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24|回复: 1

[散文] 烟波致爽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3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7213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1-9 15:54 编辑

001.png

      避暑山庄的门槛委实是高,我用力抬了左脚,又抬右脚,才勉强跨了过去。尽管导游反复提醒不能将脚踏在门槛上,那黑黝黝的门槛还是被无数鞋底磨得发亮,倒映着游人的影子,明晃晃的,仿佛是在嘲笑我这个南方人的拙笨。

      三十二度的气温,百分之八十九的湿度,这哪里是什么避暑胜地?分明是我的故乡武汉,只是少了些火炉般的燥热,多了些承德特有的沉闷。我向导游抱怨:"这般天气,皇帝何以来避暑?"导游是个精瘦的承德本地人,面皮晒得黝黑,闻言只是笑笑:"您,且往里走。"

      走便走罢。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着,我夹在其中,像一条不情愿的鱼。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衬衫黏在后背上,很是不爽。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带着松柏的清香,我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湖面上浮着一层薄雾,如梦似幻,倒是与昨日在武烈河畔所见有几分相似。

      昨日黄昏,我确是在武烈河边见过这般景致。那时刚在大清花饺子馆用过晚饭,东北菜油重味浓,吃得我满头大汗。走出门来,却见河面上升起厚厚一层雾气,将两岸的灯火都裹了进去,朦朦胧胧的,煞是好看。我原以为是人工造景,便问了一位在河边纳凉的大姐。

      "这雾是打哪儿来的?"我指着河面问道。

      与我年龄相仿的大姐摇着蒲扇,操着一口浓重的承德口音:"自然有的,不常见哩。昨儿个下了雨,今儿个又晴了,才生出这等雾气来。"她稍作停顿,又热心地说:"明儿个你们要去避暑山庄吧?赶巧了,那儿湖上有时也会起雾,比这还好看哩!"

      此刻站在避暑山庄内,我才明白大姐所言非虚。那雾气从湖面上升腾而起,渐渐弥漫开来,将远处的亭台楼阁都笼罩其中。游人如织的嘈杂声似乎也被这雾气吸收了,变得遥远而模糊。我的衬衫仍然黏在身上,心却奇异地静了下来。

      导游不知何时已走到我身旁,指着那雾气说:"这就叫'烟波致爽',是山庄七十二景之一。乾隆爷有诗云:'烟波致爽搴珠箔,月镜涵虚挂玉钩',说的就是这景象。"

      我望着那雾气出神。二百多年前,那位十全老人是否也曾站在此处,望着同样的烟波?那时的雾气,可也是这般模样?历史书上的乾隆皇帝,是个好大喜功、附庸风雅的君主,他六下江南,挥霍无度,留下无数风流韵事。但站在这烟波之前,我忽然觉得,那个活生生的、会为一场雾而作诗的乾隆皇帝,或许比史书上的形象更为复杂。

      人群又开始移动,我被裹挟着向前。转过一道回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湖面,雾气更浓了。导游说这是"澄湖",湖中有个"烟雨楼",名字取自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眯着眼睛望去,果然见一座二层小楼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中的景致。

      "这楼是仿嘉兴南湖烟雨楼建的,"导游解释道,"当年乾隆南巡时见了,甚是喜欢,回来就命人照着样子在这儿也盖了一个。"

      我不禁莞尔。这位皇帝老爷,倒是个痴人。喜欢一处景致,便要原样搬回家来,活像小孩子见了心爱的玩具,非要据为己有不可。可转念一想,若非这等痴性,又哪来今日我们所见之避暑山庄呢?

      雾气渐浓,竟有些凉意袭来。方才还嫌闷热难当,此刻倒真应了"烟波致爽"这四个字。我似乎明白了皇帝为何选在此处建山庄——热河之地,暑天固然炎热,但有水有山,早晚温差大,兼之湖面常有雾气蒸腾,反倒比北京城里那密不透风的暑气要清爽得多。

      导游引我们来到一处名为"万壑松风"的景点。但见古松参天,枝干虬劲,想来都是几百年的老树了。松针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与远处湖上的雾气相映成趣。我靠在一株古松旁,树皮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带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松树,大多是康熙年间种下的,"导游说,"您看那棵,传说康熙爷亲手栽的呢。"

      我望着那棵被铁栏杆围起来的古松,想象着三百年前,那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挥锹培土的场景。那时的大清帝国如日中天,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序幕。而在这热河行宫,他或许暂时卸下了帝王的威仪,只是一个喜欢种树的老人家。

      雾气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了下来,在湖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游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咔嚓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起昨日那位摇蒲扇的大姐说的话——"不常见哩"。是啊,这样的烟波,这样的景致,确实不常见。古人所见,与我们今日所见,虽有相似,却又不尽相同。那些松树还在,那些建筑还在,但看树的人、住楼的人,早已换了不知多少茬了。

      导游招呼大家集合,说要带我们去看看"热河"。我这才记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而"热河"本身也是一处奇景——一处不冻的泉水,即使在寒冬腊月也不封冻结冰,故而得名。据说当年康熙发现此处泉水温暖宜人,周围风景秀丽,才决定在此修建行宫。

      热河泉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不过是一方池塘大小,水极清澈,可以看见底下的鹅卵石。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古建筑和游人的身影。没有雾气,没有波澜,平凡得几乎让人失望。但细细想来,正是这眼不起眼的泉水,孕育了整个避暑山庄,乃至承德这座城市。

      "这泉水常年保持在八度左右,"导游说,"冬天不结冰,夏天却觉得清凉。"

      我蹲下身,伸手触碰水面,果然感到一丝凉意。这水温,倒与人的体温相似,不冷不热,恰如其分。想来康熙当年也是被这份"恰如其分"所打动吧?一个统治着庞大帝国的皇帝,日理万机之余,最渴望的或许正是这种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舒适。

      离开热河泉,我们来到了山庄的正殿"烟波致爽殿"。这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大臣的地方,名字自然取自那湖上的烟波。殿内陈设简朴,与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截然不同。导游说,康熙、乾隆在此居住时,都刻意追求简朴自然,以示不忘满洲本色。

      我站在殿前,望着门楣上"烟波致爽"四个大字,忽然明白了这名字的深意。对皇帝而言,"爽"字何止是体感上的凉爽?更是精神上的放松与解脱。在这远离京城的行宫里,他们或许能暂时放下帝王的架子,享受片刻的闲适与自在。

      就像今日的我,初入山庄时满腹牢骚,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那烟波所感染,继而陶醉,心境渐渐平和下来。现代人的生活,何尝不需要这种"致爽"的时刻呢?我们被工作、被生活、被各种琐事所困,心灵日渐干涸。偶尔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之间,让那烟波雾气浸润身心,或许才能找回些许本真的自我。

      离开避暑山庄时,已是傍晚时分。武烈河畔的雾气又升腾起来,与早晨在山庄所见如出一辙。那位摇蒲扇的大姐不知是否还在原处纳凉?我想告诉她,我确实见到了她所说的雾,很美,很"致爽"。

      回望避暑山庄,暮色中已看不清轮廓,只有那高高的门槛还隐约可见。我戛然觉得,那门槛不仅隔开了山庄内外,也隔开了两个世界——外面是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里面则是可以暂时放下一切、让心灵休憩的所在。

      跨过那道门槛,我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街头。衬衫依旧黏着后辈,但心里却装着满当当的烟波雾气,足够我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保持一份难得的清爽。

c246a2f7299b9.jpg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2-18 19:17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42

    主题

    1557

    帖子

    2万

    积分

    安监部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57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海站的这篇散文,倒不如说是游记更贴切,这篇游记以细腻笔触和巧思立意,堪称佳作!核心亮点集中在“感官体验+历史共情+现代思考”的三重融合,读来既有画面质感,又有思想温度。
    文章最妙的是反差叙事:开篇以“高门槛”“闷热天”破题,用武汉与承德的气候对比、初入时的牢骚铺垫,再借“烟波致爽”的雾气、古松、热河泉逐步反转心境,情绪曲线自然流畅。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黑黝黝的门槛、黏在后背的衬衫、掌心触到的凉泉水,调动触觉、视觉、嗅觉,让避暑山庄的景致立体可感;而与摇蒲扇大姐的对话、导游的解说,既增添生活气息,又自然串联起景点背景,不显得刻意说教。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以小见大:从眼前的雾气联想到乾隆的痴性与复杂,从康熙栽下的古松窥见帝王的另一面,从热河泉的“恰如其分”引申到现代人的心灵渴求,让游记不止于“看景”,更有对历史、生活的回味。结尾“门槛隔开两个世界”的隐喻,既呼应开篇,又升华主题,让“烟波致爽”从景点名变成一种可感知的精神状态,余味悠长。
    整体语言质朴中见灵动,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在平淡叙述中藏着巧思,把一次普通的游览写得有温度、有深度。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惑地带

    惑地带

    订阅| 关注 (54)

    乃知,亦乃未知。从模糊到澄明,贵在剖解。
    14今日 7116主题

    阅读推荐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