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初度话写作 八十初度,有粉丝问我,您已年至耄耋,今后还会坚持搞文学创作嚒? 我摇头叹气道,不啦。 当真要搁笔? 我又摇头,坚定地说,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那粉丝不明白了,您一会儿说今后不搞文学创作了,一会儿又说一息尚存,笔耕不辍。咋回事嘛,信您哪句? 我认真地解释道,我以前发表的那些东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称不上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充其量只是些码字游戏而已。年轻时,尚没能写出成功的文学作品来,年至耄耋,那就更写不出了。所剩面粉不多,哪还能蒸出什么大馍、好馍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说今后不奢望搞文学创作了。 但多年码字成习惯了,几乎成了精神寄托。从养生角度讲,老年改习惯不好,失去精神寄托更容易感到无所事事,所以,写还是会写的,不会彻底搁笔。这才说,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那粉丝嘘出口长气,这么说,我们还是能拜读到您的大作的。 我当时没给她肯定的答复,因我正在考虑写作转向问题。 前些年,我在《西湖》、《参花》、《今古传奇》、《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中华文学》、《当代文学(海外版)》、《楚风》、《阅读》等全国四十余家刊物上发表了一百二十余万字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几乎涵盖了小说创作的各类体裁。 应该说,在小说创作上,我还是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数十次在一些颇具含金量的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得奖金、奖杯及证书;多篇作品在一些全国有影响力的重要刊物上(比如今古传奇)头条发表,并上封面导读;在网上也积攒了一些粉丝。 读者的喜爱成了我写小说的最大动力。于是,有相当一个时期,我提笔就写小说,很少涉及其他文体。小说写作的最旺盛期,《都市风情系列》和《黑土地系列》,两大系列齐头并进,三四个短篇同时谋篇。日码字数千言。并不太久,则成篇百余。 原以为能这样一直通畅地写下去。没料,近几年,尤其是八十初度后,情形大变。我发现以前写的百十余篇小说将我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几乎耗尽。就像一位厨师没了食材,技术再高明也烹调不出佳肴一样,我枯坐电脑前,灵感干涸,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洋洋千言,倚马可待”的文思与笔速。我知道我进入了小说写作的瓶颈期,作品长期断档。 网上却不断地有粉丝催问,为什么近期不见有您新作品发表? 我被催促得坐立不安,可提笔楞是啥也写不出来。 我把我的窘境在文学群里和文友们聊了,恳求对策。 文友们纷纷建言: 有的说,此现象非我独然。纵观文学史,有不少的小说写手,写着、写着,尤其到了晚期,就突然搁笔不再写小说了,大抵也是素材用尽的缘故。他们建议我对素材再次深度发掘,定能写出题旨更深的小说来。莫急、莫躁、莫放弃。 有的说,客观地讲,年老以后,由于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减少,造成记忆力、想象力锐退。一般而言,耄耋老人的体质已不适宜小说创作了。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规律,提议我改写其他文体。 此言信然。 的确,我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至一次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前有设悬、因为忘了,后无呼应;多条线索交错推进,写着、写着,也因为忘了,某条线索断了,没了逐层铺垫、演绎,后面再冒出来就觉突兀,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知道我失去了对复杂章法的驾驭能力。 我也曾努力使情节简单化一些,但情节线过于单纯浅显,故事往往就不精彩,失去可读性,更不值玩味。 总之,无论我怎样于心不甘,也再难写出好的小说作品来了。 于是,刊物、网上都一直旷着,几个月都发不出一篇。 既然我曾信誓旦旦地说过,一息尚存,笔耕不辍。总这样久旷着也不是回事,于是,便开始考虑写作转向,决定试笔散文习作。 毕竟,我自诩是个老写手了,太没章法的习作,是羞于出手的。于是潜心研究起散文大家的写作范式来:杨朔式,先写生活、写人,最后拔高升华;朱自清式,一种是“荷塘月色式”,美词丽句浓得化不开。一种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打催泪瓦斯;秦牧擅写知识小品;余秋雨写文化、写游记,掉书袋…… 模仿这些范式,散文写作便初入门道。一时间觉得,可写的素材不少、笔头顺多了。一件旧事、趣事,叙述完毕,稍加感叹,便成一篇不错的散文。甚至一盆花草的培育故事,只要能演绎出一些人生哲理来,也能普遍获赞。 在模仿大咖范文写作的同时,我还读了不少的诗,并认真做了笔记。自然,我读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提高我散文写作的文采。 俄裔美籍世界著名的散文家纳博科夫说,你必须饱读诗歌才能创作出散文来。 诚然,饱读诗歌对散文的写作确是大有裨益的。诗结构之空灵跳跃;诗语言之华丽精炼;诗韵律之悦耳动心,以及夸张、比拟、双关、用典等种种修辞手法,散文写作都大可借鉴。我的散文习作也因饱读诗歌而大有长进。 在散文习作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散文写作不应只是一味模仿范文而泛泛码字、敷衍成篇,而应在模拟的基础上,再篇篇精心酝酿、用心雕琢,做纸上刺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只有那些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才能在文坛立足。这是我今后散文习作的努力方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散文习作的千里之行才始于足下,奋蹄吧,但愿能扬出一路蹄花。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