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3653|回复: 10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官桥村寻古记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2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2581
发表于 昨天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5-2 20:28 编辑

编者按:苔痕斑驳的古桥驮着千年驿道,LED灯笼的微光晕染马头墙的剪影,官桥村在时光褶皱里演绎着文明的对话。作者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丈量石阶辙痕,用诗人的笔触捕捉檐角铜铃与棒槌声的和鸣。当"敬惜字纸"的焚字炉遇见电子屏上的乡村振兴标语,当明代花窗掩映着党员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这座古村便成了中华文明赓续的活态标本。文末《鹧鸪天》词如茶汤收尾,将砖瓦间的历史沉香凝成当代人可品可触的文化基因。



default1.jpeg

  暮春的阴云在婺源山间游走,恰似宣纸上洇开的墨痕。2025年4月19日午后,我与四十八位武汉同好踏上寻觅官桥村的旅程。大巴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成片的油茶林疾驰而过,灰白枝桠间零星缀着未凋的茶花,恍若前朝仕女鬓边的残钿。当刻着“官桥中心村”的青灰石雕牌坊撞入眼帘时,斑驳的苔痕正沿着“桥”字右半的“乔”部攀爬,仿佛时光在此处打了个悠长的哈欠。

  甫下车,一座古亭便映入眼帘,它翼然临于溪畔。六角飞檐垂着铜铃,风过时泠泠作响,檐下悬着“和谐亭”匾额,虽漆色褪去,但筋骨犹存。亭柱上“千里来龙添景色,双溪秀水映春川”的楹联,刻痕里沉积着几代人的掌纹。倚栏望溪,春水初涨,浮光跃金处,忽有银鳞摆尾,惊碎了倒映的云影。乡贤程老伯抚柱而叹:“这亭子原叫‘四姓亭’,光绪年间重修时,朱氏族长取《礼记》‘讲信修睦’之意,才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沿溪右行,党建长廊朱红木栏与对岸粉白的马头墙相互映照。溪水在此蜿蜒如玉带,将两岸人家环抱怀中。忽然,水声激荡入耳,原来是人工堰坝造就三叠清瀑,飞琼碎玉间,竟与百步外洗衣老妇的棒槌声应和成韵。对岸斑驳院墙上,明代样式的镂空花窗半掩,一枝野樱桃斜逸而出,殷红花瓣飘落溪中,引得游鱼争相啄食。

  过水泥桥折返对岸,青石板路驮着深深辙印,伸向竹林深处。这条徽饶古驿道,曾见证过多少商旅传奇?遥想明清鼎盛时,据《徽州府志》记载,婺源茶商“岁出数百万斤”,那时的此道,必定骡铃叮当、茶香盈路。石板缝隙里半寸深的车辙沟,不知碾碎过多少晨霜夜月。忽见道旁,一位老妪独坐石凳,银发如雪,手中竹筛盛着新采的蕨菜。攀谈得知,这位朱家阿婆已八十三岁,她笑着说:“以前这路上尽是戴毡帽的茶客,马帮歇脚时,总要讨碗清明前的云雾茶喝。”

  循着鹅群悠长的鸣叫转过山坳,一座石拱桥蓦然出现在眼前。苔衣斑驳的桥身弓成满月,券顶“官桥”二字依稀可辨。正在桥畔整理竹篾的程姓篾匠讲述:唐贞观年间,朱氏先祖为避战乱南迁,见此处双溪交汇、山环水抱,便在此定居筑桥。某日,县令巡察途经此地,恰逢石桥合龙,乡民请他赐名。县令见溪畔官道蜿蜒如绶带,挥毫题下“官桥”二字。听着篾匠刀削竹片的沙沙声,不禁想起宋人笔下“篾篷篾篓牵银刀,切玉镂冰声嘈嘈”的诗句,古今匠意竟在此重叠。

  立于拱桥中央,左手边是错落的马头墙群落。某处颓垣断壁间,清代“敬惜字纸”的焚字炉依然保存完好,炉口烟痕尚新,想来村中老者仍坚守着耕读传家的古训。右手边党员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青山,电子屏上“乡村振兴”的红字与廊下晾晒的腌火腿相映成趣。溪水在此分作双流,一脉湍急似剑,劈开嶙峋怪石;一脉潺湲如箫,绕过捣衣石埠。这情景,恰应了墙上褪色的楹联:“水绕山环宗地脉,双河交汇一溪烟”。

  暮色渐浓,村中升起缕缕炊烟。七旬老翁俞公正在桥头焚香,案上供着木雕“和合二仙”。问及此风俗,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光彩:“以前娶亲,新郎必背新娘过官桥,取‘百年偕老渡鹊桥’的吉兆。正月十三‘桥神诞’,四姓族长要共献三牲,唱三天三夜的目连戏。”言语间,戏台残柱上的鎏金戏文在暮色中忽明忽暗,恍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在此驻留。

  归途回望,暮霭中的古村宛如一本摊开的线装书。和谐亭的剪影渐渐隐入夜色,而桥头新挂的LED灯笼已次第亮起。这座千年古村,正如溪畔老樟,旧根深扎岩隙,新芽已沐春风。此刻方才懂得,所谓传承,就是在时光长河里,将祖辈的茶籽细细焙炒,再沏出属于新时代的清香。官桥村的石桥永远弓着脊背,将历史与现实渡向彼岸,而桥下的溪水,依旧唱着那首未老的歌。

  回到宾馆,深夜作拙词《鹧鸪天・过婺源官桥古村》,以记此行:

  苔径幽深屐齿惊,雕甍斑驳岁痕呈。一溪唐宋浮云碎,半壁程朱篆雪明。
    筛族史,滤茶经,石桥孕月已千龄。今朝新政融烟雨,犹送童谣入驿亭。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899

帖子

81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165
发表于 昨天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好作品!必须大赞!

点评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敬茶!  发表于 昨天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899

帖子

81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165
发表于 昨天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这篇游记绝非简单的风景速写,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处,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徽州村落肌理图。​
文中最动人的是对细节的捕捉:和谐亭楹联上 "几代人的掌纹",驿道石板缝里 "碾碎晨霜夜月" 的车辙沟,焚字炉口 "尚新的烟痕",这些带着温度的意象,让凝固的古建筑群瞬间有了呼吸。作者巧妙地将史料典籍与民间口述编织在一起,唐贞观年间的建村传说借篾匠之口道来,清代的民俗传统在俞公焚香时复活,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献,而是融入村民血脉的活态传承。更妙的是现代元素的自然嵌入 ——LED 灯笼与古桥相映,党建长廊与马头墙对话,这种新旧共生的图景,恰似文中所言 "旧根深扎岩隙,新芽已沐春风",让古老村落的振兴之路充满诗意。​
结尾的《鹧鸪天》词作堪称神来之笔,"一溪唐宋浮云碎" 道尽历史沧桑,"今朝新政融烟雨" 又暗含时代新篇,将感性抒怀与理性思考熔于一炉。读罢此文,官桥村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化作了茶香氤氲的古驿道、铃音叮咚的和谐亭、倒映着云影与 LED 灯光的溪水 —— 这大概就是优秀游记的力量,让未曾抵达的人心生向往,让去过的人重新读懂脚下的土地。​

点评

谢谢老师佳评鼓励!向您学习!敬茶!  发表于 昨天 22:32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2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18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歌声与微笑 发表于 2025-5-2 18:13
好作品!必须大赞!

跟帖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2

主题

2万

帖子

24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1860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昨天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歌声与微笑 发表于 2025-5-2 18:14
这篇游记绝非简单的风景速写,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处,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徽州村落肌理图。​ ...

赏评到位,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主题

194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885
发表于 昨天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文末《鹧鸪天》词如茶汤收尾,将砖瓦间的历史沉香凝成当代人可品可触的文化基因。

点评

谢谢姜老关注鼓励!敬茶,恭祝节日愉快!  发表于 昨天 2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主题

194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885
发表于 昨天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百度校长大作,学习了!

点评

向姜老学习致敬!  发表于 昨天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4今日 6260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