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959|回复: 8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三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7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02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21 20:46 编辑

编者按:东湖岸边人以“桥—钢—光—人”四幕为经,织出武汉从“通南北”到“铸脊梁”、从“钢城”到“光谷”、再到“大疫担当”的壮阔史卷。长江大桥的轰鸣、武钢炉火的映天、光纤里百万信号的穿梭,与方舱医院的歌声并置,形成“铁与火”“光与电”“血与肉”的交响。史料翔实而画面峥嵘,语言挟江风而疾,既写产业之骨,更写城市之魂。结语“永远向前”如汽笛长鸣,为“武汉何以为名城”写下铿锵注脚,堪当系列散文的昂扬终章。


桥.jpg

  开篇:桥连南北,钢铸新城魂


  清晨六点的武汉长江大桥,橘色晨光刚漫过汉阳龟山的轮廓,桥下的江水已载着货轮向东奔流。1957年10月15日,当第一列火车从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上驶过,钢轨与钢桁梁碰撞的轰鸣,不仅打破了“长江天堑”的阻隔,更拉开了武汉作为新中国工业重镇与交通枢纽的序幕。


  站在大桥的白玉栏杆旁,左手能触到武昌黄鹤楼的飞檐,右手可望见汉阳铁厂的红砖——近代的钢铁余温与当代的建设热潮在此交融。江风里既有码头工人的号子回响,也隐约可闻今日光谷实验室里光纤传输的微弱脉冲。这座城市的“名城”故事,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翻开新章。


  一、钢火淬炼:工业重镇的建设史诗


  若说长江大桥打通了武汉的交通脉络,那钢铁的淬炼则铸就了这座城市的工业筋骨——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通红的钢水映红了长江南岸的天空。作为“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武钢从全国调集了3万多名建设者:有来自鞍钢的技术骨干,有清华、交大毕业的青年工程师,也有刚放下锄头、怀揣“工业梦”的农民。一位老工人李师傅曾回忆:“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我们就用肩膀扛、麻绳拉,24小时连轴转,就想让新中国早日有自己的大钢厂。”


  如今在武钢博物馆里,那根刻着“1958.9.13”的钢锭仍泛着金属光泽,旁边的照片里,建设者们举着安全帽欢呼的场景,与今日智能车间中机械臂精准作业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武钢不仅撑起了新中国的钢铁脊梁——它生产的硅钢片点亮了全国80%的电机,研发的特种钢材用于“嫦娥”探月工程、“天问”探火任务——更孕育了武汉的工业精神:严谨如钢、坚韧似铁、敢啃硬骨头。


  与武钢并肩崛起的,还有武重、武船、武汉锅炉厂。上世纪60年代,武重制造的重型机床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提供核心部件;武船建造的导弹驱逐舰劈波斩浪,守护祖国海疆。这些“武”字头企业,像钢铁齿轮般紧密咬合,构筑起共和国工业体系的“中部支点”。“武汉制造”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在百废待兴中崛起,在自力更生中奋进。


  二、科创突围:从“钢城”到“光谷”的蝶变


  东湖高新区的光纤展览馆里,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静静躺在展柜中,它能同时传输百万路电话信号——这是武汉邮科院(今中国信科集团)于1982年研制出的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比国际同类产品仅晚两年,性能却不相上下。正是这根纤细却坚韧的玻璃丝,拉开了武汉从“钢城”向“光谷”转型的序幕。


  1988年,武汉在东湖畔划出24平方公里土地,成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当时这里还是农田与鱼塘,第一批创业者骑着自行车跑政策、找资金。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赵梓森院士,曾带着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吃住在车间,最终攻克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让我国光纤产业彻底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如今,光谷的光纤光缆产量占全国1/2、全球1/4,“中国光谷”已成为与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齐名的全球光电子产业高地。


  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东湖的波光。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神光”系列高能激光装置,能模拟太阳内部的极端物理环境;这里走出的“华科系”创业者,在光谷累计创办了2000多家科技企业,孕育出“中国激光第一股”华工科技等领军企业。


  从武大的病毒学研究到华科的人工智能,从光谷的芯片研发到未来科技城的量子通信实验,武汉的科教资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动能。这里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与公式,更是实验室外的产业浪潮与城市未来。武汉的“名城”内涵,正从“厚重的工业之城”悄然升华为“新锐的创新之都”——钢的骨架未改,光的灵魂已生。


  三、担当与温度:大疫中的城市品格


  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1月23日,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但长江的江水没有停流,东湖的梅花依然绽放。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时任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渐冻症的双腿穿梭在病房之间;在街头巷尾,快递小哥汪勇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为医护人员接送通勤、配送餐食;在方舱医院的走廊里,患者们一起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穿透隔离的墙,传递着坚韧与希望。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座城市的深层品格。疫情期间,武汉病毒研究所率先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全球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样本;武汉企业如稳健医疗、奥美医疗紧急转产,保障全国抗疫物资供应;普通市民自觉居家隔离,用沉默的坚守筑起无形的防线。


  当春暖花开,城市重启,户部巷的热干面重新冒出香气,江汉路的霓虹灯再次点亮,人们才真正懂得: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恐惧仍选择前行;城市不是没有伤痛,而是伤痛之后仍能重生。武汉的“名城”之名,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厚度与经济实力,更在于它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担当、韧性与人间温情。


  结语:名城之“名”,在骨亦在魂


  武汉何以为“名城”?


  它因“桥”而通——长江大桥连起南北,也连起时代与梦想;


  它因“钢”而立——武钢的炉火点燃了工业的希望,铸就了城市的筋骨;


  它因“光”而新——光谷的光纤照亮了科技的前路,重塑了发展的逻辑;


  它因“人”而暖——在疫情的至暗时刻,平凡人的坚守让城市不灭灯火。


  “名城”之“名”,不在碑文,而在人心;不在历史,而在当下;不在数据,而在精神。武汉的“名”,是钢铁与光纤交织的产业之力,是黄鹤楼与光谷塔辉映的文化之脉,更是千万市民在风雨中挺立不倒的生命之光。


  这座城,曾以工业报国,正以科技兴邦,终将以人文立魂。


  武汉,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长江的奔流中,永远向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3517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沙发欣赏,先点赞支持。

点评

谢谢海站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3517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期待精彩的之四。气温陡降,多多保重~~~

点评

谢谢海站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92

帖子

63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99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几天,天天守望着续篇,终于等到了第三篇!
这是一篇难得的优秀散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呼吸声;既展现大国重器的雄浑气魄,也不忘捕捉街头巷尾的微光暖意。它不回避艰难,也不夸大荣耀,而是在真实中提炼出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此文堪称当代城市散文中的佳作—— 一篇有筋骨、有血肉、有灵魂的城市散文!它让读者看见的,不只是武汉,更是中国!

点评

同感 !!!  发表于 1 小时前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1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95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1115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深沉的历史感、宏阔的时代视野和细腻的人文笔触,勾勒出武汉作为中国重要“名城”的精神图谱。它不仅是一篇城市礼赞,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工业、科技与人性光辉的立体叙事诗。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语言富有张力,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极佳的平衡点。难得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58今日 6713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