一枚滚烫的饺子。我与老伴被这股热气裹挟,循着面粉的清香步入光影,仿佛也跌入臧健和那口沸腾的大锅——在翻滚的浪花里,我们一起捞起过她的泪,也捞起过自己的青春。


0002.png

水饺的归途:一碗漂流的故乡

——电影《水饺皇后》观后感

      当屏幕中臧健和揉面的手在面粉中翻飞,我与老伴不约而同地望向对方——四十年前新婚时共同包饺子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部叫做《水饺皇后》的电影用最朴素的方式击中我们: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记忆的容器、情感的载体与身份的宣言。臧健和从青岛到香港的漂泊轨迹,通过一个个水饺完成了从离散到扎根的转化,这背后折射的是华人世界通过食物寻找归属感的人生历程。作为观众,我们也在品尝“湾仔码头”云吞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电影中有一个令人心碎的细节:与丈夫分道扬镳后,初到香港的臧健和因语言交流不畅、生存技能不符而陷入困境,直到她为女儿包的那盘北方水饺引来邻居们好奇的目光。这个转折点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异乡失去一切的她,唯一没有被剥夺的是母亲的味道、是在家乡积攒的手艺。水饺在此刻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她与故土的隐形脐带。当香港人开始为这种“北方点心”驻足时,水饺完成了第一次嬗变:将地域差异转化为商业价值,将一缕乡愁转化为生存资本。这让我想起40多年前警校毕业实习时,在汉阳县侏儒镇用一包母亲亲手做的兰花豆换来被取证农民信任的经历。毫无疑问,味觉记忆是我们最便携的故乡。

       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展现了食物作为内涵文化怡情怡性的角色。臧健和没有刻意迎合香港人的口味,而是坚持北方水饺“皮厚馅足”的特色,最终让港人接受了这种“异质”美食。这种文化对话在三个令我泪目的场景中达到高潮:当茶餐厅老板第一次批量订购她的水饺时;当中环白领排队购买“湾仔码头”时;当女儿终于理解妈妈坚持的意义时——每一次都是食物消弭文化隔阂的胜利。这让我想起观影hou的那个傍晚,老伴与我分享云吞时眼中的神彩。375克的“湾仔码头”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胃,更让我们尝到了香港的市井气息与臧健和的顽强、坚韧的品格,以及所有离散者通过食物重建家园的生存智慧。

      《水饺皇后》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女性自强自立的宣言,更是一首关于女性经济独立的史诗。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一个单亲母亲通过最传统的生活技能——烹饪,践行了最现代的自我价值。影片敏锐地捕捉到厨房如何从性别桎梏转变为 Empowerment 的空间:和面时手臂的弧度,捏褶时指尖的力度,品尝汤头时眉间的专注,这些细节构成一曲无声的女性赋权宣言。当她的水饺从街边摊走向超市冰柜时,我看到一个传统家庭妇女如何通过食物技艺完成社会身份的蜕变。老伴感慨万千——作为经历过“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的知识分子,她深知女性掌握经济能力对自我定义的重要性。

       食物在电影中还扮演着代际对话的媒介。臧健和与女儿关于“是否要工业化生产”的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手工与现代商业的价值碰撞。那个雨夜,当女儿终于尝到母亲坚持手工制作的意义时,两代人在一碗水饺面前达成了和解。这让我想起那次老伴与几个晚辈年夜饭包饺子时的“争执”:孩子们要买现成的,老伴则坚持手工;直到侄孙们到来,要求“姑奶奶教我包真正的饺子”,我才理解食物作为代际记忆纽带的永恒价值。“湾仔码头”最终平衡了手工精神与规模生产,这种智慧对所有面临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家庭都具有启示意义。

       看完电影之后,我和老伴顶着40℃高温直奔小区门口的中百超市,仿佛不是去买速冻食品,而是迎接一段可品尝的记忆。当云吞在沸水中翻滚,当香气弥漫厨房,电影中的香港街景与我们的青春记忆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老伴一句“晚餐吃什么”,因电影赋能而变成一次文化实践;我们喝尽碗底的饺子汤,是对影片最好的致敬——味觉共情让观众短暂进入叙事的内核。这种体验让我思考:为何食物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触发直接的身体共鸣?答案是吃与喝最能传递中国人的情感。也许味觉记忆直接写入情感中枢,不受任何理性的筛选与过滤。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水饺皇后》讲述的是全球化时代本土文化的坚守。当连锁超市取代街市、预制菜冲击厨房,臧健和用山东大白菜而非本地蔬菜的“固执”,最终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这让我联想到非遗保护——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玻璃封存,而是让传统在现实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湾仔码头”证明:最民族的往往最世界,最传统的也许是最现代。

       电影落幕多时,臧健和那句“只要水饺在,家就在”仍在我耳边回响。在这个人口流动空前的时代,食物成了随身携带的精神图腾;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通过味觉记忆构建了意象共同体。一碗云吞、一颗水饺,就是最小的精神单位。《水饺皇后》把商业传奇还原为普通人的情感史诗——我们每个人都是味觉记忆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当老伴把她碗里最后一个云吞夹到我碗里时,我突然明白:影片真正讲述的,是如何通过食物将漂泊转化为归属,将记忆转化为未来,将生存转化为生活。在热气腾腾的汤碗前,所有离散的心灵都能找到片刻归宿。

0001.png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来自- 河北保定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北保定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7371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9438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影片真正讲述的,是如何通过食物将漂泊转化为归属,将记忆转化为未来,将生存转化为生活。欣赏老师美文,我也从超市买了“湾仔码头”水饺品尝,一部好电影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401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5953
发表于 1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从果腹到立命的饮食哲学 ,电影《水饺皇后》超越商业片框架,构建了饮食文化的三重维度:作为记忆载体的个体维度,作为文化对话的社会维度,作为身份建构的哲学维度。当用户将"晚餐吃什么"升华为文化实践时,影片完成了其终极命题——在饺子的热气中,漂泊者找到了精神原乡,离散者重建了文化共同体。这碗水饺,终究是中国人用味觉写就的生命史诗。“当老伴把她碗里最后一个云吞夹到我碗里时,我突然明白:影片真正讲述的,是如何通过食物将漂泊转化为归属,将记忆转化为未来,将生存转化为生活。在热气腾腾的汤碗前,所有离散的心灵都能找到片刻归宿。“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7今日 3998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