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7

[散文] 东湖千秋鉴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3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8598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东湖.jpg


悠悠鄂渚 ¹,巍巍武昌。天赐明珠于楚地,光耀清辉于东方。枕珞珈之翠色,襟大江之苍黄;纳云梦之浩渺,聚楚天之俊良。朝霞熔金,为长堤织就锦缎;暮霭凝黛,替磨山披上轻纱。此烟波浩渺之东湖,已静观三千春秋流转。

吾生于斯,长于斯,求学于斯,传道于斯。六十八载寒暑,魂梦皆系此一泓碧波。万顷清涟,恍若天地初开;三更渔火,依稀屈子行吟。东湖者,江城之肺腑,楚人之精魄,岁月之贞石 ²。其水恒清,其神恒灵,其韵恒长。

百里绿道,如青龙蟠卧;联合国誉,似北斗悬空。此乃东湖新生之传奇。周苍柏 ³ 先生于乱世创 “海光农圃”,倾半生积蓄,购荒丘两千余亩。时社会动荡,先生凭对家乡之爱、对生态之前瞻,克服万难,创立斯圃。其父周韵轩题匾纳客,无偿开放,遂成此湖滥觞。万流一⁴执竹杖丈量湖山,取《楚辞》意境,命 “听涛”“行吟” 之名,亭阁遂与楚辞同魂。而后三变惊世:撤渔网以还其净,断污流以复其清,浚泉眼以活其源 —— 此生态之变;楚魂重光,文脉再续,使屈子精神于现代苏醒 —— 此人文之变;从渔歌唱晚到智创涌动,完成千年湖泊之现代转型 —— 此时代之变。水生所⁵数代潜心,寒暑不易,深入研东湖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分析水质、水生生物等,以星轨般精密数据,印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之至理。楚人 “筚路蓝缕” 之志与今朝 “敢为人先” 之勇,在清波间交响共鸣。

吾之童年,萌于此水。春柳垂丝,恰似绿帘摇曳;桃夭灼灼,犹如云霞蒸蔚,落英如雨,洒满芳洲。空气氤氲,花香幽微,稚子追蜓其间,彩翼闪烁,承接韶光。夏蛙鼓噪,雨打新荷;赤足踏碎波光,纵身跃入清寒。荷盖为伞,擎翠荫以蔽日;莲蓬作食,嚼清甜而润心。十三岁秋,吾于浅渚见稚童溺水,飞身破浪,若鱼跃龙门,泥淖难困少年胆。秋枫燃岸,拾丹叶而题诗;冬湖凝镜,观老叟以钓霞。野趣之湖,四时成韵,润吾筋骨,涤吾心魂。

束发求学,湖育吾节。校舍依山开牖,碧波直映书案;诵声绕岸,染青空以半湖;墨韵浮波,浸烟水而千重。霜晨越野,二十五子挽臂成城,足迹印月,情谊淬风。行吟阁前诵《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子石像沐月华,“路漫漫其修远兮” 若钟鸣霄汉;九女墩⁶前抚残碑,乃太平军九女殉国处,董必武勒石纪事,宋庆龄题诗礼赞,巾帼忠魂照汗青。听!楚庄王鼓震雷霆:典出东湖 “鼓架山” 传说。相传楚庄王曾在此击鼓督战平定叛乱,鼓声如雷,尽显楚人雄浑气魄,此乃东湖历史之厚重印记。养由基箭裂云霄:养由基为楚国神射手,传说曾在东湖清河桥一箭定乾坤,其神勇之举,展现楚文化之刚健精神,亦为东湖增添传奇色彩。东湖水,半为琉璃,半为青史,少年观澜而知天地。

珞珈山下,弦歌与涛声和鸣。民国十七年,李四光杖探冻土,勘山河脉络;叶雅各⁹图绘荒陬,规湖山胜景。叶雅各先生精研规划,引种适生之木,为东湖构就独特植物景观体系。今观武大:樱雪纷飞,院士薪火相传;梧桐列阵,学子破译天书。光谷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领先,纤丝连八荒;生物城汇聚数百家生物科技企业,于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探生命玄机。达梦数据 ¹² 如鼍龙架海,筑数字之基;逸飞激光 ¹³ 似火凤熔金,破锂电之困。宋保亮解胆固醇之谜,刘经南筑北斗之台。昔张之洞 ¹⁴筑堤分浪,今群英共谱新篇 —— 楚辞吟哦与星轨数据,交响为时代强音!

不惑之年,吾返母校东中,深耕湖畔杏坛。率诸生绿道拾秽,悟 “草木皆友” 之道;聚文友柳岸飞觞,抒 “千赋关情” 之怀。五月歌逐柳絮,十月琴绕荻花。老园丁箴言在耳:“冻土藏根,春至必发 —— 教化如种玉也!” 钓叟玄机点破:“线急则鱼惊,润物细无声。” 四十载讲台落雪,万千桃李成林。鬓霜浓于墨,眼底波亮于灯。

四季长堤,暗藏天机。春樱含笑,映磨山之叠翠;夏荷滴露,接远水之连天。最忆植物园中,七百青盖亭亭,白莲出淤而愈洁,红蕖濯波而更艳。秋菊流金,落雁平沙覆雪;枫山燃火,霜叶亭畔时闻惊叹。写生老者笑言:“秋色如万公手植金菊,愈陈愈醇。” 冬梅傲雪,九峰松挺 —— 此东湖奠基者之守望也。芦花与玉尘共舞,沙沙若天地私语;寒蕊映冰,游人呵手塑狮。冷香暗度,原是乾坤蓄力!

伟迹镌于湖山:一九五四年,朱德挥毫题曰 “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烟波深处,曾照毛泽东中流击水;二〇一八年,春波凝碧,习莫同舟 ¹⁵,轻桡划破翠澜。史河奔涌于此:刘备祭天之余烟未散 ¹⁶,李白诗篇引希拉克驻足 ¹⁷;周恩来擘画治水之迹 ¹⁸,新柳已参天;万流一杖点之处,行吟阁接云。东湖水,半涵史诗,半孕未来,融屈子香草之洁,向星海扬帆。

晨雾起,水天相接,顿悟 “物我两忘”;暮涛生,心随波远,始得 “宠辱不惊”。东湖岂止为山水?实乃血脉所系;岂止为烟霞?实乃魂魄所依!六十八载烟波染鬓,临水照影 —— 髫童仍踏琉璃光,书生犹折荷写章。鹤归之日,愿化锦鳞,游于清涟之间,或为垂柳,守岸听涛。与湖同息,共历岁月流年,永伴东湖之侧。

夜览东湖,万家灯火碎波,千年星斗沉镜。忽闻涛声化编钟,越时空而问:“万公见否?公昔手植之松,今已亭亭如盖;公昔点墨之亭,今正聆听新雷!” 东湖传奇何以不朽?因其水澈若赤子初心,其魂新若破晓朝阳!此泓碧波,映照万公披荆斩棘之脊,淬炼中华创新之锋,以生态为基,人文为魂,科技为翼,终成不夜明珠,永耀东方,长续青史华章!


【注释】 ¹ 鄂渚:古地名,典出《楚辞・九章・涉江》,指武昌长江中的小洲,后世成为武昌及东湖周边的雅称。 ² 贞石:碑石的美称,取其坚固不朽之意。此处喻指东湖如石刻般承载着绵长的历史记忆。 ³ 周苍柏(1888 - 1970):爱国实业家,东湖风景区奠基人。1930 年创立 “海光农圃”,后无偿捐献给国家,开创了东湖作为公共园林的历史。 ⁴万流一(1905 - 1989):东湖风景区早期规划者与设计师。1950 年代主持规划,以竹杖丈量湖山,取《楚辞》意境命名 “听涛”“行吟” 等景点,奠定了东湖的文化基调。 ⁵水生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 年迁至东湖畔,数十年来持续开展东湖生态监测与研究,为湖泊治理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⁶九女墩:东湖西北岸的历史遗迹。相传太平天国时期九位女兵在此英勇牺牲,百姓合葬成墩。董必武、宋庆龄等曾先后题词立碑。 ⁷楚庄王鼓震雷霆:典出东湖 “鼓架山” 传说。相传楚庄王曾在此击鼓督战平定叛乱,鼓声如雷,展现了楚人的雄浑气魄。 ⁸养由基箭裂云霄:养由基为楚国神射手,传说曾在东湖清河桥一箭定乾坤。此句借典故展现楚文化的刚健精神。 ⁹叶雅各(1894 - 1967):著名林学家,武汉大学校园及东湖绿化的总规划师。他设计的植物景观体系让东湖拥有了 “山水画廊” 的生态基底。 ¹⁰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电子产业核心区,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领先,是东湖创新活力的现代象征。 ¹¹ 生物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汇聚数百家生物科技企业,代表东湖区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实力。 ¹² 达梦数据:诞生于东湖的国产数据库龙头企业,其产品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体现了 “中国智造” 在基础软件领域的突破。 ¹³ 逸飞激光:东湖高新区的科创企业代表,在锂电池激光焊接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出口全球。  ¹⁴张之洞(1837 - 1909):晚清洋务派名臣,任湖广总督期间主持修建张公堤,有效治理了东湖周边水患,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 ¹⁵习莫同舟:2018 年 4 月,XJP主席与印度总理莫迪在东湖举行非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湖上泛舟成为外交佳话。 ¹⁶刘备祭天之余烟未散:据方志记载,相传刘备曾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现存有刘备郊天坛遗址,为东湖增添了三国文化层。 ¹⁷李白诗篇引希拉克驻足:东湖放鹰台相传是李白放鹰处。2006 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汉时专程参观,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 ¹⁸周恩来擘画治水之迹: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其治水方略深刻影响了包括东湖在内的全国水域治理。东湖樱花园内还有纪念中日友好的樱花树,与周恩来的外交遗产密切相关。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篇很值得品读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谨言慎行 于 2025-10-14 16:12 编辑

《东湖千秋鉴》无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武汉东湖为叙事对象,通过个人记忆与历史变迁的交织,展现了这座湖泊的千年风华与当代生态复兴的壮美历程。这篇散文不仅是一首对东湖的礼赞,更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东湖深沉的热爱与对生态文明的前瞻性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枕珞珈之翠色,襟大江之苍黄;纳云梦之浩渺,聚楚天之俊良。朝霞熔金,为长堤织就锦缎;暮霭凝黛,替磨山披上轻纱。此烟波浩渺之东湖,已静观三千春秋流转。~~~太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6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语言艺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这篇散文语言风格典雅凝练,富有韵律感,同时又不失现代散文的抒情性与思想性。文章开篇"枕珞珈之翠色,襟大江之苍黄"运用对偶手法,将东湖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形象化,既展现地理空间的壮阔,又暗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文中"熔金"与"凝黛"的比喻,"青龙蟠卧"与"北斗悬空"的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赋予东湖以生命与灵性。
作者在描写四季景观时,运用了丰富的视觉意象与感官体验。如"春柳垂丝,恰似绿帘摇曳;桃夭灼灼,犹如云霞蒸蔚",通过视觉比喻展现东湖春天的生机;"荷盖为伞,擎翠荫以蔽日;莲蓬作食,嚼清甜而润心"则调动了触觉与味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东湖的盛夏时光。这些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更将东湖的自然美转化为情感体验,体现了散文"以景喂养灵魂"的创作理念 。
文中对偶句的运用贯穿全文,如"其水恒清,其神恒灵,其韵恒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而引用楚辞的典故,如"纫秋兰以为佩"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则将东湖与楚文化精神相连接,赋予散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古典与现代语言的交融,既展现了东湖的自然之美,又传递了作者对东湖的深厚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5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历史脉络:从周苍柏创园到三次重大变革
《东湖千秋鉴》清晰地勾勒了东湖的历史变迁,从私家园林到公共风景区,再到现代生态旅游胜地,展现了东湖的三次重大变革。
周苍柏创园是东湖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文中提到周苍柏先生在乱世中创立"海光农圃","购荒丘两千余亩",倾注半生积蓄 。周苍柏虽为银行家,却对生态有着前瞻性的认识,他"凭对家乡之爱、对生态之前瞻,克服万难,创立斯圃" 。其父周韵轩题匾"海光农圃",并"无偿开放",为东湖成为公共空间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举体现了早期生态意识的萌芽,也展现了武汉市民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与保护。
三次重大变革则是东湖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首先是生态之变:撤渔网以还其净,断污流以复其清,浚泉眼以活其源 。这一变革始于2010年全面退渔还湖,结束了东湖50多年的渔业养殖经济传统,将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养殖 。其次是人文之变:楚魂重光,文脉再续,使屈子精神于现代苏醒。1982年,武汉市启动磨山楚文化游览区建设,相继建成楚城、楚市、楚天台、行吟阁等景点,将东湖与楚文化紧密相连。最后是时代之变:从渔歌唱晚到智创涌动,完成千年湖泊之现代转型。2016年,全长102公里的东湖绿道一期建成,串联起东湖的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成为市民休闲的绝佳去处 。2025年,东湖高新区推动数字科技转型,将传统湖泊与现代创新经济相结合,展现了东湖的新生传奇。
这些变革层层递进,从生态修复到文化复兴,再到经济转型,展现了东湖从"藻型湖泊"到"草型湖泊"的转变,以及从传统渔猎经济到现代生态旅游与智慧创新的跨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4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情感表达:个人记忆与自然景观的深度共鸣
《东湖千秋鉴》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将个人记忆与东湖景观的描写紧密结合,通过身体感知与情感投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作者以"生于斯,长于斯,求学于斯,传道于斯"的叙述,将自己六十八载的人生与东湖的三千春秋相映照。童年时"春柳垂丝"的追蝶场景,"夏蛙鼓噪"的赤足戏水,十三岁救人时的"破浪如鱼跃龙门",以及秋枫冬钓的四季体验,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将个人成长与东湖的自然美紧密相连。这些场景不仅富有生活气息,更传递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求学阶段,作者描述"校舍依山开牖,碧波直映书案","诵声绕岸,染青空以半湖",将学习与东湖的自然美完美融合,展现了东湖对作者精神成长的滋养。行吟阁前诵《离骚》,"屈子石像沐月华",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楚文化的传承与认同。这种从个人情感到文化认同的升华,体现了生态散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创作特点。
作者的情感表达还体现在对东湖生态变化的观察与思考中。"水生所数代潜心,寒暑不易","以星轨般精密数据"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个人对东湖的守护责任与生态治理的科学实践相结合。这种从个人情感到社会责任的转变,展现了作者对东湖的深厚情感与生态意识的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77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发表于 3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生态意识:一座湖泊的生态复兴与文化传承
《东湖千秋鉴》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东湖的生态复兴与文化传承,体现了作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
生态意识的科学表达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提到东湖水质监测"设置14个水质自动监测浮标站","智慧水务平台整合共享相关业务信息" ,以及"水下森林"工程的实施。这些科学细节不仅展现了东湖生态治理的现代性,也体现了生态散文"科学性与诗性融合"的创作理念。文中"浚泉眼以活其源"与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直接呼应,通过科学数据与诗意表达,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作者将东湖的生态美与楚文化的深厚底蕴相结合,如"楚魂重光,文脉再续","楚辞亭阁同魂" 。行吟阁、屈原纪念馆等文化景观与东湖的自然美相映成趣,展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促进。这种结合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将湖泊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 。
生态意识的时代性是本文的深层价值。作者不仅记录了东湖的生态复兴,更将其置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东湖绿道的建设与东湖科学城的发展,展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转型路径 。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体现了生态意识的时代性与前瞻性,也展现了东湖作为"武汉之肺腑,楚人之精魄"的永恒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2今日 4143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