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7-23 22:44 编辑
【编者按】这篇文章描述的是墨香闲暇时到牧场避暑,看或帮牧民干活的生活片段,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高原牧区风情长卷,既有雪山白杨的辽阔静穆,也有骆驼、羊群、马匹与人交织的喧嚣。在牧场里,墨香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怕摔、怕累、胆小”,于是牧场不再只是风景,而成了照见自己的镜子。文章笔触细腻,语言生动,描写贴合实际,这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已是不简单了,毕竟不是牧民,致于为什么叫“五个泉子”,连牧民都说是传说,谁又能说的清?但是能在繁忙季节、酷暑盛夏去体验一下牧民的生活,已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安排了。(清秋丽影)
五个泉子有个牧场 文/墨香 连绵起伏的当金山山脉,一直向西走去,山下生活的人们,过了一代又一代,山还是那个山,只是没有了曾经那一代辛苦劳作的人。闪闪的雪山映衬着牧场,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可爱。
驱车路过几个弯,再过几条沟,便看见高耸的几棵白杨树,那便是“五个泉子”。有些白杨树有我腰间那般粗,恐怕它的年龄比我大好多;有些如我胳膊一般细,怕是与我一般营养不足,无法按时长大;有些刚刚发了芽,尽情的吸收着天地日月精华。每年我都会来这里好多次,夏季来的次数最多,每每高温,这里便是最好的避暑胜地。五月份,我也会跟着主人家,在房子西侧,开辟一片小小的土地,亲手种下几棵小树苗,再浇点儿水,期待着它们生根、发芽,胳膊那么粗,碗口那么粗,腰间那么粗。可是,这里的气温原本很低,再加上缺水,每到转场季节,这里几乎没人,于是那些刚种的小树苗无人照顾,只能听天由命,能坚持活下来已是天恩。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一抔黄土,它还不一定能长成腰间那般粗。那几棵较粗的白杨树,怕是见证了两代人的成长。
在整个牧场周遭我是转悠了好多次,雪山下的牧场小屋显得格外耀眼,却始终没有见到所谓的泉眼,更别说是五个了,好奇心促使着我非要找出个答案,为何叫“五个泉子”?主人家风趣幽默,总是掺杂着许多“传说”,半信半疑,将信将疑,那就这样吧,反正这个答案已经不太重要了,主要是在这里给我提供了避暑的胜地,这比任何答案来的踏实。
繁忙的季节来临,我也会趁此机会去凑凑热闹。
六月,邀一群人将零散的骆驼圈在一起,套圈能手便把绳子打个圆心的结,然后扔进骆驼群,随机套在某一骆驼的脖子里,周围的人赶紧上去用脚绊将骆驼的四条腿固定好,接着轻轻放倒,在套骆驼的时候还要念一句咒语“我是小小神射手”,这样显得威武霸气,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我也只能远远的望着,却不敢靠近。那一头庞然大物,迎面走来,像是一堵墙压过来似的,谁见谁害怕,万一一紧张,再不小心将我绊倒,巧了,骆驼踩在我的身上,我这骨瘦嶙峋的小身板哪能扛得住骆驼的一脚,怕是只能听见一声巨响,比过年的鞭炮还大声,岂不得不偿失。剩下的工作便是压驼峰的,按脖子的,按屁股的,三四个人六七八只手三下五除二将驼毛薅个精光,翻身,接着来。有些刚出生的小骆驼,毛还没长齐呢,所以就不能再薅了,善变的天气,薅的太干净了,容易感冒,大一点的骆驼至少留下一点,防止生病。但是,小骆驼逃脱不了被一群人放倒的命运,将烧红的标记在它的屁股上来一下,打上主人家专属的标记,告诉其他人,这匹骆驼是我家的。在那一瞬间我会感觉自己的屁股上一阵疼痛感,这要是在我的屁股上来一下,再来点孜然、花椒什么的,定是一道上好的“五花肉”,毕竟我是细皮嫩肉的。每一只骆驼从出生到生命的那一天,就这样被放倒好几次。徒手薅驼毛一天,晚饭时,双手便开始胀痛,别急,主人家有上好的土方子,将五十三度的烈酒倒在手心里,来回擦拭,那效果简直无与伦比。
五月,便是接羔和收割羊毛的季节,这么些年,每次接羔的时候,我总是不在,毕竟接羔是一件技术活,我这种“小白”哪能会?主要还是不想学,“懒”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直将“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摆烂绝不努力”的思想贯彻到底。再者,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地层“牛马”,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干,不能每一件事情都能完美的参与。但是,每一年剪羊毛的时候,我总会参与一下。用来剪羊毛的剪子,不是普通的剪子,仅仅是一支剪子的两条腿,之间并没有任何东西固定,在他们手里用的炉火纯青,几百只羊,五六个人一天就能全部剪完。而我也只能看一看,使唤不来。既然去了,帮忙是肯定少不了的,那就开始抓羊吧。好的一点是一群羊圈在一起,跑不了多远,一只手一只,每次都能提溜两只,而我不喜欢绑羊腿,要把别人抓的羊,四条腿绑在一起,几百只羊,绑完,绑紧,一天下来,双手就废了,这比薅驼毛还费劲。挑一点轻松的活干,也是完成了一项工作。放眼望去,满地躺着的都是绑着紧紧的,四平八稳的羊,看这都是我的功劳。偶尔飘来的微风,带起的羊粪,充满整个鼻孔、耳朵。
门前的拴马桩旁,一匹白色的马儿静静地站在那里,尾巴左右摇晃,等待着主人下一步的命令,它是主人牧羊最好的交通工具,真正做到了为主人的千秋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了,它并不是汗血宝马。每一次看到它总有一种冲动,翻身上马,扬鞭驰骋,争取在五个泉子的怀抱里留下一人一马的美丽倩影,或者骑着它去寻找另一群马,争当个“套马的汉子”,但是,我不敢,小时候骑骡子,摔下来,哇哇哭一整天的阴影还未散去,每次只要想到骑马或者站到马身旁不远处,心总是怦怦怦跳个不停。面对困难和恐惧,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直面它,可我还是没做好面对它的勇气。除此之外,小时候上学时,去往学校的那座山跑上来跑下去,从来没觉得害怕或恐惧,不知现在是怎么了,稍微爬高一点,便害怕的不行,果然,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胆小。
转眼,便到了六月中下旬,主人家骑着马,赶着羊群,带着锅碗瓢盆,浩浩荡荡的开启一天一夜的转场……
【美文简析】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西北牧场的生动图景,融合了自然风物、人文劳作与个体体验的多重维度。文章在写实与抒情之间保持平衡,既展现了牧民生活的艰辛与智慧,又以幽默自嘲的笔调呈现了现代人对传统牧业文明的疏离与向往。
一、主题与结构 :文本以“五个泉子”牧场为叙事支点,通过四季时序展开,从避暑纳凉、驼毛收割、接羔剪羊毛到转场迁徙,构建了完整的牧业生产循环。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雪山、白杨、泉眼)与人文活动(套骆驼、剪羊毛、骑马)交织,形成“人—自然—牲畜”的共生关系网络。
二、艺术特色 :
1、细节的史诗性 :如“套骆驼咒语”“烧红标记打屁股”等场景,以微观叙事折射牧民的经验智慧,其鲜活程度堪比人类学田野笔记。 2、反讽的抒情 :作者以“城市牛马”身份介入牧区劳动时,既有“双手胀痛/烈酒疗伤”的体悟,又有“绑羊腿比薅驼毛费劲”的戏谑,这种疏离感反而强化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当代性。
3、时空的隐喻 :白杨树从“腰间粗”到“胳膊细”的成长对比,暗喻人与自然的代际对话;而“泉眼传说”的悬置处理,则揭示了现代性对传统认知模式的消解与重构。
三、思想价值 :文章超越了田园牧歌的浪漫化书写,直面牧业劳动中的疼痛(骆驼烙印的联想)、恐惧(骑马阴影)与孤独(转场浩荡中的个体渺小)。尤其结尾“越长大越胆小”的慨叹,将牧场叙事升华为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在文明演进中,我们既失去了直面荒野的勇气,又渴望在传统中找回生命的踏实感。
作为一篇非虚构散文,本文的独特价值在于:以亲历者的笨拙参与,解构了“远方”的异域想象;用身体的痛感记忆,丈量了游牧文明的生存韧性 。其文字如牧场的烈酒,粗粝中有灼热的温度。(一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