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9-2 20:24 编辑
编者按:京韵一响,似钥匙旋开烽火旧锁。作者以骆玉笙之鼓板为脉,将北平硝烟与江城血火并置,细写母亲纳鞋、学子救护、兵工不眠,把宏大抗战拆进每寸民间纹理。末段灯火黄鹤,歌声仍炽,完成从历史到当下的接力。读来如江风携鼓,热泪与希望同鸣。
夕阳将最后一缕金辉,斜斜泼在窗棂。纱窗滤过浮光微尘,于红木桌案织出斑驳碎影。手中青瓷杯里,碧螺春仍袅袅升烟,而楼下香樟树间,忽地飘来一段熟稔旋律——《重整河山待后生》。那沉郁顿挫的京韵大鼓,像一柄包浆温润的岁月钥匙,只轻轻一转,便“咔嗒”一声,撞开记忆深锁的重门。
是1985年盛夏。老吊扇在天花板吱呀迴转,全家围坐那台14英寸莺歌黑白电视机前。《四世同堂》里的北平正硝烟弥漫,祁家悲欢尚未散场,骆玉笙先生穿云裂石的唱腔已破空而来。四十年,弹指而过。如今再度聆听,喉间哽咽的何止是沧桑?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八十年前卢沟桥头的qiang声、武汉江面的汽笛呜咽,竟与此刻窗外蝉鸣、远处江汉关钟声,在耳畔交织,轰鸣成一曲深沉交响。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开篇八字,如重锤击心。每个字,都似有千钧力,在胸口砸下深深的印。我虽未亲历烽火年代,但儿时夏夜,外祖父摇着蒲扇讲述1938年的武汉,总让我霎时坠入那段暗黑岁月。那时的武汉,是战时首都,是全国抗战的中枢,更是日军“速战速决”美梦的绊脚石。为摧毁国人意志,日机终日盘旋江城上空。防空警报常与夕阳同坠,长江浮着未及掩埋的同胞,整座城市,被死亡的阴影紧紧裹挟。这惨烈景象,与歌词中“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形成残酷呼应。这首歌从不用口号煽情,而是以“慈母情”“身先去”般细腻笔触,将宏大国仇,拆解成每个普通人血脉里的痛与勇——是母亲缝进布鞋的半块银元,是青年奔赴战场时的蓦然回望,是市井百姓衣襟下藏着的救国粮。
若细品其词,“起承转合”间,恰如一部微缩抗战史诗。“千里刀光影”,是泼墨写意的烽火全景——闭眼便是武汉会战时空,日机如鸦群蔽天,汉口里弄、武昌街巷连烧三日,烈焰染红江水;“月圆之夜人不归”,则以温柔意象反衬战火之酷,好似中秋江城桂花仍香,而曾经团聚赏月的庭院,只剩断壁残垣,再听不见孩童嬉笑;“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是史诗的温柔转笔,转向个体的生死离合。邻居万爹爹在世时,总摩挲母亲留下的旧布鞋喃喃往事:1938年,他报名参加游击队,母亲连夜纳鞋,塞入半块银元,怕儿路上饥,更在鞋底绣一朵小小白菊——那菊,针脚细密,是一个母亲不眠的牵念,是中国mu亲共有的“无声血”,沉默而坚韧地承纳家园之痛;至“为雪国耻身先去”,笔锋骤转,凌厉如刀,叫人想起武汉空战那些年轻飞行员:驾落后飞机殊死迎战,有的甚至未及张伞,便与敌人同归于尽,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出头。
而骆玉笙先生的演唱,更将这首歌的灵魂推至极处。她以京韵大鼓的醇厚为基,却超越传统曲艺之限,让每个音符都成为历史的回响。唱“千里刀光影”时,低回喉音拖长腔,似引我们穿行于历史迷雾,一步步靠近战火年代;“仇恨燃九城”处,音调骤扬,如积压千万人怒火的火山轰然喷发,字字皆是切齿之痛;“月圆之夜人不归”转入低婉,绵长尾音里,藏了多少望月思乡的叹息、倚门盼归的焦灼?至末句“重整河山待后生”,音调层层递进如江涛叠浪,从平缓至激昂,终于在“后生”二字上戛然收束——余音袅袅间,完成从个人悲欢到民族气节的升华。仿佛看见,无数先辈立于历史烽烟里,将希望的火种郑重递予后人。
这首歌奇妙处,更在于串联起北平与武汉两座城的记忆。老舍笔下小羊圈胡同的众生相——祁瑞宣的隐忍、钱默吟的抗争、韵梅的坚韧,何尝不是1938年武汉人民的缩影?那时的武汉,凝聚了来自全国的抗战力量:汉口“献金运动”中,乞丐将讨来的铜板用破布仔细包好,恭敬投入箱中;小贩放下生计,捐出一日所得;最终筹得黄金万两,是百姓从牙缝中省出的“精神长城”。武昌珞珈山上,武汉大学师生将教室改为临时医院,学生端水换药,教授执刀救人,日夜不休救治伤员。汉阳兵工厂里,机器昼夜轰鸣,工人啃窝头充饥,累倒又醒,第一件事仍是伸手取工具——他们知道,多产一弹一炮,前线就多一分希望。两座城,千里之隔,却共有一样的苦难与不屈,被同一首京韵紧紧相连。
作为武汉人,这首歌总让我想起邻居张爹爹珍藏的老照片。那照片泛黄发脆,边角毛糙,画面中是1945年抗战胜利那日的中山大道:年轻的张爹爹身着洗白短褂,赤脚奔跑于满街“胜利纸”上,手中小国旗飞扬,脸上泪与笑在阳光下发亮。那一代人的青春,被战火烙下深痕,也在抗争中铸就民族的脊梁。如今我常去江滩散步,看晚霞染金黄鹤楼飞檐,江风拂面时更加明白:我们这代老人,既是历史的“后生”——是先辈以命守护的希望,也是今日“后生”的引路人。必须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传下去,让孩子们知道:和平从来不是天赐之礼,而是一代代人“身先去”换来的遗产,由无数生命与鲜血浇灌成花。
《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永恒魅力,从来不止于旋律动人,更在于它的精魂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昔日,“为雪国耻身先去”是战壕中的呐喊、工厂里的号子,激励绝望中人寻找希望;如今,社区纪念活动中,孩子们以纯真童声合唱这首歌,仍让在场老人潸然泪下。因它承载的,是刻进民族骨血的精神:外侮来袭,有“身先去”的牺牲;艰难困苦中,有“重整河山”的信念。这种精神,曾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闪光——无数人徒手刨挖,寻找生命迹象;在抗疫一线升华——白衣为甲,社区坚守,普通人闭门共筑长城;在航天征程中延续——科研者隐姓埋名,让“嫦娥”探月、“祝融”巡火,将中国印记刻入浩瀚星空。正是它,支撑中华民族穿越磨难,屹立不倒。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将至。近来江城街头国旗愈发鲜艳,十字路口宣传栏中,英雄相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武汉空战捐躯的陈怀民,有组织抗日的赵一曼,也有默默支援前线的普通百姓。每次路过,总想起“仇恨燃九城”的警醒。然而,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正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那面弹孔累累的军旗,它静静陈列,诉说的不仅是战争之惨烈,更是和平之珍贵。我们这代人,有幸享得数十年和平光阴,更肩负传承使命——不可使先辈牺牲被遗忘,不可使和平果实被辜负。
今日武汉,早非昔日疮痍之城。长江两岸高楼林立,光谷创新涌动,户部巷烟火气日日升腾,车水马龙间满是生机。但在昙华林老街深处、古琴台月湖之畔,《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旋律依然生生不息。年轻人以吉他弹唱,为古老京韵注入青春节奏;孩子们在学校汇演中以童声演绎,让红色记忆扎根幼小心灵。至今难忘去年国庆夜:江畔人潮涌动,当众人齐声高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时,对岸楼宇灯光秀蓦然亮起——“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八字灼灼于夜色之中。那一刻,身边老人红了眼眶,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孩童随旋律轻轻摇摆——先辈当年盼望的“重整河山”,正于我们手中渐次成真。
暮色渐浓,楼下哼唱渐悄,江汉关钟声悠然传来,浑厚声响穿夜而过,与远处江涛交织。凭栏远眺,但见江城灯火璨若星河,黄鹤楼轮廓在夜色中愈显清晰。我深切感悟:这首传唱了数十年的歌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基因。作为一名历经沧桑的武汉老人,我深信:只要这种精神不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后生可畏,来日可期。那支重整河山的接力棒,正于一代代人手中传递;而那穿越历史的京韵歌声,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永远响彻中华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