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5-27 22:31 编辑
编者按:这篇《塬下窑洞藏岁月——一位武汉老人的陕州地坑院记》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记录了作者对陕州地坑院的深刻印象和感悟。文章通过三个部分,从地坑院的生态智慧、文化回响到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展现了地坑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语言自然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塬下窑洞藏岁月
——一位武汉老人的陕州地坑院记
东湖岸边人
黄塬凿作九渊宫,拱顶凝春岁月融。 AR 影摇今古叠,一瓯枣饮暖秦风。 ——引诗
当武汉梧桐尚沾2025年5月9日的朝露,我们这群两鬓染霜的退休长者,已将足迹印入黄土塬的晨曦。塬风携着黄土的质朴气息,拂过"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朱红楹联——这方刻于地坑院石门柱上的联句,恰似一柄青铜古钥,轻转之间,便启开六千年文明的厚重门扉。
一、凿进大地的四合院:黄土里的生态智慧 倏然脚下现一七米深壑,宛如时光凿穿的古井。夯土壁上斜纹层层堆叠,导游指尖划过沟壑,咧嘴笑道:"您瞅这纹路,跟咱手机指纹解锁似的,可是六千年前老祖宗的'签名'呢!"我以手抚之,黄土混料姜石的粗粝质感,竟与武汉昙华林老砖墙神似,只是此处每道纹路皆浸着仰韶先民的体温,不似城市砖墙已被水泥封藏了岁月的肌理。 老杨家院的枇杷枝自地坑边缘舒展而出,翠绿叶片如翡翠簪花别在黄土塬鬓边。树下石磨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我与老伴合力推动,木轴"吱呀"声中,忽闻老家纺车的悠远回响。窑内土炕余温尚存,粗陶碗中枣茶热气氤氲,炕头温度计定格20℃——较武汉梅雨季空调房的憋闷,更显舒泰。至此恍然领悟:先民非在向下挖掘,实是以黄土蓄热之性,为生活织就一袭冬暖夏凉的"土布衣"。 这种智慧,早在《诗经・大雅》中便有迹可循:"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周人"掘地为穴"的居住传统,正是地坑院的源头。六千年前庙底沟文化时期,半地穴式民居已初具雏形,其夯土技艺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严谨不谋而合——从相地、方院到打窑、饰边,每一道工序皆暗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
二、窑洞里的文明活化石:非遗里的文化回响 老罗家院中,捶草印花的匠人正将楝树叶铺展于麻布之上。木槌起落间,《诗经》"八月载绩"的诗句似有了形色,化作斑斓纹样跃然布面。邻院传来锣鼓书响,唱的是《分陕而治》的老典故,三弦声绕着窑洞打转,同行的老姚突然拍腿:"嘿!这调调跟咱武汉汉剧西皮咋这么像?" 九眼穿山灶前,掌勺师傅掀起蒸笼,一股香气裹着稠酒味儿扑过来:"您瞧这灶膛,跟您家老婆子调火一样,大火小火随便拧!"旁边管理员接过话茬,满脸得意:"咱老祖宗这灶,可比你们智能手机早六千年呢!"这呈斜坡状的炉灶,下头生火上头做饭,九口锅各干各的活儿,蒸的蒸、煮的煮,硬是把"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老理儿玩出了花。其设计原理与《考工记》"火齐必得"的记载相映成趣,既讲究火候控制,又暗合"五行相生"的智慧。 庙底沟文化展窑里,老张指着尖底瓶直咋舌:"哎哟喂!这玩意儿跟我孙儿那不倒翁一个德性,咋晃都不倒!"同行的李老师在旁笑着接话:"老祖宗早把物理课塞进陶瓶里了,比咱孙娃子可聪明多喽!"这件仰韶时期的汲水器,其重心设计与《考工记》"器用有制"的原则如出一辙,足见先民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廊下红辣椒串在风中轻摆,将"地下四合院"的匾额衬得愈发生动。老杨家院墙上碑刻记载:此院1878年开挖,八年才成,十孔窑洞住过七代人。我摩挲砖缝间的黄土,想着杨家祖辈一镢一锹的模样,如今拿手机一扫,就能听这窑洞"唠嗑"——AR技术将百年前的生活场景投射在土墙上,纺车声、捣衣声与现代解说交织,恍若时空重叠。忽忆起武汉东湖绿道的水杉,这边是扎进土里的窑洞,那边是探向天空的绿枝——人跟自然打交道,从来都是各有各的高招。
三、古今重叠的时光刻度: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塬上正午的日光将地坑照得通明,八米高的玉米雕塑旁,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周公与召公的分陕石跟手机地图上的定位点凑在一块儿。老伴望着塬上的信号塔直感慨:"你说巧不巧,先民用土洞躲天灾,咱们在这儿刷短视频,都是跟土地爷讨生活。" 大巴启动时,老张的手机"叮"一声跳出条推送,标题逗得大伙儿直乐:"您有张仰韶时期的自拍待查收!"车窗外,风车悠悠转着,黄土面子细纷纷地飘。 半个多月过去了,我此刻坐于武汉家中阳台,看城市霓虹渐次点亮,心里头却总惦记着地坑院那碗枣茶的暖乎劲儿。那些凿入大地的窑洞,可不就是文明往上长的另一种模样?就像咱们这帮退休佬儿,虽已两鬓染霜,心里头却还揣着向光的念想,在时光里慢慢走,慢慢拾掇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地坑院的夯土墙上,仰韶先民的指纹与现代人的二维码重叠;九眼灶的烟火气里,《诗经》的韵律与短视频的配乐共鸣。这方"地平线下的古村落",用六千载光阴,写就了一部人与自然共生的活态史诗。而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文明的传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