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东建 乙巳年清明的风,携着青树咀老屋的沧桑掠过鬓角时,我的膝盖已深深跪拜在八百弓藩篱的新绿里。湿润的泥土托起层层叠叠的尘烟,油菜花的明黄芬芳与野艾蒿的清苦气息缠绕交织,恍惚间,竟与祖父旧时泥脚杆上抖不落的春汛湿气、泥土清香重合 —— 那是刻在血脉里的故土味道,历经半世纪仍鲜活如初。 六十年前,那些水杉便已稳稳当当、直直挺挺地立在河岸堤坝上。作为植物界的 “活化石”,它们将深根扎进县志记载的滔滔洪水里,在每一圈年轮间刻下坚韧的符咒,镇压着岁月的风浪。我总疑心,那些轻盈舒展的羽状枝叶,是祖辈们未曾远去的魂灵化就的翅膀 —— 嫁接树苗的时节,苍老的手掌拂过粗糙树皮,掌心的皴裂与老茧,便顺着树身的鳞片纹路慢慢蔓延,将生命的印记永远留在了杉树躯干。河面晃动的树影,碎成祖母一针一线纳就的百家被,细密针脚间,鲫鱼群银亮的脊背倏忽游过,漾起细碎的光阴涟漪。 老式摄像机的沙沙声总在记忆深处回响,镜头扫过田垄埂的斑驳光影,两个佝偻的身影便清晰浮现,在岁月里栽种着永恒的温情:祖父弯腰将南瓜秧细细缠上竹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祖母踮脚往他后脖颈搭一块蓝格汗巾,指尖蹭过他沾满尘土的肩头。他们佝偻的弧度,竟与攀爬的豆角藤出奇地相似,连鬓边白发都沾着草木汁液的嫩绿,透着生命最本真的鲜活。 当暮色漫过晒谷场,炊烟便如温柔的丝线,牵起他俩的手,慢慢踱进水杉林的深处 —— 深处,更深处,直至身影与树影融为一体,消融在落日的余晖里。 纸灰随鞭炮声袅袅上升,盘旋如当年灶膛里蹦出的火星,温热了微凉的清明。那些被杉树根紧紧攥住的岁月,此刻正悄悄返青:新笋顶开陈年竹鞭,带着破土而出的韧劲;蒲公英撑开雪白的降落伞,一群一群坠入殷红的春泥,将生命的希望悄悄延续。低头凝视掌心,那些与祖辈们一模一样的茧花,早已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悄然绽放,这是血脉的印记,也是时光的馈赠。突然一阵大风掠过,掀起我鬓角的花白,八百弓的泥土簌簌灌入白色帆布跑鞋,带着故土独有的厚重与温热 —— 原来所有的离别都不是终点,而是恒久的归来;所有散落的根系,终将在清明这一天,于泥土深处紧紧相认,续写着家族的传承与眷恋。
作者简介
刘东建,女,1958年生,湖南南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益阳地委党校党政干部专修班,大专学历。档案馆员,益阳交通运输管理局退休干部,现任益阳交通老年科协副会长。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益阳市作家协会理事,益阳市女子作家协会副主席。 坚持文学创作四十余年,先后在《江河文学》《探索科学》《劳动时报》《当代商报·文旅周刊》《广西广播电视报》《益阳日报》《辽源日报》《枣庄日报》《营口日报》等中央及省市报刊及《人民交通网》《益阳日报》《今日头条》《搜狐》《新湖南》《寸心堂纪事》等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各类作品 60 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出版《记录者》三卷(《生活短章》《夕阳之恋》《旅居笔记》)计50余万字,获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