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1

[随笔] 厂棚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7

主题

586

帖子

72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5
发表于 昨天 1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厂棚(山道丰盈41)

                                  文 / 卢建文


◎厂篷

        厂棚在山沟的那边,依山而建,竹木搭架,三面和棚顶用塑料布遮盖,临近公路,出入和用水都较方便,形成山里一道独特的景物。
        这是集益乡园凼山场砍伐竹木的工棚,已人去棚空。我在外看了几眼,没想进到里面去。棚外垒有灶台,大铁锅,铝盖子,被烟熏黑的灶台石头。棚内靠溪边搭了大床铺,床上留下红布裹着的一包东西。棚里泥土地面夯得平实。木叉架上架着粗木当凳子,这样的凳子两架。四根原木上放夹板就成了桌子,桌脚木扎入泥土,很稳当。塑料袋挂在棚梁上,有一个充电灯泡、一块毛巾,也还挂着,估计是匆忙中忘了拿走。地上扔着八九个塑料空油桶、烂拖鞋、饮料瓶、草屑,乱七八糟,一遍狼藉。从塑料的新旧完好度来看,这厂棚弃用,为时还不久。
        老如细致,发现了一个破搪瓷脸盆,像发现了奇迹似的,放好,拍照,感叹。脸盆边沿大部分已损坏,盆底五六个洞,泥污积垢,锈迹斑斑,边面是红五星接红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底面除“最高指示”外,其他一些文字,难以辨认了。这种日常用品上印毛主席语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记。
        老如一脸发现者的自豪,话语就引起来:“这脸盆,可能比我们各位的年龄都大,这搪瓷的质量,现在哪有可比的。”
        我说:“在山里的厂棚发现,真的难得,是砍木的人从家里带来的,或者从屋场里捡来的吧?”我被他感染,涌发联想,脸盆的年龄应是老爷辈了,甚至更高。
        “问题是,破烂不堪的东西,谁会保留这么久?捡到这里有什么用?”人群中有人接话。
        “乞丐拿来的吧?”利兄忽发奇想,说道:“或许是老人保留下来的,老人去世后,东西全被扔到屋场外,搭厂棚时,又被别人捡来了。”
        “如今山里还有乞丐吗?乞丐来这山里能要到什么?”美女笑着提问,这一下,把众人问哑了,瞬间静寂。
        “我看重的是毛伟人的思想,人民至上,谁有这样的思想,谁真正关心人民? 把人民的地位抬到了无上的高度,历史上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如边走边说,他是徒步群主,对围绕脸盆的话题,算是作了小结。我就想,这样议论一个小小的脸盆,有趣味,很带劲。个别问题反思反思,不虚徒步一行。过后看老如对今天此事文章将怎么写,他的习惯是把徒步时自己关注的、即兴所说的,都在文章里表达出来,每每几千字,手写,当日发到群里,速度之快,令人称羡。
        厂棚,我没住过,弟弟住过。弟弟曾说,他二十来岁时,与表弟李勇林一起到益将乡流溪村的山场斫柴,搭个小厂棚住,柴斫够了,再请拖拉机运柴回家,那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烧柴火灶,柴火保障是个大问题。我读书直到毕业吃国家粮,没有经历过弟弟那样多的艰苦岁月。弟弟小我两岁,在电影公司工作,受本世纪初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处于县城黄金地段、经营盈利的电影公司其地盘和资产被老王“卖完”,国资归零,职工下岗二十年,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拿退休金了。勇林三兄弟云南昆明打拼并在那成家立业,也是五十出头的人了。


◎标语

        南楼坳凉厅,在原永丰乡南楼村的山坳处,是从前途经濠头乡到桂东县主要通道上的一个凉厅,《汝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记载,“南楼坳凉厅在县东二十里”。我两次徒步经此,都在想,不远处就是枫树脚屋场,为什么还要建个凉厅呢?或许,凉厅建在此坳上,洽好二十里,又与“五里一亭十里一铺”的中国古代驿传制度‌相符合,走路休息里程,行者歇息,以不扰民为上,尽管近村也要建亭,亦未可知。问遇到的当地老人,凉厅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南流坳凉厅,屋场也叫南流村,老百姓还叫南流、北流屋场。楼与流,字面和意义两方面都相差甚远,只是韵部相同,读音相近,差别为什么这样大,当有典故的。老人没讲清,年轻的村干部们也不知道,姑且存疑吧。老人还说,凉厅六十年代翻修过。我看,凉厅两门楣上头的墙壁粉饰着凸起醒目的红五星,或许就是一个明证。
        这次经过,我又拍下了凉厅内墙刷的标语:“学大寨,赶昔阳,建设新永丰!”“学洛塔、野鸡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前农村屋场的墙壁上有同样的标语,只改了后面新某地几个字,诸如“学桂东,赶桂东,建设社会主义新汝城。”等等标语,记忆深刻,都是比学赶帮“只争朝夕”的意思和风气。大寨大庆、小岗村小靳庄,全国闻名,妇孺皆知,不言自知。洛塔、野鸡坪,在哪里,学它什么,以前确实不清楚,也从没有问过谁。今日一查百度,才知道。洛塔,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洛塔公社。该乡处高寒山区,海拔1400多米,喀斯特地貌导致土地贫瘠、水源稀缺,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百姓常年靠天吃饭。196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地干部群众通过战天斗地,钻岩洞、堵阴河、修水利、开梯田,改变了贫困面貌,成为全国典型。被推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四个典型之一,参加了70年代第一次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农业学大寨展馆的展览。提升为“洛塔精神”。野鸡坪,是湖南省邵东县斫曹公社野鸡坪大队。当年,全体社员,在时任大队书记周南生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余年时间,与石奋斗,在石漠化山区开垦梯田群,建成100多丘良田80余亩,粮食亩产量从200多斤提高至900多斤,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先进典型。2019年3月被列入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洛塔、野鸡坪,落后贫穷、普普通通的乡村,干出极不平凡、不简单的事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苦难、拼搏和辉煌。
        昔时标语,比今日商业广告、小视频、各种宣传形式的五花八门满天飞,觉得不在一个档次,即便后者上了台面,动了芳心,其效果也是相否的。经常看到听说建高标准农田,水稻上山,虽不遗余力,巨资打造,只因是个别人,个别公司,个别单位在倒腾、无关芸芸痛痒,岂能与轰轰烈烈、上下自觉和群众积极参与利益攸关的学大寨、学洛塔野鸡坪之类的全民行动,相提并论呢。
        古凉厅在途,旧标语寄思,心更沉重。我的情愫,似又一次被抠出冷漠,抠出血丝,抠出精灵,在郁闷痛感中放完厥词,养一片光明,为标语不言,为凉厅孑立,为道路转折,为回望点亮。

                                           (2025.7.9.)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7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322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又是那种特有的文体,点赞!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17今日 7375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