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6-8 19:40 编辑
【编者按】李世荣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因书法被记者采访的经历。文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开,从记者的突然来访到采访过程中的趣事,再到后续的展览和讲座,展现了作者对书法的热爱与坚持。尽管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暗示了努力与成就的关系,但作者却透露出对书法的纯粹热爱,认为爱好本身并不苦涩。这种对兴趣的执着与享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意外收获,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魅力。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作者的个性风采。(海尔罕)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坐在办公室看报纸,来了我的电话。陌生人的声音,说他是邵阳日报的记者,姓聂。我从来没跟记者打过交道,以为他找错人了?他说:我是专门来采访你的。我穿棕色夹克,现在在你单位大门口,我不认识你,请你出来接一下我。
见面后他说他叫聂荣华。我们天天看邵阳日报,这个名字我好像有印象,就说:久闻大名!你找我采访什么呢?是不是我犯什么错误了?他嘿嘿一笑:你单位有个王拥军你认识吧?我说:认识啊,他爸爸是行政科长,在我隔壁办公室。他告诉我,小王在报社印刷厂上班。听他说你字写得很好啊!我是专门采访文化人的,写字的,画画的,写文章的,我拜访过很多呢!我说:我很可能会让你失望哦。
这样的话题不宜在办公室讲述。我带他去我家里。我和他交谈了足有一个小时,给他看了我写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他问我获得过什么奖?我给他看了获奖和荣誉证书。他起身的时候说:我回去写篇报道,题目我都想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打算题目请你写,用你的笔迹做标题,你写的字就归我收藏了!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多识广,什么人和事没见过啊?还这么看重我写的几个字?我简直受宠若惊了,说:那我现在就写好给你吧。他说:我写好稿子打电话给你,你去报社看一下好吗?我说:不要了吧,你聂大记者的文采不要给我看了,我又不是什么领导人物。俗话说“追悼词上无坏话,判决书上无好话”,你采访报道我,还不是褒奖我?希望不要太夸张了,以免我脸红。
其实我不喜欢这个标题。人家满腔热情来采访报道我,我要说换个题目,就打乱了他的思路。我从来不对别人说练字怎么难怎么苦。写字是爱好,做自己爱好的事情不累不苦还很有乐趣,要是苦我就不写了。后来我给学生讲课也是这么讲的,不要苦练,不愿意写了就放下玩。孩子们说:李老师的风格与众不同啊!
我人生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几天后《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见报了!还好,他写得朴实,没叫我不好意思。我的名字和字迹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了。不久后,我又写字在邵阳日报发表了。后来还有别的记者采访报道过我。
渐渐地有些大中学生来我家里,怂恿我准备些作品举办展览。年轻人火热的心,他们说着就去共青团市委,团组织的负责人真的为我提供了展览场地。后来他们邀请我去学校讲书法课,邵阳师专还邀请我办书法讲座。我这个向往当老师没当成的,邵阳很多学校的学生喊我“李老师”了,也算是满足了我当老师的愿望。
【美文简析】《梅花香自苦寒来》以一次意外的记者采访为引,展开了一段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朴素叙事。作者以平实的笔触还原了与记者聂荣华的对话细节,从最初的犹疑到后来的坦然,从“受宠若惊”到“满足夙愿”,层层递进中揭示了一个文化爱好者真实的心理轨迹。文中对“苦寒”之说的委婉否定尤为耐人寻味——当传统励志话语试图将艺术修炼塑造为苦行时,作者却道破“爱好即享受”的本质,这种反套路的认知恰似文中提及的书法风格,在规矩中自有洒脱。
记者笔下“梅花”的意象虽非作者本意,却意外成为其人生转折的隐喻:随着报纸标题的刊发,那些深藏于办公室的字迹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如同经冬的梅枝,在非刻意的绽放中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春天。从被动受访到主动授课,从个人书写到公共传播,这段经历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实现“破圈”——不是靠悲情叙事,而是凭借纯粹的热爱本身散发的感染力。文末学生们那声“李老师”的呼唤,恰是对这种非功利性坚持最温暖的回应。(一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