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8-23 19:18 编辑
编者按:姜贻伟以“诗禅书痴”自许,挥毫间松涛与花树俱生;铿锵“哼哈”作伴,墨舞龙蛇,湘楚风骨跃然纸上。他为濂溪书院等风景名胜撰联,让笔墨与历史对话;霜鬓之年仍与青年对坐,清风满纸,照彻文脉。读此文,如闻笔底啸声,亦见前辈赤诚——做人当如此,为艺亦当如此。
墨韵湘楚风骨存 —— 郴州文化大家姜贻伟及其书艺人生 东湖岸边人
在《逸飞中文网》的文字江湖中与姜贻伟老相识,实乃人生幸事。这位曾执掌《郴州日报》总编室的文坛宿将,不仅以笔为犁耕耘文学沃土,更以墨为魂铸就书法传奇。他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古松,将湘楚文化的底蕴深植于笔墨之间,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彰显苍劲风骨。
姜贻伟老的书法世界,是古朴与灵动交织的艺术秘境。他以篆隶为基,笔法如老松盘根般厚重沉稳,线条圆润中蕴藏千钧之力,仿佛能听见笔墨与千年文脉的对话;而草书的灵动又恰似山涧流泉,转折连笔自然洒脱,让每一幅作品都兼具穿越时空的古典韵味与生生不息的现代活力。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书写时的独特气场——运笔如疾风骤雨,常伴“哼”“哈”之声与笔墨共鸣,这种极具表演性的创作过程,让静态的书法瞬间拥有了动态的生命张力,观其挥毫如同欣赏一场视觉与听觉交织的艺术盛宴。
“诗禅书痴”的雅称,恰是他文学与艺术交融的最佳注脚。在他的笔下,文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情感与哲思的生命体。“桂月”二字被品评为“桂树枝干在月亮上停泊成诗意空间”,这般巧妙的结构布局,正是他“以文养墨,以墨载文”理念的生动诠释。从为微电影《木刻师》题写片名的跨界尝试,到以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为背景创作的行书《杜鹃声里斜阳暮》,古典诗词的意境总能在他笔端找到最精准的艺术表达,让笔墨成为连接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这位霜鬓老者的创作字典里,从没有“桎梏”二字。他以古法为根基,却大胆突破传统藩篱——夸张的草书造型与强烈的线条对比,营造出“龙飞凤舞”的视觉冲击;随性而为的笔触变化,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情感节奏与个性张力。这种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彩霞姐姐》里“手指抵嘴角”的鲜活细节,《丸石斋闲笔》中精练深刻的生活哲思,《郴州文学志》里系统梳理的乡土文脉,无不彰显着他对文字与艺术的赤诚热爱。
如今,姜贻伟老依旧活跃在郴州文化圈,像一棵不老的樟树,用浓荫滋养着后辈爱好者。他学富五车却谦逊若谷,半生耕耘仍保有赤子之心。那份融于笔墨的儒家风骨,那种跃然纸上的艺术灵性,正如他笔下流淌的清风,不仅吹拂着湘楚大地的文化土壤,更跨越山海,让神州各地的文化爱好者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谨以拙诗二首致敬:
七律•赞姜贻伟先生 笔阵舒张气自雄,湘天楚韵贯毫锋。 篆根隶骨藏千卷,草势诗心起万重。 霜鬓犹耕文苑土,青衿常沐砚田松。 谁言老迈无新境,满纸龙吟破霭浓。
绝句•赞姜贻伟老 墨分浓淡韵天成,笔走龙蛇带啸声。 霜鬓犹存湘楚志,清风满纸照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