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9-13 16:19 编辑
【编者按】这是一篇意蕴深远、引人寻味的文言游记散文。作者以乙巳年秋日与家人同游浏阳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品尝浏阳蒸菜的口腹之乐与拜谒浏阳文庙的精神感悟融为一体。1. 起:因由与启程——自然之趣与亲情之暖。文章开篇点出时令(乙巳秋日)、地点(长沙)及特殊气候(暑气未消),为后续行程铺垫。2、 承:蒸膳之妙——味蕾体验与人生哲思。抵达“蒸解放”店,“鼎镬声喧,烟火氤氲”的场景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巧妙地引入故人陈君对“蒸之道”的见解——“火候为要,耐心为本,文武相济,似人生张弛”,将饮食的技艺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将“物”与“道”联系起来。3、 转:文庙之巍——历史厚重与文脉传承。膳毕谒庙,作者用“赭墙黄瓦自市井间浮出,如时空交错处之旌帜,招引往来”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赋予文庙一种超越凡俗的神圣感与历史纵深感。 按照游览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其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4、 合:感悟与升华——形异神同,道在日常。内子“何以文庙令人肃然?”的提问,引出了全文的核心哲思。姊婿答以“非止土木,实文脉所系。一砖一石皆浸文明敬畏”,直指文庙的精神内核,阿姊则巧妙地将其与蒸膳联系:“若蒸膳然,非徒口腹之享,乃时光艺术也。”作者由此“顿悟”:“文庙与蒸膳,形异而神同,皆时光结晶,俱要文武火候,同彰‘慢工出细活’之智。蒸以汽封鲜,庙以筑承脉,皆化无形为有形之艺。”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饮食的“蒸”与文化的“承”在“时光”、“火候”(耐心、匠心)、“化无形为有形”等层面上深刻地统一起来。5.、 余韵:梦境与哲思——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是夜梦身化梁燕,穿越元明清今,见学子往来如织,文明薪火相递”,梦境是现实感悟的延伸与升华,形象地展现了文化传承的绵延不绝。文末作者将感悟推向了更深广的层面:“文明若蒸,须文火慢炖;文化如庙,要代代修葺。”这既是对此次行程的完美总结,也寄寓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与殷切期望。 这篇游记,不仅仅是对一次出行的记录,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与精神求索。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景物描写、历史溯源、人物刻画与哲理思辨熔于一炉。通过浏阳蒸菜的“火候”与文庙建筑的“文脉”,巧妙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中“慢”与“恒”的智慧,以及“道在日用”的深刻内涵。读罢此文,不仅让人对浏阳的风土人情心生向往,更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悟,值得细细品味,倾力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乙巳秋日,长沙暑气未消。晨起将憩,内子遽倡:“阿姊远来,曷往浏阳?一尝蒸膳之妙,二谒圣庙之巍。”浏阳距星沙七十里许,堪适长者之行。询于姊婿,皆颔首称善,遂驱车北往。
出城郭,高楼渐隐,翠嶂徐来。秋色点染层林,远岫含烟,近畴铺锦。阿姊启牖迎风,叹曰:“清气沁脾。”姊婿指点稼穑,如数家珍。
至“蒸解放”店,鼎镬声喧,烟火氤氲。忽忆故人陈君,浏阳籍也,昔尝言:“蒸之道,火候为要,耐心为本,文武相济,似人生张弛。”今见黄菜蒸肉、田螺烝鳝,果然绝妙。肉糜而不散,菜馥而不夺,齿颊留香。阿姊食至额沁微汗,连称:“此乃真湘味。”
膳毕谒庙。赭墙黄瓦自市井间浮出,如时空交错处之旌帜,招引往来。
文庙肇建于元,历明清葺缮,规制犹存。棂星门前石狮踞守,风雨蚀其形而未减其威。泮池澄碧,倒映飞檐。姊婿临水吟哦:“泮水环流,圣泽长存。”盖其幼时尝读塾学,于传统建制别有衷怀。
大成殿岌嶪参云,重檐歇山直指苍穹。藻井彩绘虽漫漶,犹见精工。有耆老为导,白发铮铮而声若洪钟:“此庙异乎他处,元基清构,而存宋制。观其斗拱,察其檐角...”
丹墀尤妙,整石雕云龙,鳞爪欲动。阿姊轻抚石纹,喃曰:“龙似游焉。”匠人以刀代笔,赋石以灵,数百载犹生气勃勃。
庑廊下遇老叟临碑,水书布上墨迹氤氲瞬消。自言:“在此摹拓廿载,日日如新。”问之乃知是退隐塾师,日日来此习字修身。叟笑言:“文庙非止景胜,实活课堂也。”
至崇圣祠,闻童子诵《论语》,清音琅琅,与松柏相和。阿姊伫聆,目有莹然。后告余,此声令其忆及垂髫时在乡塾旧事。
日昃将归,坐杏坛旁。古杏三百岁,虬枝擎天,叶初染秋。石凳温润,不知曾载几多求索之士。
内子忽问:“何以文庙令人肃然?”
姊婿对曰:“非止土木,实文脉所系。一砖一石皆浸文明敬畏。”
阿姊续云:“若蒸膳然,非徒口腹之享,乃时光艺术也。”
余顿悟:文庙与蒸膳,形异而神同,皆时光结晶,俱要文武火候,同彰“慢工出细活”之智。蒸以汽封鲜,庙以筑承脉,皆化无形为有形之艺。
返辔时,回望圣庙,赭墙渐隐暮色,诵声犹在耳畔。阿姊车中假寐,犹握庙中请得《论语》袖册。
是夜梦身化梁燕,穿越元明清今,见学子往来如织,文明薪火相递。觉时晨光熹微,乃知:文庙动人处,不在构宇之宏,而在文脉未绝;蒸膳美味处,不在调料之丰,而在火候相传。
文明若蒸,须文火慢炖;文化如庙,要代代修葺。浏阳此行,食蒸而知味,谒庙而明理,可谓二美并,两难俱。
今作此记,秋阳穿牖,如文庙檐角漏金,温然而明。乃叹:古之人诚不我欺,所谓“道在庖厨”、“理存庙堂”者,斯之谓欤?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