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0-13 21:09 编辑
编者按:作者跳出“地标打卡”套路,以江豚追踪、汉绣盘扣、空轨光影、香囊药香等“小而美”场景,拼绘武汉三千年“大而全”精神图谱;从“历史文化名城”到“每天不一样”的活力之城,揭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如何让生态、科技、烟火气交融共生。文字温润,细节闪光,得“名城即生活”之真味。
当 “名城” 不止于地标 ——《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前言
很多人的指尖在地图上圈定“武汉”二字时,最先浮起的意象或许是黄鹤楼的飞檐划破晴空,是长江大桥的钢梁横跨碧波,是“九省通衢”的千年美誉。这些镌刻在公众记忆中的符号,诚然是武汉的闪亮名片,却远非“名城”的完整诠释。
生于斯、长于斯的六十余载里,我亲历着这座城的呼吸与脉动,愈发清晰地懂得:“名城”不仅是盘龙湖商代古城遗址里沉默的陶片,不仅是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定格的qiang声,更不仅是游客镜头里标准化的风景。它的灵魂,更藏在那些“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日常肌理中:是梁子湖湿地晨雾里,科研人员追踪长江江豚时,船桨泛起的细碎涟漪;是汉剧工坊内,指尖扣紧戏服盘扣时触到的丝线温度——那丝线里,或许还带着《状元媒》惊艳巴黎的余韵;是遥感科普馆的屏幕上,放大卫星图时意外撞见的东湖水杉林,与光谷空轨掠过的现代光影遥相呼应;更是叶开泰中医药园里,亲手缝制中药香囊时萦绕的药香,裹着“小小中医师”研学团的清脆笑语。这些细碎场景没有史诗般的壮阔,却让“武汉”从冰冷的地理名词,变成了有体温、有呼吸、有记忆的生命存在。
于是,这套系列散文的书写初衷便愈发清晰。我不愿再过多复述黄鹤楼的千年诗赋、长江的万古奔流——这些早已被反复言说的经典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熟视处的陌生风景”:从跻身国际湿地名录的江豚栖息地,到让汉绣登上米兰时装周的手作空间;从蔡林记热干面承载的“过早”习俗里,解码非遗制作技艺的密码;从国家存储器基地里“中国芯”的跳动节奏,到木兰传说滋养的生态旅游区;从琴台音乐节上流淌的“高山流水”余音,到老街巷里清晨铺开的早点摊。每一篇都聚焦一个“小而美”的切片,却暗自串联起武汉“大而全”的精神图谱——它是3500年建城史中,从盘龙湖古城到“武阳夏”三镇合一的历史之城;是汉剧融合莎翁戏剧、古琴联结世界知音的文化之城;是攻克450项关键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突破28%的科技之城;更是让孩子在木偶戏中欢笑、让老者在江滩晨练中安享的生活之城,一座“每天不一样”的活力之城。
这些场景藏着武汉成为“名城”的根本逻辑:自1986年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它从未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无论是“二七”大罢工的热血,还是抗疫斗争的坚韧,都化作了当下持续生长的力量;它也从未困于“单一的标签”,而是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为内核:从辛亥革命首举反清义旗的“敢为人先”,到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开启近代工业化的开拓精神;从抗疫期间率先封城的担当,到光谷在“光芯屏端网”领域突破450项关键技术的“追求卓越”,这份精神让生态、文化、科技与烟火气在长江汉水间交融共生、向新而行。
若你也曾好奇:这座历经商王筑城、张之洞兴邦、新时代崛起的城市,何以穿越三千年风雨仍焕发活力?若你计划探访武汉,想避开千篇一律的打卡清单——那么,请翻开这些文字。我想带你看见的,不是“别人镜头里的武汉”,而是“你可以亲手触摸的武汉”:在这里,你能成为江豚保护的志愿者,见证“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答卷;能化身非遗传承人,让汉绣的针脚绣进日常衣襟;能当一回科技体验者,在光谷亲身感受“换道超车”的强劲脉动;最终,在早市的热干面香、工坊的丝线声里,成为武汉三千年记忆的续写者。
这便是我书写的全部意义:让“名城”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定义、地标前的匆匆留影,而是你我走进早市、踏入工坊、漫步江滩时,便能拥抱的生活本身。毕竟,真正的名城从不是陈列的标本,从来都活在每一个人的烟火里,活在日复一日的寻常岁月中。
——请静候《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