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11-27 21:48 编辑
毛衣里的晨光,两代童年的苦乐记忆 文|刘东建
每天清晨,第一缕金辉刚掠过窗台,Ethan就会迷迷糊糊地摸向床头,指尖按灭小机器人“叮咚”的闹铃声。他总爱把枕头搂在怀里,鼻尖埋进布料深处,像只小兽似的嗅着残留的、类似婴儿奶糕的温柔气息——那是他没睡醒时的小习惯,任我在厨房隔着玻璃门喊“洗脸刷牙啦”,也得赖上三分钟才肯坐起身。
看着他和Edison弟弟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出门,放学回来又埋首在作业本里,我这外婆的心难免揪成一团。可转念一想,哪代人的童年不是这样?在笔墨纸砚里藏着期待,在晨起暮归中悄悄长大,这大概就是“辛苦而幸福相传”的人生滋味。就像老话讲的:“没有坚强意志的少年,哪有阳光明媚的春天”,这话在我心里搁了三十多年,总让我想起益阳西流湾那对穿着毛衣睡觉的小兄妹。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桃花江好友方剑峰拽着我和女儿,穿过尘土飞扬的西流湾建材市场。她外甥两口子正处在打拼的难处:男的管着街道石棉瓦厂,女的守着建材门面,忙得脚不沾地,俩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靠自己张罗。我们去的那天,女主人慌慌张张捅开藕煤炉,案板上“咚咚”剁着二斤猪肉,锅里炖着猪蹄汤,最后撒一把水灵的白菜荪子——就这么简单的家常菜,竟让满屋子大人孩子吃得鼻尖冒汗,连汤汁都拌了米饭舔干净。
饭桌上我忍不住问起孩子:“爸妈忙成这样,你们平时咋照顾自己呀?”小女孩红着脸抿嘴笑,手里攥着筷子不肯抬头。男孩却脆生生地接话,说自己最拿手的是蛋炒饭,每天天不亮就开火,油星子溅到手上也不叫疼;中午爸妈各给一块钱,兄妹俩就在校门口摊儿上买碗“混顿”,呼噜噜吃得香。我追问他怕不怕迟到,他忽然得意起来:“有办法!”原来兄妹俩每晚都穿着毛衣毛裤袜子睡觉,要是睡过头,抓起外套往身上一套,蹬上靴子背着书包就往学校冲,连脸都顾不上洗,倒真没误过几次课。
那时的男孩,正和如今的Ethan一般大;腼腆的妹妹,也像极了Edison。这场景一下子撞进我心里,这不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鲜活的模样?后来才听说,当年那个在灶台边打转的男人,如今已是益阳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想来那些穿着毛衣度过的清晨,那些自己煮的蛋炒饭,早成了他人生里最硬的底气。
当年的娃娃们该长成栋梁了吧?他们或许早忘了三十年前有个陌生外婆问过他们睡觉的秘密,但那段“有趣而立志的童年”,却像颗种子落在我心里,让我明白:童年的乐趣从不在顺风顺水的安逸里,而在自己炒蛋炒饭的香里,在带着妹妹写作业的暖里,在穿着毛衣奔向学校的急里。就像现在的Ethan,会把牛奶倒进我碗里,Edison会帮我择菜,这些细碎的温暖,不也和当年那碗“混顿”一样,藏着最真切的快乐?
夕阳斜照进厨房时,我总会给放学回来的兄弟俩端上点心。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我常常想起西流湾的炊烟,想起那锅飘着肉香的猪蹄汤,想起毛衣里藏着的晨光。原来无论时光怎么变,童年里的艰辛都裹着甜,就像那些倔强生长的少年,总会带着这份苦乐印记,长成顶天立地的模样。
祝福所有的孩子,不管是当年穿着毛衣睡觉的小兄妹,还是如今捧着牛奶的Ethan和Edison,都能在岁月里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让快乐顺着时光的河流,一直淌下去。
作者简介
刘东建,女,1958年生,湖南南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益阳地委党校党政干部专修班,大专学历。档案馆员,益阳交通运输管理局退休干部,现任益阳交通老年科协副会长。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益阳市作家协会理事,益阳市女子作家协会副主席。
坚持文学创作四十余年,先后在《江河文学》《探索科学》《劳动时报》《当代商报·文旅周刊》《广西广播电视报》《益阳日报》《辽源日报》《枣庄日报》《营口日报》等中央及省市报刊及《人民交通网》《益阳日报》《今日头条》《搜狐》《新湖南》《寸心堂纪事》等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各类作品60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出版《记录者》三卷(《生活短章》《夕阳之恋》《旅居笔记》)计50余万字,获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