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3027|回复: 11

[散文] 天野辽阔:格局与命运的交响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3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4809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8-30 17:35 编辑

FA4794E58FBA7BD41ACED7553D70023A.jpg

  人生天地间,有一种力量,它悄然无声却又无比强大,正塑造着我们命运的轨迹,这便是“格局”。格局,它绝非虚幻缥缈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精神架构。它关乎认知的广度,如同那广袤的大地,容纳万物;关乎思维的深度,恰似那深邃的海洋,蕴含无穷;关乎价值的高度,仿若那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关乎情怀的厚度,就像那温暖的阳光,普照四方。
  格局,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去对待自我,又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变迁。最终,它支配着一个人命运的走向与境界。它是我们精神的穹顶,为我们遮风挡雨,指引方向;它也是我们行动的罗盘,让我们在茫茫人生大海中,不致迷失。
  认知的局限,乃是人生永恒的困境。《庄子》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人若被困于时空的牢笼之中,又怎能想象那更大的真实?格局狭小者,犹如居于瓮中,目之所及,不过方寸之地;思之所系,无非个人得失。而格局宏大者呢?哪怕身处迷雾重重,其心仍向往那浩瀚星汉,志在千秋万代。这不仅仅在于“看见什么”,更在于“理解看不见的存在”。呼伦贝尔草原以其无边的胸怀,孕育出生命的壮阔;而井蛙眼中的天空,再大也不过一轮圆月。现实中,有多少人被困于自我的围城之中,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最终难以突破命运的桎梏?然而,也有人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勇敢地拥抱未知,从而走入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格局从何而来?它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实践与省思中逐渐生成。它源于环境的滋养,家庭的视野、教育的启蒙、文化的积淀,乃至生命中重大事件的叩击,都参与了它的塑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能否以自省之力,突破原有桎梏?能否以勇气之心,迎向他者与世界?格局的真正建立,是一场不断打破又重建的精神远征。
  四十载教育生涯,我目睹了太多天赋相近而结局迥异的学生。有人如鸿鹄高飞,以广阔的视野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人如燕雀绕梁,虽聪明伶俐,却终究困于自我的小天地。究其根源,并非智力之别,实乃格局之差。才能如利刃,可破荆棘;格局如大地,决定着我们行走的远近。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此语一针见血,道破了格局为成事之基的真谛。一个人若没有格局,即便有再好的才能,也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格局又是如何影响命运的呢?它通过四重路径。其一,构建认知框架,决定着信息的筛选与解读。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格局的人,理解可谓迥异。其二,奠定价值排序,影响着关键抉择。格局宏大者,能够超越眼前的利益,做出有利于长远与整体的选择。其三,塑造情感模式,规范着我们对成败的反应。格局开阔者,遭遇挫折时,不失乐观;获得成功时,不忘谦逊。而狭隘者呢?则易为一时的得失所困、所骄纵。其四,形成意义系统,为生命赋予方向与厚度。有大格局者,能为生活找到更深远的旨归。
  历史中,因格局而命运转折者,比比皆是。鲍叔牙荐管仲,不仅因为他有慧眼识珠的能力,更因为他有容人之量与谋国之远。若没有他的格局,又怎会有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的霸业呢?这一“识人-容人-成人”的链条,恰恰是大格局重塑命运的生动体现。西方亦然,苏格拉底饮鸩前仍从容论道,其格局早已超越生死,以真理之光,烛照千年。反之,亦有人因格局之限而跌落。商鞅变法强秦,法家之术彰显了他的政治格局,然而,却因缺乏人道关怀与伦理节制,最终致作法自毙。凯撒征服高卢,其军事与政治格局不可谓不大,却因未能克制权欲,终遭元老院之弑。他们的失败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格局,需有驰骋亦需有约束,要有高度亦需有底线。
  卓越的格局,应当张弛有度、方圆并济。它既要有高度与广度,也要有温度与限度。它是一种向外延展的能力,也是一种向内修养的功夫。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阳明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二者皆道出了人类受限于自身视角与成见的困境。尤其在算法主导、信息奔涌的今天,人更易被推送机制禁锢于“认知茧房”。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唯有以自觉的格局建设,主动迎向异质思维,抵抗精神惰性,才能接近那真实而完整的世界。
  当代社会,格局之争愈发显著。乔布斯以“改变世界”为信念,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其成功的根源正在于超越短期利益的格局视野。反观许多企业,沉溺于价格战与流量抢夺,忽视创新与社会价值,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由此可见,格局的高下,不仅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更决定着我们是否走对了方向。
  我所生活的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雄峙,自古便是九省通衢、风云际会之地。登黄鹤楼远眺,但见长江浩荡,龟蛇静立,顿时让人觉得天地悠远、时空苍茫。崔颢题诗、李白绝唱、岳飞感叹、毛泽东挥毫,皆在此留下了精神的烙印。这座城市历经首义烽火、抗日硝烟、特大洪水与疫情封城,却始终不屈不挠。这是为何?正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格局与城市精神——一种于苦难中仍向开阔处远望、往大局处思量的气度。这种格局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地理区位、历史积淀与集体性格长期互构的果实。江城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码头文化培育出江湖义气与应变智慧,书院传统滋养出崇文重教之风,近代工业奠基实干精神,革命传统注入敢为人先之志。这一切在岁月中交融淬炼,形成了武汉特有的“大气”与“韧劲”。
  当今光谷的崛起,正是这般格局的当代延续。从农田到创新高地,其成功的根本不仅在于政策与投入,更在于一种生态型、系统性的发展视野:打破产学研壁垒,促进跨界融合,以长远耐心培育创新土壤,以开放胸怀汇聚全球智慧——这本身就是格局的践行。它印证了区域的命运同样系于格局:唯有跳出同质竞争、着眼未来生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作为教育者,我深信: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格局的教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视野的打开、价值的塑造、情怀的培育。芬兰教育之所以卓越,正因其将批判思维、全球意识与共情能力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其现象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以多维视角应对真实世界问题;新加坡“育心为本”,通过“德育在于行动”等项目,将价值观教育渗透至课程与校园文化;日本中小学的“散步教学”与“乡土学习”,则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与社区中,建立与更大世界的情感联结。这些实践皆指向一点:教育应超越功利焦虑,为学生打开一扇望向天空的窗,赋予他们理解复杂世界并在其中定位自我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理应减少焦虑的灌输,增添启蒙的引导;减轻标准的束缚,增加探索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气,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新一代。
  格局如天野,命运似长河。天野辽阔,长河方能奔涌不息。在这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愿我们都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般理、历万般事,不断构建与拓展自我的格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个体与时代、有限与无限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成为命运的主人。
       拙诗一首,以寄情思:
乾坤万象构鸿蒙,立极精神贯始终。
井底观天星月窄,云边振翼海山空。
谋篇须带冰霜气,运笔长怀社稷风。
最是江城登眺处,千帆过尽一灯红。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67

帖子

55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17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格局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之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67

帖子

55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17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堪称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文章主题鲜明且深刻,围绕 “格局” 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其对命运的重大影响。作者将格局阐述为一种内在精神架构,从认知广度、思维深度、价值高度和情怀厚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格局的丰富内涵。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和名言警句,如《庄子》中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的经典语句,以及鲍叔牙荐管仲、苏格拉底饮鸩前从容论道等历史故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作者还结合自身四十载教育生涯的经历,以及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光谷的崛起等现实案例,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和亲切感。
此外,文章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开篇提出格局塑造命运的观点,接着依次论述格局的力量、来源、对命运的影响路径等,最后强调教育应是格局的教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语言表达上,文笔流畅且富有文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 “格局如天野,命运似长河”“它关乎认知的广度,如同那广袤的大地,容纳万物;关乎思维的深度,恰似那深邃的海洋,蕴含无穷” 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
谢谢东湖老师分享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8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328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主题宏大、立意深刻,围绕“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层次分明,情感饱满,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
1. 主题深刻,哲理绵延
散文以“格局”为核心,探讨它对人生、对命运的深远影响,从认知广度、思维深度、价值高度与情怀厚度四个维度剖析格局的本质。它不仅在阐述“格局”的重要性,更是在追问人类如何突破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思考让文章具备了哲学的思辨性,又充满了情感的感染力。
2.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先从“格局”的概念引入,继而通过“认知局限”的比喻、历史人物的例证、现代社会的延伸探讨,最后回归教育,逐步深化主题。每一段都有具体论述,相互呼应,整体逻辑非常流畅。
3. 语言优美,富有张力
散文的语言优美且富有张力,大量引用了经典典故与诗句,如“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乾坤万象构鸿蒙,立极精神贯始终”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此外,比喻的运用(如“格局如大地,决定行走的远近”)也让抽象的“格局”概念变得形象可感。
4. 例证丰富
文章通过大量历史人物与现代事件来论述“格局”的力量。比如,鲍叔牙荐管仲、苏格拉底从容就义、乔布斯的创新视野等例子,确实能让人感受到“格局”对命运的深远影响。
5. 情感感染力强
文章整体充满了情感张力,尤其是对武汉的描写,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城市精神。
6. 教育的升华
文章最后将格局与教育结合,提出“教育的本质应是格局的教育”,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升华。尤其是提到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8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328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是一篇兼具哲理性与文学性的散文,主题深刻、语言优美,从人生到历史,从社会到教育,展现了“格局”这一概念的多维价值。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层次分明的结构、丰富的例证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欣赏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52

帖子

57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74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很欣赏这篇文章!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52

帖子

57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74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乾坤万象构鸿蒙,立极精神贯始终。
井底观天星月窄,云边振翼海山空。
谋篇须带冰霜气,运笔长怀社稷风。
最是江城登眺处,千帆过尽一灯红。

好一个“一灯红”!!!

意境上:以小见大,锚定精神内核
全诗前六句皆在铺陈 “格局” 的张力 —— 首联 “乾坤鸿蒙” 立天地之境,颔联 “井底 / 云边” 对举狭小与开阔,颈联 “冰霜气 / 社稷风” 铸精神气度,尾联 “江城登眺”“千帆过尽” 是时空维度的延伸(暗合武汉历经烽火、洪水、疫情的沧桑变迁)。此时 “一灯红” 如暗夜孤星,以极简的意象锚定 “恒定的精神支点”:纵使千帆阅尽(世事纷纭、命运跌宕),这一盏灯始终不灭,既呼应散文中武汉 “于苦难中仍向开阔处远望” 的城市品格,也暗喻 “大格局者在变局中守本心” 的主题,以小景载大情,留白处尽是余味。

章法上:虚实相生,呼应首尾
首联 “立极精神贯始终” 是全诗的 “魂”,“一灯红” 恰是这 “精神” 的具象化 —— 它不是具象的江灯,而是格局的象征(如教育者的坚守、城市的韧性、个体在命运长河中的定海神针)。与 “千帆过尽” 的 “实写变迁” 形成虚实对照,既避免尾联落入 “写景直白” 的俗套,又回扣首联 “精神贯始终” 的立意,让全诗脉络闭环。

韵味上:含蓄沉厚,避 “满” 求 “余”
古典律诗尾联忌 “一览无余”,“万灯红” 是繁盛之景,虽贴合江城夜景,却显热闹直白,与前六句 “冰霜气”“社稷风” 的沉厚基调稍隔;而 “一灯红” 带孤绝之韵,却无凄凉之感,反而因 “红” 的暖色调显坚定,如寒夜中的星火,让 “格局支撑命运” 的主旨更显深刻 —— 真正的辽阔,从不是外在的 “万景喧哗”,而是内在的 “一志恒定”。

佩服!佩服!佩服!

点评

独具慧眼!  发表于 4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52

帖子

57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74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卓越的格局,应当张弛有度、方圆并济。它既要有高度与广度,也要有温度与限度。它是一种向外延展的能力,也是一种向内修养的功夫。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阳明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二者皆道出了人类受限于自身视角与成见的困境。尤其在算法主导、信息奔涌的今天,人更易被推送机制禁锢于“认知茧房”。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唯有以自觉的格局建设,主动迎向异质思维,抵抗精神惰性,才能接近那真实而完整的世界。~~~精彩!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238

帖子

39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6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主题宏大、立意深刻,围绕“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层次分明,情感饱满,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拜读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558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853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8-30 17:27 编辑

      这篇文章,作者以“格局”为核心,深刻阐述了其内涵、力量、来源、对命运的影响,并结合历史、现实及教育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论证,最终落脚于教育的本质——在于格局的培养。
     作者认为,格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精神架构,关乎认知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价值的高度和情怀的厚度。它并非天生,而是在实践与省思中逐渐生成,并通过构建认知框架、奠定价值排序、塑造情感模式和形成意义系统这四重路径,深刻影响个人乃至集体的命运。强调,教育的本质应是“格局的教育”,旨在打开视野、塑造价值、培育情怀,使个体能在复杂世界中准确定位自我,成为命运的主人。
      这篇文章,不仅对“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更将其提升到个人成长、历史发展乃至教育本质的高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在格局的培养与提升,因为这才是支撑个体行稳致远、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25今日 407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