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5 14:20 编辑
题记:读完东湖老师《血脉春秋》这篇文章,我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触动,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系在了家族与家国的长河之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王氏家族传承百年的故事,而贯穿始终的,正是那份写不尽的家国情。它不只是一份厚重的家族记忆,更是一份跨越朝代、跨越生死的责任与担当,让我这个读者也久久沉浸其中。(与世无争)
文章《血脉春秋:一盏灯下的家国长河》从一盏台灯下展开,家谱的泛黄纸页在光晕中泛起薄纱般的柔光,这不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血脉的延续,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从王翦、王维到王毓藻、王会厘,再到父亲、作者自己,这种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就像一股血脉,深植于家族的骨髓中,从未间断。读到这些名字时,我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温度。那些名字背后,是深谋远虑的担当,是济民利物的情怀,是不惜牺牲的奉献。这让我忍不住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民族灵魂深处最柔软、最坚韧的部分。
读到文章中对家族迁徙的描写,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从吉安到海棠湾,这片土地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也承载着无数次的离别与重逢。父亲临终前坚持要“寻根”,这短短两个字,背后是家族血脉不能断的执念。而当“叔叔”和老先生带他们来到海棠湾时,那片即将被推平的土地,象征着一种旧的生命的消逝,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军用机场的兴起让这片土地与国家的安全紧密相连。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有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守护,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文章中对“德行”与“担当”的解读,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家族字辈中的“凤”字,不是高贵的象征,而是对德行与担当的要求。这份担当,在曾祖王毓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为百姓积谷、办学堂,为国家变法奔走疾呼,哪怕最终身败名裂,也从不后悔。而王会厘的“济民利物”情怀,更是让我动容:他冒着“空谈洋务”的非议,向朝廷奏请造飞艇、强国防;他的门生为中国航空事业燃起第一缕火种,这份责任与情怀,直击人心。原来,家族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我们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最让我感慨的,是作者在退休后对家国情怀的反思。他是一名教师,数十年间默默育人、传道,这看似平凡的坚守,却正是对家族精神的最好继承。文中提到,他曾帮助过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那个孩子后来成为航空材料领域的研究者。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百年前王会厘为中国的航空梦奔走呼号,而今天,作者的学生正为这个梦想添砖加瓦。这平凡中的传承与守护,正是家族精神延续的最好注脚。
文章的结尾提到,海棠湾的机场如今已成为守护家国的屏障。战机掠过笔架山,飞向天际,这不仅是家族历史的延续,更是国家发展的缩影。读到这里,我深深明白,家族的记忆与民族的命运从来都紧密相连。每一段家族故事,都是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份家国情怀,都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文章让我看到,家国情怀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点滴的坚守与传承,而正因为这无数的点滴汇聚,才成就了今天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富强。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难以平静。它让我感受到,家国情怀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在家族血脉中、铭刻在民族记忆里、流淌在时代发展中的一种永恒力量。而这份力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生去守护、去传承。
编后语:读完这篇读后感,仿佛再次循着那盏台灯,走过王氏两千六年的山河家国。作者以“我”之微光,映见“我们”之大河,把纸页的温度、战机的轰鸣、讲台的粉笔、学生的鞠躬,一并酿成今日安宁的注脚。家族从来不是私史,而是国史的毛细血管;家国情怀亦非口号,而是每一次“好好做人、尽力帮人”的寻常选择。愿我们都能接过这盏灯,让它在下一个清晨,继续照亮前行的路,也照亮更多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