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522|回复: 7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旗影翩跹家国情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8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02
发表于 昨天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1 21:54 编辑

【编者按】老教师以“旗影”为线,串起名中嵌“建”、讲台传旗、薪火守护六幕,家国史与个人史交织。文字温润,细节闪光,桂花香与红旗同色,武汉变迁与国旗同飘。由“小我”见“大我”,可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范本,适合广场朗诵与校史展馆。

001.png

  2025年10月1日的清晨,我推开窗,桂花的甜香扑面而来。而我的目光,却被武汉光谷大道上那片流动的红色深深牵引。一面面国旗在晨光中舒展,像无数双温柔的手,轻抚着这座城市的黎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熟悉的旋律从我的心底升起,如一把旧钥匙,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一、名中嵌“建”
  六十八年的武昌岁月,将我这“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筋骨,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童年时,父亲常带我去江汉关和汉阳门。江风裹挟着汽笛的长鸣,货轮上“武汉制造”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你看,”父亲的手指向江心,“这些船,都是新中国自己造的。”他的声音里有一种我那时还不完全懂得的颤抖,“从前我们只能看别人的船在长江上航行。将来,你们要把武汉建得更富足,让中国造的船驶向世界每个港口。”
  母亲在灯下缝补的身影,是另一个永恒的画面。针脚细密,连一个线头都要仔细抿平。“我小时候哪能上学?天不亮就跟着你外公捡煤渣、挖野菜,能不饿肚子就是万幸。”她的目光深情地投向我,“现在国家让你们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还减免学费,可得好好学,将来建设新中国啊!”
  许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他们给我取名“建”,是将几代人对家国的期盼,都凝铸在这一个字里。这旗帜从来不只是装饰——它是父亲说“建好国家”时眼中的光芒,是母亲缝补时手中的针线,是我们这代人血脉中的精神气韵。
  二、师者传旗
  望着窗前翩跹的旗影,忽然想起杨朔笔下愿化作蜜蜂的深情。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是一辈子的“春泥”?
  刚教书时,那堂关于国旗的课至今历历在目。我将一面折叠整齐的国旗在讲桌上徐徐展开,指尖轻抚鲜红的布面:“这红色,不是普通的红。是李大钊在绞刑架前的从容,是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是武汉会战中守城将士的血色誓言。”然后,我的手指移向金色的星辰,“大星如北斗,指引方向;四颗小星环拱,象征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奋斗的身影。我们都在其中,缺一不可。”
  听着我的讲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举手问:“老师,四颗小星就像我们一家四口手拉手吗?”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不止你家。还有清晨扫街的环卫工、实验室里的研究员、讲台上的老师、工地上的建设者——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祖国,与我们的党,紧紧相拥。”
  担任校长后,每逢国庆前夜,我总要亲自巡查校园里的国旗。记得有一年,升旗绳卡在了旗杆顶的滑轮里,后勤师傅说天色已晚明日再修。我站在暮色中摇头:“不行,明天太阳升起时,孩子们第一眼就要看到国旗飘扬。”直到路灯亮起,看着修复后的旗杆,我的心才终于落地。
  三、薪火相传
  风过处,桂花香愈发浓郁。恍惚间,无数与旗有关的画面在眼前交叠。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珍藏着1949年10月2日在武昌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每次端详它,我都能想象出那个百废待兴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这面旗帜初次迎风招展时,曾给武汉人民带来怎样的激动与自豪。
  前年在黄麻起义烈士陵园,我看见小学生排队献花,每人手中都擎着小国旗。一个小男孩悄悄把五星红旗往胸前贴了贴,俨然在守护一个珍贵的秘密。
  难忘的是1997年那个夏天。我带学生去红安参观,返程时突遇大雨。混乱中,我看见一个男生脱下外套,将由他保管的国旗包裹得严严实实,搂抱在怀里。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头发滴着水,而怀中的旗帜却干燥整洁。“老师,旗不能湿,”他的声音很轻,却重重落在我心上,“得干干净净的。”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八年。
  还有那些深植人心的作品。《今天是你的生日》的旋律响起时,我仿佛还能看见创作者伏案的身影。原来最深沉的热爱,不必高呼口号,它会顺着音符、沿着文字,静静流淌进一代代人的心田。

1BD274D1A67BB3FDC6ADDBA6382E8B92.jpg

  四、城旗共舞
  从光谷大道的现代气息,思绪又飘回武昌的老街深巷。
  童年时随母亲去司门口,她总指着青砖墙上的旧痕说:“这里曾经是日本人的岗楼,中国人路过都要低头。现在挂的是我们自己的国旗,走在这儿,腰杆挺得直。”
  变化是悄然而深刻的。昔日的武昌积玉桥商铺寥落,买紧俏物品都要凭票排队;而如今在光谷,琳琅满目的商品只需手机扫码便能轻松到手。这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节日的氛围中显得尤为夺目——高新大道的“光谷金”灯杆上悬挂着2040面国旗,白日里如红绸铺天路,夜幕下金光映红旗,仿佛是为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系上了一条喜庆的绸带。
  前日在东湖绿道,见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车把上的小国旗随风轻扬。我对老伴感叹:“连骑车都要带面旗,这就是日子好了,心里有国家了。”老伴笑着点头:“从前哪敢想,武汉能有今天这般光景。”
  这哪里只是旗帜形制的变化?这是我们从谋求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轨迹。
  五、文以载道
  凝视着五星红旗,我不禁想起那些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共读的篇章。
  讲解《红岩》时,我展示过一幅泛白的插图:江姐和狱友们绣红旗,线是拆了被面捻成的,针是磨尖的铁钉。课后,一个平时沉默的男生找到我:“老师,将来我也要守护国旗,像江姐她们那样。”多年后,他寄来一张军营升旗的照片,挺拔的身姿映着朝阳。
  讲授《可爱的中国》,在齐声朗读时,那份共鸣达到了顶峰。当“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誓言在教室回荡,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老师,我要当科学家,亲手让中国更可爱,让武汉更美丽!”如今,他们已奔赴四方。但我深知,那间教室里点燃的理想之火,正由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践行。
  整理旧物时,我发现一张学生写的纸条:“老师,今天在东湖看见国旗飘舞,想起您讲的江姐。我会好好读书,将来建设武汉。”纸已泛黄,字迹却依然工整。我将它珍重地收进相册——一边是前辈的殷切期盼,一边是后辈的郑重承诺,而我,有幸成为这深情传递的桥梁。
  六、情系未来
  退休后,我时常翻看从前的照片。有一张摄于1999年国庆前,孩子们举着国旗在操场奔跑,笑脸如花。我站在一旁,鬓发尚未染霜。时光飞逝,但那些奔跑的孩子已成栋梁。
  去年国庆,学生发来视频。他在光谷从事芯片研发,手持一枚“武汉造”芯片模型:“老师,记得您说五颗星要紧紧相拥才有力量。我们做芯片,就是全国科研人员团结一心。”
  前年与老同事相聚汉阳江滩,有人说“退休了,帮不上什么了”。我望着江面上往来船只的旗帜,缓缓摇头:“我们可以给社区的孩子们讲国旗的故事。”如今,有几位老同事真的这样做了。当孩子们围坐身边,眼睛亮晶晶地听我们讲述时,我知道,传承仍在继续。
  太阳渐高,秋光正好。国旗在阳光下红得愈发浓烈。我走下楼,漫步在旗影之间。桂花的甜香依旧,却比记忆中母亲熬的桂花糖粥更多了几分时代的芬芳。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再次哼唱这支歌,路过的几位老人和孩童也轻声相和。望着眼前的红旗,想起父母的期盼、学生的成长,眼眶渐渐湿润。
  这面从1949年升起的旗帜,陪伴父辈度过艰难岁月,见证我们奋斗的青春,如今正引领着新一代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我这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愿继续守护这份深情,看着孩子们扛起旗帜,看着我们的武汉、我们的中国,一年更比一年好。
  毕竟,这旗、这城、这国、这一代代人,就是我全部的生命意义,是穿越七十六年光阴依然炽热的——家国情。

4C22517B9DB1661015C98F1C78DC9B1C.jpg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8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0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去年国庆节写的一篇文章,今天修改了一整天,还是放出来了。请文友们批评指导!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93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790
发表于 昨天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终于等到东湖老师的国庆佳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6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992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1 21:48 编辑

编辑之前,先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6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992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期待东湖岸边人更多佳作,顺颂秋祺。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93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790
发表于 昨天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国旗为经,岁月为纬,织就三代人的家国画卷。笔触细腻深情,从父母寄语到师者传承,从历史记忆到城市新貌,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语言诗化而真挚,桂花、旗帜等意象循环出现,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通过教育者的视角,展现家国情怀薪火相传的动人力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深情佳作。很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73

帖子

612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120
发表于 昨天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旗影”为线索,纵横时空,编织出一幅深沉宏阔的家国画卷。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生命史与国家发展史相融合,从父母取名“建”的期许,到身为师者的传承使命,再到退休后的持续守望,六十八年的个体经历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散文意象丰美——江汉关的货轮、灯下的针线、护旗的少年、光谷的灯杆,既是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又是家国情怀的诗意象征。语言温润如玉,情感饱满而不失克制,在桂花甜香与红色旗海的交织中,完成了从家族记忆到民族精神的升华。尤为可贵的是,文章通过教育者的独特视角,展现了情怀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薪火相传,使“家国”二字超越了抽象概念,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实践和精神归宿。无疑上乘之作!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5666

    优秀管理

    发表于 昨天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文章以一面国旗为经线,以七十六载光阴为纬线,编织出一幅个人命运与家国变迁同频共振的壮阔织锦。作者以教育者的独特视角,将红旗的意象层层解构为血脉传承的基因密码、文明赓续的精神契约和时代跃迁的视觉史诗。

    中嵌‘建’”一章,揭示了新中国家庭最朴素的命名哲学——父辈将“建设”的使命铸入子辈姓名,恰如将星火埋进薪柴。江汉关的货轮与缝补的针线,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物质隐喻。而当作者展开国旗讲述血色经纬时,历史教科书中的宏大叙事被转化为“千千万万中国人手拉手”**的具象表达,完成了集体记忆向个体生命的诗意沉降。 文中那些与旗相关的细节——雨中护旗的少年、芯片模型上的五角星、共享单车上飘扬的小国旗——无一不是时代精神的微型雕塑。光谷大道的科技红与武昌老街的砖瓦红在旗影中交融,恰如数字文明与传统血脉的共生共荣。作者以教育者特有的敏感,捕捉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跳动的火种,这正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薪火相续。

    全篇最深邃的笔触,在于将“旗”升华为民族心灵的地标。当退休教师与社区孩童共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时,歌声里回荡的不仅是七十六年的峥嵘岁月,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原色。这面旗帜,终将成为丈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标尺——它飘舞的高度,始终是人民仰望幸福的视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0今日 6661主题

    阅读推荐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