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555|回复: 8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四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7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02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21 20:46 编辑

编者按:东湖岸边人以“窗”作框,将热干面香、竹床阵影、汉剧水袖与蛋壳微雕并置,绘出武汉“活的文化”。烟火与书卷共生,老里份与玻璃幕墙互映,市井深处飘出西皮二黄,非遗刀尖刻下光纤闪烁。文字镜头推拉有致,汉腔韵致与时代脉搏同频,回答“名城”之问:历史不在展柜,而在街头呼吸;文化不老,只在新声里日日翻新。


人间.jpg


  开篇:烟火绕三镇,文脉润新城​


  清晨五点半的户部巷,李记热干面的芝麻酱香已如丝如缕地飘出半条街。老师傅将掸好的碱水面淋上香油,手腕轻扬,芝麻酱便如金纱般在热面里裹得匀匀实实;撒上萝卜丁、酸豆角时,晨光恰好漫过巷口那块“汉味早点第一巷”的木牌,为这烟火人间镀上一层暖金。不远处的轮渡码头,橙红色的“知音号”正缓缓靠岸,甲板上的游客举着相机,定格下江面上黄鹤楼飞檐与绿地中心玻璃幕墙同框的瞬间——古典与现代在江风中悄然对话。武汉的“名城”韵味,从来都藏在这样的烟火气与时代感里:是老里份的青砖灰瓦映着斜阳,也是新城区的玻璃幕墙折射晨光;是汉剧舞台的西皮二黄绕梁不绝,也是光谷实验室的数字浪潮奔涌不息。​


  若把这座城市比作一扇窗,那这扇窗的“画框”里,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未来的光芒。我站在黎黄陂路的街头,梧桐树叶筛下的光斑如碎金般落在红砖老建筑上,仿佛时光的指纹。这里曾是俄租界的领事馆,如今成了年轻人打卡的“街头博物馆”:咖啡馆的落地窗内,老武汉人用带着“汉腔”的方言聊着家常;窗外说普通话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两种声音隔着玻璃交织,恰是这座城市包容气质的生动注脚。这份包容,正是“名城”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底色——像长江的水,不拒细流,方成其深。​


  一、市井烟火:里份深处的城市记忆​


  “竹床阵”是老武汉人刻在骨子里的夏天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傍晚,江汉区的同兴里、坤厚里便支满了竹床:大人摇着蒲扇讲“伯牙子期”的故事,小孩在竹床间追着萤火虫跑,卖酸梅汤的挑子穿梭其中,“酸梅汤,几分钱一碗”的吆喝声裹着晚风飘得很远。如今,空调虽取代了竹床,里份里的生活气息却未消散:同兴里的老裁缝还在踩着缝纫机,针脚里藏着几十年的手艺;坤厚里的婆婆们坐在门口择菜,闲话间全是街坊邻里的暖意;巷口的小卖部仍留着泛黄的“记账本”,熟客赊一瓶酱油,只消说句“下次一起给”,老板便笑着摆手,眼神里是几十年不变的信任。​


  这些里份是武汉特有的民居建筑,既有江南天井院的雅致,又藏着码头文化的实用——天井能聚雨,窄巷好通风,木门上的铜环磨得发亮;刻着“平安”二字的门匾虽已褪色,却仍透着生活的盼头。黄陂路的巴公房子里,青砖墙上的浮雕仍清晰可见:当年是俄商的洋行,如今一楼是摆着老武汉照片的书店,二楼是挂着竹编灯的民宿,老楼梯的木扶手被四代人摩挲得温热,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记录着城市的呼吸。住在这儿的张爷爷总说:“以前楼下是洋人的打字声,现在是年轻人的翻书声,热闹得都顺耳。”里份的变迁,恰似武汉的缩影:不拒新,不忘旧,把历史的褶皱都酿成了生活的甜。​


  吉庆街的夜市则藏着武汉的“江湖气”。傍晚六点,摊主们推着小车出摊,热干面的酱香、糊汤粉的鲜气、炸炸的油香混在一起;萨克斯手吹着《洪湖水浪打浪》,皮影戏艺人演着《武松打虎》,食客们坐在小马扎上,边嗦粉边跟着哼唱,偶尔跟摊主“砍两句价”,笑声能盖过音乐声。作家池莉在《生活秀》里写:“吉庆街的夜,是武汉人最真实的模样。”如今的吉庆街虽添了规整的招牌,却仍留着“大排档+民间艺术”的魂:外地游客来此,吃的是汉味美食,品的是武汉人“不设防”的豪爽——递根烟就能聊上几句,拼个桌就能分享一碗热干面。这市井的喧嚣,是城市最动人的背景音。​


  二、文化根脉:老艺新声里的楚韵悠长​


  武汉汉剧院的排练厅里,28岁的演员王丹正在练《贵妃醉酒》的水袖功,粉色水袖在空中划出圆弧,如蝶翼轻颤,与她身后墙上“汉剧”二字的鎏金字体相映成辉。汉剧是武汉的本土剧种,比京剧早两百年,梅兰芳先生曾说“京剧的前身是汉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汉剧院的票要“抢”;如今,年轻演员们正用新方式让汉剧“活”起来:把《宇宙锋》的唱段融入古风旋律,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水袖教学”,还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唱汉剧童谣《黄鹤楼》。​


  “汉剧的魂是楚韵,得守住,也得创新。”王丹说。去年,她主演的新编汉剧《优孟衣冠》在琴台大剧院上演,全息投影让“古代戏台”与现代舞台重叠,台下既有拄着拐杖的老戏迷跟着打拍子,也有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喊“好”。那一刻,传统与现代在光影中握手言和。除了汉剧,武汉的楚剧、湖北大鼓也在焕发新生:楚剧《推车赶会》加入街舞动作,让“赶会”的场景更鲜活;湖北大鼓《说唱武汉》把长江大桥的“钢骨”、光谷的“光纤”唱进唱词,鼓点一敲,满是城市的新气。这些老艺术就像长江里的水,既带着历史的温度,又奔涌着时代的活力。​


  在武汉非遗博物馆里,蛋雕艺人陈正兰正对着蛋壳“下刀”。她手里的蛋壳薄如蝉翼,刻刀划过之处,黄鹤楼的飞檐、长江的波浪渐渐浮现。“蛋雕在武汉有上百年历史,以前是过年挂的‘吉祥蛋’,现在我把武汉的地标都刻进去,让更多人知道武汉的美。”陈正兰的作品里,既有古琴台“知音相遇”的场景,也有光谷“光纤闪烁”的图案,传统技艺与城市新貌在方寸蛋壳上相遇,成了武汉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何尝不是一种“以小见大”?一枚蛋壳,承载的是一座城的记忆与梦想。​


  结语:窗外的武汉,是流动的画卷​


  若将武汉比作一扇窗,那这扇窗的“画框”里,有晨光中的热干面摊,有暮色里的竹床阵,有戏台上的水袖翻飞,也有蛋壳上的精雕细琢。我站在窗前,看黄鹤楼的飞檐刺破云层,听长江的波涛轻拍堤岸,触手可及的是老里份的青砖温度,入耳的是汉腔的婉转悠扬。这城市,既厚重又轻盈,既古老又年轻。​


  武汉何以为“名城”?因为它从不把历史锁进博物馆,而是让文化活在街头巷尾,让烟火气与书卷气共存,让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在窗前看见自己的倒影,也在倒影中看见一座城的魂。​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3517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沙发欣赏,先点赞支持。

点评

谢谢海站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3517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期待东湖岸边人更多佳作,顺颂秋祺。

点评

谢谢海站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92

帖子

63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99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原来东湖老师早就准备好了“连续剧”!
这篇散文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写景状物的任务,更以深情的笔触、灵动的视角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武汉作为“名城”的灵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名城”,不在高楼广厦,而在人间烟火与文化血脉的绵延不绝之中。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深入模仿的写作范本。

点评

同感!!!  发表于 1 小时前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95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1115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是一篇极具画面感与文化厚度的写景状物佳作。它巧妙地以“窗外”为观察视角,将整座城市化作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既聚焦“画框”内的局部景致,又延展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堪称一篇符合中学写作要求的典范之作。欣赏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58今日 6713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