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5-23 18:08 编辑
编者按:这篇《仙都寻踪录——武汉退休教师缙云行吟》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记录了武汉退休教师们在缙云的寻访之旅。文章通过五个部分,生动地展现了缙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从石板桥上的旧时光到天下第一峰下的古话,从祠堂钟声里的寻根到采石场里的新文章,再到回家路上的山水经,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缙云的山水与历史融入了退休教师们的旅行故事中。文章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是一篇充满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的佳作。
雨丝牵衣时我们正走在归程,鬓角的湿意里凝着整座仙都的晨昏。我们这群武汉退休教师的脚印,从石板桥的晨露一直摞到岩宕的灯火,把缙云的山水走成了可揣在兜里的故事。
一、石板桥上敲出旧时光
清早上的板堰矴步桥泡在牛奶似的雾里。百来步的石板横在练溪上,青苔长得跟老族谱似的,深一道浅一道全是年月盖的戳。同行的黄老师蹲下来敲石头,叮叮当当的水声突然就响起来——谢灵运当年踩过的,怕也是这带韵脚的动静?他在书里写的"搜缙云之遗迹",难道是藏在这每块石头的皱纹里吗?
望峰亭的飞檐挑破雾时,红石头山正把一亿多岁的火山故事翻给我们看。朱熹老爷子"解鞍盘礴忘归去"的诗句,早被溪水揉成了亮晶晶的碎片。我们扶着掉漆的亭柱子看山,风送来的不只是草木香,还有跟古人同款的"不想走"心思。
二、天下第一峰下说古话
正午日头把鼎湖峰晒得发烫,那石头柱子跟支大毛笔似的戳天上去了,有170多米高呢,人称"天下第一峰"。左边靠着步虚山,右边挨着练溪水,模样活像刚从地里冒头的大春笋。导游讲黄帝在这儿炼仙丹,骑龙走时把丹鼎砸出个湖,现在崖壁上挂着的采药绳还在晃,瞧着就像老神仙炼丹的烟没散完。
仰止亭的铜铃铛被风吹得叮当响,白居易"散作晴天雨点来"的句子就顺着风滚进耳朵。峰顶凹坑里长着几棵草,一半是硬邦邦的火山石头,一半是软乎乎的绿叶子,倒像是神话和现实勾肩搭背似的。东晋人说这儿是"黄帝缙云之野",如今才懂,老祖宗的故事原来就埋在这山缝里。
三、祠堂钟声里找老根
午后的轩辕殿前,编钟一敲就把时光震碎了。青铜钟上的花纹在光里一闪一闪,像在念老古书。《轩辕颂》的舞者举着玉琮跳舞时,鼓点跟李老师手表的滴答声对上了节奏——仓颉造字的沙沙声,伶伦谱曲的叮咚响,像是藏在这钟里头传下来的。
"寻根问祖图"前围了一圈白头发。四百多个姓氏在板子上开枝散叶,我家的姓刚好长在黄帝大臣的枝干上。这才明白,北边的黄帝陵和南边的祠堂,原是老祖宗的两只脚——一只踩在陕西的厚土,一只踏在缙云的石头上,少了哪边都走不踏实。
四、采石场里读新文章
雨渐渐密起来时,我们钻进了岩宕书房。以前的采石场现在成了书屋,石头缝里长的蕨类叶子,正轻轻翻着书页。9号岩宕的露天音乐厅好像还留着萨克斯的尾音,8号岩宕的墙上,王羲之的字和石匠的凿痕对着看,像在说悄悄话。
书房中间的"铁城"石刻在雨里显影,县志里写的明朝采石人"凿石为纸,铸铁为墨",如今成了少年手里的竹简。看他青衫擦着石壁走,王阳明的话和黄公望的画忽然就遇上了——原来老祖宗的智慧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在石头缝里一圈圈长出来的。
五、回家路上想山水经
傍晚的雨把七十二峰泡成了水墨画,岩宕书房的灯亮起来,像星星掉在溪水里,把石板桥的印子照得发亮。黄老师突然停下脚:"你们听,这雨打石头的声儿,跟早上是不是一个调?"
还真是一个调。从黄帝炼丹的鼎湖到谢灵运的草鞋,从朱熹讲课的桌子到岩宕里的书桌,仙都的妙处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每块被踩亮的石头里,在每次跟老故事遇上的那会儿。我们这群武汉退休老师的背包里,现在都装着半块缙云山水磨的"时光墨",够往后慢慢写退休日子的滋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