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陶渊明在柴桑的田园里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挣脱世俗束缚的自在,成了刻在国人骨子里的田园向往。如今,当我们的鬓角染上霜色,是否还能追寻这份“心远地自偏”的从容?在天心区的笠云时令康养社・市民共享农园,答案藏在四十亩的田埂、菜畦与溪畔之间。
人到暮年,总被太多“放不下”裹挟。曾在职场叱咤的长辈,退了休仍惦记着单位的琐事;为家庭操劳半生的父母,总把儿女的柴米油盐、孙辈的课业成绩挂在心头。就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可终究是“好便是了,了便是好”。52岁的陶渊明放下了官场枷锁,纵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却在耕读中悟透了生命“真意”。这份放下,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给生活做减法,在自然里找回本真的快乐。
在笠云农园,这份“放下”变得触手可及。四十多亩的天地里,时令蔬菜在田垄间舒展枝叶,瓜果藤顺着竹架攀爬,土鸡在草地上踱着步子,鱼塘的水面映着云影,小溪潺潺流过石滩——这里没有KPI的催促,没有人情世故的烦扰,只有泥土的芬芳与自然的节律。
想体验耕种的乐趣?你可以认领一片专属菜地,亲手播下菜籽、浇上溪水,看着幼苗破土、开花、结果。清晨踏着露水去摘一把带着清香的青菜,傍晚蹲在田埂上看夕阳把稻穗染成金色,这份“春种秋收”的踏实,是超市货架上的包装蔬菜给不了的满足。
嫌独自消磨时光太孤单?农园里从不缺热闹。和新结识的老友在小院里一起包汤圆,面粉沾了满手也笑得开怀;凑几桌麻将,输赢间都是轻松的调侃;兴致来了,在树荫下唱段老歌,歌声混着蝉鸣,格外有滋味。若是儿女周末带着孙辈来,田间瞬间变成自然课堂——教孩子辨认蔬菜的模样,看小鸡啄米,在鱼塘边学钓鱼,亲子时光在泥土里扎根生长,格外温馨。
累了,就地尝一顿地道土菜。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清炒,塘里现钓的鱼炖成奶白的汤,自家养的鸡炖出金黄的油花,每一口都是“时令”的馈赠。饭后在溪边散散步,看云卷云舒,听虫鸣鸟叫,哪怕只是发发呆,也是难得的惬意。
这里很“土”,土得掉渣——没有精致的装修,只有原生态的草木屋舍;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农具、菜筐和晒谷的竹匾。但这里也很“有味”,有泥土的腥味、瓜果的甜味、人情的暖味,更有生活本该有的滋味。就像陶渊明的田园,不施粉黛,却藏着最动人的诗意。
当下的老人,总在问“活得开心吗?有尊严吗?有向往吗?”来笠云农园吧,把对琐事的牵挂暂存在篱笆外,在田埂上找回年轻时的活力,在笑语中结识同龄的知己,在自然里明白:真正的晚年生活,不是困在过去的执念里,而是像这农园的时令作物一样,顺应本心,自在生长。
笠云时令康养社・市民共享农园,等你来赴一场“采菊东篱”的田园之约,让日子慢下来,让心安定下来——原来,向往的生活,离我们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