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征文] 邝雨晨 | 于磨砺中成长,在适度中前行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主题

125

帖子

199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91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于磨砺中成长,在适度中前行
邝雨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宝剑因不断磨砺而锋利,梅花因经受寒冬而芬芳,人生亦需磨砺才能愈发优秀。唯有经历困难与挑战,我们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淬炼自我,收获成长。

  磨砺令人进步,是锻造品格的必需品。海伦·凯勒年幼时因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陷入黑暗与寂静。然而,她没有被命运打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触觉感知世界,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对知识的渴望,努力学习,掌握了阅读、写作和说话的技能。她用微弱的光照亮了自己的未来。海伦·凯勒的经历启示我们,坚定信念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能让我们无畏再大的磨难,战胜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不仅如此,磨砺还能助我们变得更优秀。贝多芬,这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在年轻时便失聪,这对音乐家而言犹如晴天霹雳。但贝多芬没有放弃热爱的音乐,反而更加刻苦创作,谱写出《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流传百世的作品。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在一次次磨难中坚强奋进,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

  历史上无数事例也证明磨砺不可或缺。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苏炳添在年龄、身高等自然条件并无优势时,仍通过坚持不懈训练及不断调整,突破“十秒大关”,成为“亚洲飞人”。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磨砺的力量。

  然而,磨砺终须适度,过度的苦难非但不能造就人才,反而可能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梵高一生饱受贫困、孤独和精神疾病的折磨,最终于37岁因痛苦自尽。二战集中营里一些幸存者虽然肉体存活,但心灵却永久地停留在创伤之中。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指出个体在反复遭受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会逐渐丧失行动意愿,陷入绝望。可见,苦难并非天然具有积极意义,社会不应盲目赞美一切磨难。过分的苦难是一种无谓的伤害,我们应建立健全的支持系统,为身处困境者提供帮助,避免磨砺异化为精神bao力。毕竟,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希望的火焰,而非一味施加压力;是培养生机,而非制造创伤。

  故而,个人和社会应协力构建理性的磨砺观。既不过度庇护,剥夺个体自我成长的机会,也不应盲目神化苦难,把所有经历都视作无条件的财富。古人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磨砺如同海洋的风浪,没有它,培养不出优秀的水手;但如果风暴太过猛烈,再坚固的船也会沉没。现代社会更需明白,人生的智慧在于将挑战转化为养料,在磨砺面前既保持坚韧不拔,也懂得自我调节和适度止损。

  只有善于适度磨砺,懂得自我保护,保持身心健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不断成长、前行,最终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点评:本文结构分明,事例丰富,论证磨砺的成长价值,并指出磨砺应适度,既有历史人物,也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有力。语言平实流畅,逻辑清晰。但部分观点、材料偏向常见,创新性略显不足。若能加入更多个人反思、细节刻画以及现实关照,将更具感染力。(编审:李靓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33今日 7299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