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行的蜗牛 于 2025-8-4 16:57 编辑
在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友谊小学绿心课程实践基地南托街道牛角塘村笠云田塾拾光,数十亩原生野趣间,正生长着两代人的期待—— 这里既是孩子们触摸自然、扎根生活的成长乐园,更是家长与老人们守望岁月的田园梦乡。 春日的晨光刚漫过竹篱笆,原生的田埂上就响起了清脆的童声。“戴奶奶说,玉米须须变老快要脱落了,才可以采摘”,刚刚掌握了玉米成熟识别技巧的三年级小雨在玉米地里开心地当起了采摘小导师。不远处的红薯地,孩子们有的拿着小铲子挖坑,有的捧着红薯苗扦插,泥土溅到裤腿上,却笑得比田埂上的野花还灿烂,藏着劳动的快乐,更藏着对自然的拥抱。 这就是青园友谊小学绿心课程劳动实践日常。在这里,课本上的 “春种秋收” 变成了可触摸的实践:初夏挖土豆时,孩子们蹲在地里刨开泥土,看着圆滚滚的土豆从土里滚出来,惊呼着数着收获;秋日摘玉米时,踮着脚尖够玉米棒,剥开外皮发现饱满的玉米粒,成就感写满红扑扑的脸蛋。更热闹的是和父母一起认养小动物的时刻——孩子们给土猪喂食时小心翼翼的模样,给小兔子梳毛时温柔的眼神,让爱心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慢慢发芽。 这片几十亩的庄园,早已成了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校外课堂。栽玉米时学会耐心等待,插红薯时懂得协作分工,挖土豆时明白耕耘的意义,认养小动物时理解责任的重量 —— 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种子,就在泥土与汗水里悄悄生长。家长们也乐在其中,平时对着屏幕的双手,此刻握着锄头与孩子并肩劳作,亲子时光在田埂间变得格外扎实。 而老人们总爱坐在树荫下看着这一切。看着孩子们追着土鸡跑,听着他们对着兔子叽叽喳喳,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在田间撒欢的模样。偶尔有孩子跑过来问“爷爷,这个菜苗怎么浇水才好”,老人们便笑眯眯地接过水壶,手把手教他们顺着根须浇,祖孙辈的对话混着风声,成了原味田园最温柔的背景音。对老人来说,这里不仅有自己的田园梦,更有看着下一代在自然里成长的欣慰。 田塾拾光的清晨,总被孩子们的笑声叫醒。他们踩着露水去菜地里观察蔬菜生长,把发现记在“自然日记”里;午间清洗刚摘的青菜,准备和父母一起做一顿“劳动午餐”;傍晚帮着老师给小动物添食,BBQ之后依依不舍地和小兔子说“明天见”。这里没有作业本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泥土里的鲜活知识;没有课堂上的拘谨,只有天地间的自在舒展。 笠云田塾拾光,从来不止是一处田园。对孩子们来说,这是成长的实践场,是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家长来说,是共享自然的亲子乐园,也是品鉴乡里土菜的慢生活空间;对老人来说,这是晚年的念想,是看着下一代扎根土地的安心,也是劳动养生的满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既有“采菊东篱”的悠然,更有 “童孺纵行歌”的生机。 来这里吧,看孩子们在原野上奔跑,听他们对着作物轻声许愿,你会发现:最好的成长,从来都在天地间;最动人的田园梦,是两代人共赴的约定。 图1:绿心课程实践基地启动 图2:孩子们在丰收玉米 图3:小朋友在助农认养土猪 图4:红薯种植亲子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