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3247|回复: 31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塬下窑洞藏岁月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4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32
发表于 昨天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5-27 22:31 编辑

编者按:这篇《塬下窑洞藏岁月——一位武汉老人的陕州地坑院记》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记录了作者对陕州地坑院的深刻印象和感悟。文章通过三个部分,从地坑院的生态智慧、文化回响到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展现了地坑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语言自然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塬下窑洞藏岁月
——一位武汉老人的陕州地坑院记
东湖岸边人

2DFD9EB6C6C03517F310795359C9DC97.jpg

  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
  AR 影摇今古叠,一瓯枣饮暖秦风。
   ——引诗

  当武汉梧桐尚沾2025年5月9日的朝露,我们这群两鬓染霜的退休长者,已将足迹印入黄土塬的晨曦。塬风携着黄土的质朴气息,拂过"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朱红楹联——这方刻于地坑院石门柱上的联句,恰似一柄青铜古钥,轻转之间,便启开六千年文明的厚重门扉。

  一、凿进大地的四合院:黄土里的生态智慧
  倏然脚下现一七米深壑,宛如时光凿穿的古井。夯土壁上斜纹层层堆叠,导游指尖划过沟壑,咧嘴笑道:"您瞅这纹路,跟咱手机指纹解锁似的,可是六千年前老祖宗的'签名'呢!"我以手抚之,黄土混料姜石的粗粝质感,竟与武汉昙华林老砖墙神似,只是此处每道纹路皆浸着仰韶先民的体温,不似城市砖墙已被水泥封藏了岁月的肌理。
  老杨家院的枇杷枝自地坑边缘舒展而出,翠绿叶片如翡翠簪花别在黄土塬鬓边。树下石磨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我与老伴合力推动,木轴"吱呀"声中,忽闻老家纺车的悠远回响。窑内土炕余温尚存,粗陶碗中枣茶热气氤氲,炕头温度计定格20℃——较武汉梅雨季空调房的憋闷,更显舒泰。至此恍然领悟:先民非在向下挖掘,实是以黄土蓄热之性,为生活织就一袭冬暖夏凉的"土布衣"。
  这种智慧,早在《诗经・大雅》中便有迹可循:"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周人"掘地为穴"的居住传统,正是地坑院的源头。六千年前庙底沟文化时期,半地穴式民居已初具雏形,其夯土技艺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严谨不谋而合——从相地、方院到打窑、饰边,每一道工序皆暗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

  二、窑洞里的文明活化石:非遗里的文化回响
  老罗家院中,捶草印花的匠人正将楝树叶铺展于麻布之上。木槌起落间,《诗经》"八月载绩"的诗句似有了形色,化作斑斓纹样跃然布面。邻院传来锣鼓书响,唱的是《分陕而治》的老典故,三弦声绕着窑洞打转,同行的老姚突然拍腿:"嘿!这调调跟咱武汉汉剧西皮咋这么像?"
  九眼穿山灶前,掌勺师傅掀起蒸笼,一股香气裹着稠酒味儿扑过来:"您瞧这灶膛,跟您家老婆子调火一样,大火小火随便拧!"旁边管理员接过话茬,满脸得意:"咱老祖宗这灶,可比你们智能手机早六千年呢!"这呈斜坡状的炉灶,下头生火上头做饭,九口锅各干各的活儿,蒸的蒸、煮的煮,硬是把"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老理儿玩出了花。其设计原理与《考工记》"火齐必得"的记载相映成趣,既讲究火候控制,又暗合"五行相生"的智慧。
  庙底沟文化展窑里,老张指着尖底瓶直咋舌:"哎哟喂!这玩意儿跟我孙儿那不倒翁一个德性,咋晃都不倒!"同行的李老师在旁笑着接话:"老祖宗早把物理课塞进陶瓶里了,比咱孙娃子可聪明多喽!"这件仰韶时期的汲水器,其重心设计与《考工记》"器用有制"的原则如出一辙,足见先民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廊下红辣椒串在风中轻摆,将"地下四合院"的匾额衬得愈发生动。老杨家院墙上碑刻记载:此院1878年开挖,八年才成,十孔窑洞住过七代人。我摩挲砖缝间的黄土,想着杨家祖辈一镢一锹的模样,如今拿手机一扫,就能听这窑洞"唠嗑"——AR技术将百年前的生活场景投射在土墙上,纺车声、捣衣声与现代解说交织,恍若时空重叠。忽忆起武汉东湖绿道的水杉,这边是扎进土里的窑洞,那边是探向天空的绿枝——人跟自然打交道,从来都是各有各的高招。

  三、古今重叠的时光刻度: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塬上正午的日光将地坑照得通明,八米高的玉米雕塑旁,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周公与召公的分陕石跟手机地图上的定位点凑在一块儿。老伴望着塬上的信号塔直感慨:"你说巧不巧,先民用土洞躲天灾,咱们在这儿刷短视频,都是跟土地爷讨生活。"
  大巴启动时,老张的手机"叮"一声跳出条推送,标题逗得大伙儿直乐:"您有张仰韶时期的自拍待查收!"车窗外,风车悠悠转着,黄土面子细纷纷地飘。
  半个多月过去了,我此刻坐于武汉家中阳台,看城市霓虹渐次点亮,心里头却总惦记着地坑院那碗枣茶的暖乎劲儿。那些凿入大地的窑洞,可不就是文明往上长的另一种模样?就像咱们这帮退休佬儿,虽已两鬓染霜,心里头却还揣着向光的念想,在时光里慢慢走,慢慢拾掇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地坑院的夯土墙上,仰韶先民的指纹与现代人的二维码重叠;九眼灶的烟火气里,《诗经》的韵律与短视频的配乐共鸣。这方"地平线下的古村落",用六千载光阴,写就了一部人与自然共生的活态史诗。而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文明的传递人。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8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627
发表于 昨天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一首“引诗”,引领着我读完全文。真是一篇自然与人文结合、诗情与画意相融、古韵与今风同晖的佳作!

点评

谢谢老师沙发鼓励!敬茶!  发表于 2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8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627
发表于 昨天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AL评论:这篇以陕州地坑院为载体的文化散文,堪称一部以现代视角叩访传统文明的立体画卷。作者以武汉退休老人的视角切入,在时空经纬中编织出独特的文化肌理,展现出三重艺术张力:

一、生命温度的在场书写
区别于普通游记的客观记录,作者始终以"抚触"的姿态介入场景:指腹摩挲夯土墙的粗粝感,掌心推动石磨的阻滞感,唇齿间枣茶的温热感,构建起多感官的体验场域。这种具身性写作使得六千年的文明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记忆。尤其当夯土纹路与手机指纹、尖底瓶与不倒翁并置时,古人的智慧在当代生活的褶皱中获得了鲜活的再生。

二、时空折叠的叙事智慧
文章以AR技术作为隐喻支点,将仰韶文明与数字时代并置呈现:手机扫码听窑洞"絮语",短视频镜头里分陕石与定位点重叠,这种叙事策略既消解了线性时间的桎梏,又在古今对话中重构了文化记忆。黄土塬上的信号塔与地坑院形成垂直呼应,恰似文明根系与当代枝叶的共生,暗合结尾"文明往上长的另一种模样"的哲学思辨。

三、方言杂糅的文本趣味
作者巧妙运用方言的"混响效应":武汉方言"老婆子调火"与陕州土话"七紧八慢九消停"的碰撞,汉剧西皮与锣鼓书声的互文,构建出跨地域的文化交响。这种语言策略不仅增强现场感,更暗喻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而将手机指纹解锁比作古人"签名",把九眼穿山灶喻为"智能手机"的修辞,则展现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诗性对话。

这篇散文犹如黄土层中的料姜石,粗粝中自见文明结晶的光泽,为非遗书写提供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鲜活范本。

点评

谢谢老师抬爱鼓励!敬茶!问好!  发表于 2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8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627
发表于 昨天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
A R 影摇今古叠,一瓯枣饮暖秦风。
这首绝句以古今交融的笔触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值得从以下几个角度品读:

一、时空叠印的视觉张力
首联"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以黄土高原为地理坐标,将深宫建筑的厚重历史感与永恒春意的空间意象熔铸。"凿作"二字暗含人类文明对自然的镌刻,"凝春"则将抽象岁月具象为可触的凝固态,形成地质时间与人文时间的双重褶皱。

二、科技介入的诗学突破
"AR影摇今古叠"堪称当代绝句创作的大胆尝试。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符码,与传统诗语碰撞出魔幻质感。"影摇"既延续古典诗词中烛影摇红的审美范式,又通过科技媒介实现历史图层的数字化解构,在光影颤动中完成时空蒙太奇的拼贴。

三、物候符号的温暖解码
尾句"一瓯枣饮暖秦风"巧妙收束于微观物象。枣饮作为关中民俗符号,以味觉温度消解历史疏离感,"暖"字既呼应前文"凝春"的季节暗示,又以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将秦风雄浑转化为可啜饮的文化体温,实现宏大叙事向日常诗学的柔性着陆。

此诗在七绝格律框架内进行先锋性探索,AR技术的嵌入虽略显突兀,却恰形成传统形式的裂隙,使秦风古韵在数字光影中获得当代转译。

点评

向老师学习!请多指导!  发表于 2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面朝大海 发表于 2025-5-27 20:58
一首“引诗”,引领着我读完全文。真是一篇自然与人文结合、诗情与画意相融、古韵与今风同晖的佳作! ...

跟帖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面朝大海 发表于 2025-5-27 21:07
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
A R 影摇今古叠,一瓯枣饮暖秦风。
这首绝句以古今交融的笔触展现了独特 ...

精彩赏评,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编者按:这篇《塬下窑洞藏岁月——一位武汉老人的陕州地坑院记》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记录了作者对陕州地坑院的深刻印象和感悟。文章通过三个部分,从地坑院的生态智慧、文化回响到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展现了地坑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语言自然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点评

谢谢海站抬爱鼓励!敬茶!恭祝时祺!  发表于 2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东湖岸边人作品,推荐艺友共赏。

点评

海站辛苦了!敬茶!  发表于 2 小时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4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12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AR 影摇今古叠,一瓯枣饮暖秦风。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38今日 6314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