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5

[版务] [版务] 散文随笔栏目编者按汇总(2025年9月份)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9-10 09:03 编辑

【编者按】两则游记,以质朴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一次户外徒步的双重体验,在登山者的汗水和喘息中,交织着自然壮美、人文观察与生命哲思。作者以“行”为骨,以“思”为魂,在攀登与休憩的节奏中揭示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复杂心境。《登齐云山记》如同一部微型纪录片:从皮卡车的颠簸惊险、山路上的励志布条、无人机与卖水人的现代性对照,到玛尼堆前的暗祷、智障小贩的生存艰辛——作者不仅捕捉了山川的巍峨,更凝视了人间真实的褶皱。文中对水泥阶梯“偷工减料”的忧虑、对帐篷经济侵占古寺的观察,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现实关怀,使游记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摹。
而《仙缘桥》则更像一幅文人水墨,在疲惫与坚持中氤氲开精神的超脱。引用东坡“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之语,将一次体力不支的窘境升华为“熟歇”的人生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进退皆宜”的生命美学。结尾诗作“心穷空傲世,高低与己争”,巧妙呼应了前文对高度与难度的讨论,最终将对外在山峰的征服,转化为对内在本心的观照。
两则游记一实一虚、一张一弛,共同构建了当代户外文化的双重镜像:我们既渴望征服自然证明存在,又需要停下脚步安顿心灵;既陶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无人机、帐篷酒店),又为最原始的生存挣扎(卖水人)而动容。这正是现代徒步者的真实悖论——我们以消费主义的方式逃离消费主义,用精心规划的冒险寻找意外,而作者诚实记录了这种矛盾,并与之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楹联的品评、对古文的化用、即兴赋诗的习惯,延续了中国传统游记“以文载道”的基因,在智能手机与无人机时代,依然保持着文人行走天地的风骨与雅趣。

【编者按】《熬伏》是一篇以暑热为纸、以乡愁为墨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将关中农村的伏天熬煮成一碗浸润着生命记忆的清凉茶汤。文章看似散漫地铺陈夏日农事与童趣,实则暗藏着一部微缩的民间生活史诗。
作者巧妙地以“熬”字为文眼,却并未止步于物理温度的灼热体验,而是通过三重维度展开叙述:一是自然之熬,在蛐蟥鸣叫、椒香弥漫、西瓜沁凉中展现乡土生活的原始质感;二是劳动之熬,从种萝卜、浇菜地到打猪草、锄药田,在汗流浃背中透出农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三是情感之熬,姐姐出嫁前的最后劳作、伙伴们黑嘴相视的狡黠一笑、月光下敷指甲花的静谧时刻,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蓄积着深沉的情感张力。
文中对物象的描写极具古典美学神韵:西红柿如“官窑瓷器”的比喻,韭菜地“一点黄一点红一片绿”的色彩铺陈,水磨扇叶上“银白色小瀑布”的诗意捕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照方式。而秦琼说书、收音机秦腔等细节,更让文章浸润在民间文化的底色之中。
最令人动容的是文字间流淌的时间意识——姐姐出嫁后的生分、南非北非的戏谑自嘲、月亮圆了又缺的怅惘,都在童真视角中埋下沧桑的种子。正如文中那句“伏天最难过的就是晌午那一小会”,真正的“熬”从来不是漫长的炎热,而是美好事物必然消逝的宿命。作者最终以洗笔水般的灰淡天空作结,让整篇散文在绚烂之后归于永恒的寂寥,完成了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盛大祭奠。
这篇散文仿佛用文字复刻了一幅关中农村的《清明上河图》,在蝉鸣与汗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特定时代的夏日图景,更是所有中国人曾经拥有或永远失去的精神原乡。(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两则游记,以质朴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一次户外徒步的双重体验,在登山者的汗水和喘息中,交织着自然壮美、人文观察与生命哲思。作者以“行”为骨,以“思”为魂,在攀登与休憩的节奏中揭示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复杂心境。
《登齐云山记》如同一部微型纪录片:从皮卡车的颠簸惊险、山路上的励志布条、无人机与卖水人的现代性对照,到玛尼堆前的暗祷、智障小贩的生存艰辛——作者不仅捕捉了山川的巍峨,更凝视了人间真实的褶皱。文中对水泥阶梯“偷工减料”的忧虑、对帐篷经济侵占古寺的观察,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现实关怀,使游记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摹。
而《仙缘桥》则更像一幅文人水墨,在疲惫与坚持中氤氲开精神的超脱。引用东坡“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之语,将一次体力不支的窘境升华为“熟歇”的人生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进退皆宜”的生命美学。结尾诗作“心穷空傲世,高低与己争”,巧妙呼应了前文对高度与难度的讨论,最终将对外在山峰的征服,转化为对内在本心的观照。
两则游记一实一虚、一张一弛,共同构建了当代户外文化的双重镜像:我们既渴望征服自然证明存在,又需要停下脚步安顿心灵;既陶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无人机、帐篷酒店),又为最原始的生存挣扎(卖水人)而动容。这正是现代徒步者的真实悖论——我们以消费主义的方式逃离消费主义,用精心规划的冒险寻找意外,而作者诚实记录了这种矛盾,并与之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楹联的品评、对古文的化用、即兴赋诗的习惯,延续了中国传统游记“以文载道”的基因,在智能手机与无人机时代,依然保持着文人行走天地的风骨与雅趣。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熬伏》是一篇以暑热为纸、以乡愁为墨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将关中农村的伏天熬煮成一碗浸润着生命记忆的清凉茶汤。文章看似散漫地铺陈夏日农事与童趣,实则暗藏着一部微缩的民间生活史诗。
作者巧妙地以“熬”字为文眼,却并未止步于物理温度的灼热体验,而是通过三重维度展开叙述:一是自然之熬,在蛐蟥鸣叫、椒香弥漫、西瓜沁凉中展现乡土生活的原始质感;二是劳动之熬,从种萝卜、浇菜地到打猪草、锄药田,在汗流浃背中透出农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三是情感之熬,姐姐出嫁前的最后劳作、伙伴们黑嘴相视的狡黠一笑、月光下敷指甲花的静谧时刻,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蓄积着深沉的情感张力。
文中对物象的描写极具古典美学神韵:西红柿如“官窑瓷器”的比喻,韭菜地“一点黄一点红一片绿”的色彩铺陈,水磨扇叶上“银白色小瀑布”的诗意捕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照方式。而秦琼说书、收音机秦腔等细节,更让文章浸润在民间文化的底色之中。
最令人动容的是文字间流淌的时间意识——姐姐出嫁后的生分、南非北非的戏谑自嘲、月亮圆了又缺的怅惘,都在童真视角中埋下沧桑的种子。正如文中那句“伏天最难过的就是晌午那一小会”,真正的“熬”从来不是漫长的炎热,而是美好事物必然消逝的宿命。作者最终以洗笔水般的灰淡天空作结,让整篇散文在绚烂之后归于永恒的寂寥,完成了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盛大祭奠。
这篇散文仿佛用文字复刻了一幅关中农村的《清明上河图》,在蝉鸣与汗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特定时代的夏日图景,更是所有中国人曾经拥有或永远失去的精神原乡。(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梦回大唐道陆港》是一篇以时空穿越为叙事框架、以古今对话为精神内核的奇幻散文。作者巧妙地将唐代“荔枝使”李善德的传奇故事与当代怀化国际陆港的现代化物流场景交织,在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完成了一场关于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深度探讨。
文章以电影《长安的荔枝》为引子,以梦境为媒介,将历史人物李善德拉入当代语境,这种叙事设计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现实的隐喻。李善德的忧虑——为皇家运送鲜荔枝的劳民伤财——在怀化国际陆港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面前得到化解,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科技发展对传统难题的解决能力,更暗含了对历史苦难的抚慰。
文中对怀化国际陆港的描写极具时代气息:龙门吊、集装箱、陆港大桥等意象,构建出一幅现代物流枢纽的壮阔图景。而作者对自家柑橘园的憧憬,以及对“阳光一号”“阿蜜达”等新品种的期待,则将个人梦想与家国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普通百姓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精神。
尤为可贵的是,文章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古今对比层面,而是通过李善德的“倘我生在今世”之叹,引发读者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思考。结尾处手机播报的现实新闻,又将梦境拉回当下,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叙事张力。
这篇散文既是对怀化国际陆港的礼赞,也是对历史与未来的深情凝望。它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物质的流通方式,更重塑了人类的精神图景。从“一骑红尘妃子笑”到“集装箱直达港口”,改变的不仅是运输效率,更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路径。(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管弥漫着久远的历史云烟,却折射出时代的生活变迁。文章以“水桶”为主线,讲述了父亲的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小见大,凸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在北京的郊区,在贫穷的大山深处,不仅交通不便,最大的困难是水资源枯竭,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完全靠泉水。然而,泉水要去几公里远的山腰间用水桶背,祖祖辈辈如此,用木桶背水既是生活常态又是世代相传。如是走出大山的父亲见多识广,自己绘制图纸,制做了铁桶,不仅减轻了家人,而且减轻了全村百姓的重负。表面看是描写水桶,实则是反映大山深处人们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父亲的一段人生经历。佳作,推荐文友共赏。(黄皮人)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709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又是一年清明至,祭祀故人悼哀思。这个传统的祭祖时节,作者伫立于坟茔前,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逝去40余年前辞世的奶奶。奶奶不仅对家人关怀备至,而且对待农村妇女更是竭尽心力,救死扶伤。在那个医治资源匮乏、医疗手段落后的日子里,地处偏远山区的妇女生孩子只能在家,靠“接生婆”入户接生。奶奶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通过简单的培训,便开始了这项工作。由于奶奶怀着对产妇和婴儿高度负责的精神,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加之提前了解信息,早作准备,因而经过奶奶的接生不仅改变了过去经常发生的“四六风”现象,而且所有婴儿完好健康,深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奶奶病逝出殡时,人们自觉地排队送行。一篇佳作,值得细品,倾情推荐文友共赏。( 黄皮人)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15今日 7447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