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散文随笔] 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八)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9

主题

2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1891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4CC114616BC8CB1C1A64631E5A2FACC4.png

武汉何以为“名城”?
——在时光的褶皱里生长

  清晨六点,硚口路醒了。
  “赵师傅热干面”的灶台,白蒙蒙的雾气裹着碱水面香与芝麻酱的醇厚,袅袅升起,悄然漫过巷口。这香气,与斜对面“汪玉霞”糕点铺飘来的芝麻甜香,在空中交织,像一张温热的网,将惺忪的街巷轻轻拢住。赵师傅手持竹筷,挑起一束面条,在浓稠的酱料里麻利地翻滚——油润的面丝瞬间吸饱了晨光,恍若金线流转。这动作,与他父亲1983年在街角支摊时如出一辙。那手腕的力度、竹筷扬起的弧度,仿佛被四十年光阴细细校准过,藏着他与这座城市最朴素的契约。
  斜对面,恩施姑娘小覃正低头整理她的土家织锦。布面上,黄鹤楼的飞檐被细密针脚勾勒得振翅欲飞。指尖划过纹路,她想起三年前初来时的窘迫——抱着织锦蜷在角落,连“过早”都听不懂。是赵师傅端来一碗热茶,用带着汉腔的普通话问:“姑娘,暖和点没?”今早,挑着空菜筐的陈爹爹在她摊前蹲了良久,忽然开口:“姑娘,飞檐绣得像,但少了点码头劲。我年轻时在汉正街扛货,那檐角,像是要扎进云里去。”
  这话,像一粒石子投入心湖。她怔住,低头凝视手中织锦,仿佛第一次看见,那飞檐背后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副撑过风雨的筋骨。
  这时,她打开手机镜头,声音清亮:“家人们看,这热干面的香气里,都裹着老码头的故事呢!”弹幕刷过一片“讲得好!”“武汉味儿!”她笑了,眼底有光。住在义烈巷的张奶奶端着热干面凑近,轻抚织锦上的针脚,笑问:“姑娘,能绣上我孙子的名字不?”
  小覃毫不犹豫地点头。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手中的针线,早已不只是谋生的手艺,更是连接的桥。从前她只想卖一块布,如今却想把武汉的风、雨、人情,一针一线,都绣进这经纬里。
  城市的年轮,就这样沉在面的酱香里,藏在布的纹路中,在无数个这样的清晨,悄然生长。
  一、老字号的“守”与“变
  中山大道的“汪玉霞”糕点车间,晨光斜照。第五代传承人李师傅正带着徒弟揉制绿豆糕面团。“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豆沙得用洪湖绿豆,慢火熬足三小时,火候差一分,味道就走样。”他手中那枚黄铜模具,刻着“龙凤呈祥”,是1912年传下的老物,纹路深邃,铜面泛着温润的包浆。
  始创于1739年的“汪玉霞”,早已不仅是糕点,更是一块活着的非遗招牌。
  今年春天,一款“樱花绿豆糕”悄然走红。祖传“起酥十八折”的酥皮,包裹着东湖早樱熬制的花酱,内馅粉嫩如霞。包装盒上,江汉关钟楼与黄鹤楼剪影相映成趣,扫码还能听见一段韵味十足的汉腔小调。老顾客初见时皱眉:“这还是老味道吗?”一口下去,酥松清甜在舌尖化开,才舒展眉头:“底子没变,多了点春气,蛮灵醒。”
  在非遗体验区,23岁的徒弟林晓雨穿着潮牌卫衣,正对着镜头直播:“爷爷辈用铜模压出形,我们用镜头传其神——这龙鳞纹,1938年曾随糕点送往抗战前线;如今,它陪着樱花味,走进大家的下午茶。”弹幕如潮涌来:“想买!”“我外婆以前常买!”“这不只是点心,是乡愁。”
  百年传承,从不是冰冷的复制。当年轻一代用新媒介讲述老故事,老字号便在时光的褶皱里,重新抽枝,吐露新芽。
  ——长江大桥的钢索在晨光中泛着银灰,轮渡鸣笛划破江面,学生奔跑过江汉关台阶,鞋尖沾着带露的梧桐叶。武汉的上午,在传统与新声的合奏中,徐徐铺展。
  二、新武汉人的“融”与“建”
  武昌昙华林的“楚韵民宿”里,湖南姑娘周周为客人泡上一杯东湖绿茶。墙上,一张手绘地图被各色胶带与便签层层覆盖——这是她六年来的第三版。最初,图上只有火车站与民宿的冷清标记;如今,已密布着她挖掘的“城市宝藏”:粮道街的豆皮摊、沙湖公园的绝佳日落点、同兴里的青石板路、汉正街的老牌坊……每一处标记,都是一次迷路后的惊喜,一场与城市的深度对话。
  “刚来时,我坐错三次轮渡,在江汉关江边坐着哭了场。”周周笑着回忆,“后来才懂,迷路也是认识一座城的方式。”为找到民宿的“灵魂”,她扎进老里份:跟婆婆学汉绣,听爷爷讲“竹床阵”的夏夜,跟着老裁缝学武汉话,如今张口就是地道的“您家吃了冇”。
  去年,她发起“东湖绿意”公益活动,应者云集。大家清理湖岸、种植花木。她站在湖边,清风拂面,忽然觉得:“传武汉的好,我就是自家人了。”民宿的“武汉记忆墙”上,贴满了天南地北的留言:上海人写下热干面新吃法,重庆姑娘画了黄鹤楼与洪崖洞的漫画并置,一位本地老伯送来泛黄的结婚照,背面写着:“1972年,我和她在这里。”
  如今,粮道街的街坊见她就喊“周老板”,她心里暖暖的。她说:“我早把里份的烟火、码头的风,当成‘家里’的味道了。”——不是生于斯,却深爱于斯。新武汉人,正用脚步丈量,用真心融入,将自己活成了城市血脉的一部分。
  ——傍晚,沙湖公园桂香浮动,穿汉服的姑娘在落日余晖中定格笑颜,长椅上,老夫妻用汉腔拌着嘴:“明天给周周送点菜苔去,她爱吃。”城市的温度,就在这细碎的联结里,静静流淌。
  三、社区里的“暖”与“聚”
  汉口坤厚里,“银发管家”工作室的灯亮着。72岁的王爹爹正低头,为一台老式收音机“问诊”。里份天井上方,刻着“劳动最光荣”的木窗框默然见证。灯光落在他银白的发梢上,手中的焊qiang精准点下,焊锡丝熔成一粒光点,接通了断开的记忆。
  这双手,在汉正街修了四十年电器,退休后组建了社区维修队。三年来,近300件家电在他手中“重生”——从电饭煲到取暖器,从儿童玩具到老式收音机。
  “以前修机器是为生活,现在修的是老邻居的念想。”他说得平淡,却字字有温。墙上,贴着刘婆婆的感谢信:“取暖器亮了,光和热跟我儿结婚那年一样。”那年是1985年,她出嫁,王爹爹帮她修好了陪嫁的电器。
  每月一次的“邻里互助日”,是坤厚里最生动的画面。95后白领小林来谢王爹爹修好路由器;孩子们趴着写作业,遇难题就喊“王爷爷”;小男孩乐乐曾抱着摔坏的机器人来,王爹爹不仅修好,还在底座刻了个“乐”字。孩子抱着它跑出门,回头喊:“王爷爷,我明天还来!”
  王爹爹望着那小小的背影,笑了:“这比当年攻克任何技术难题,都让人满足。”
  ——深夜,吉庆街烟火升腾,老板用汉腔吆喝:“您家要辣油不?”外卖小哥笑着点头,他的车筐里,静静躺着一台修好的收音机,正咿呀播放着婉转的楚剧。城市的夜,从不缺温暖的故事。它藏在一句吆喝里,一次修理中,那老少之间无需言说的信任里。
  结语:名城之“名”,在人不在楼
  武汉何以为“名城”?
  不独因崔颢诗里的千古苍茫,不独靠江汉关的沉沉钟声,也不仅是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或东湖的万顷碧波。
  它的“名”,在赵师傅手中那碗面的温度里,在王爹爹焊锡时闪动的微光里,在周周地图上层层叠叠的足迹里。在小覃织锦上绣出的飞檐与人情里,在陈爹爹口中“码头劲”的倔强里,在张奶奶那句“绣我孙子名字”的寻常请求里。
  这些细碎的光,聚拢成河。它们藏着码头的风、里份的雨,藏着老武汉的筋骨与新武汉的血肉。它们如藤蔓,在时光的褶皱里攀援生长,将过去与现在、本土与外来、记忆与未来,紧紧缠绕。
  老建筑会老去,但码头号子不会断,里份的笑语不会散;新面孔会到来,但故事与温情,永远在传递。武汉,以“守”为根,守住手艺与记忆的底色;以“融”为枝,让异乡人落地生根,让文化共生共荣;以“暖”为叶,让每一条街巷都成为情感的容器。
  它的名字,不刻在冰冷的石碑上,而刻在每个认真生活、真诚相待的人的心上。
  武汉,从未停止生长。
  它在清晨的面香里,在午后的茶话中,在深夜的灯火下——在每一个,愿意为它停留、为它讲述、为它点亮一盏灯的人身上,静静生长,生生不息。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38今日 6819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