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280|回复: 8

[散文] 月照黄鹤楼——一位武汉老人的中秋絮语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0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823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10-7 20:21 编辑

C54633A1FABA93C45C00C1EA73C53DEE.png

     【编者按】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一位土生土长的武昌老人在中秋夜于长江畔眺望黄鹤楼的视角,深情讲述了黄鹤楼的千年历史、文化意涵以及它与武汉这座城市、武汉人民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黄鹤楼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城市精神的赞美。全文通过“月与楼的千年对话”、“黄鹤楼,不只是楼”、“竹枝词里的老武汉中秋”、“记忆中的月光”、“江流有声,月色无玷”、“寂静与重生的九十八天”、“诗魂与城市精神”等几个篇章,层层深入地展现了黄鹤楼作为“诗、梦、传说”以及“武汉人骨子里的文化胎记”的多重意义。老人的个人经历——从孩提时听闻传说、亲历1980年代黄鹤楼重建,到如今作为“白发苍苍的守楼人”见证新时代的变迁——巧妙地串联起了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使得黄鹤楼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其精神内核也更加深入人心。文中引用了崔颢、李白等诗人的千古名句,提及了岳飞等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也融入了老武汉中秋习俗的竹枝词,更回忆了2020年抗疫期间武汉人民的坚韧与奉献。这些内容,共同构筑了黄鹤楼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其超越了物理建筑的范畴,成为一座“武汉人心中的灯塔”,象征着超越尘世的向往、面对风雨的坚韧以及在劫难中重生的力量。最终,文章在老人的思绪与眼前的实景交融中,点明了月照黄鹤楼所照“不只是楼,更是人心”的深刻主旨,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深思,值得细细品味,倾力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光阴如水。几乎每个中秋,我都会在长江畔看月照楼阁,看人生流转,看一座城与一座楼的不朽魂魄。

今夜,又逢中秋。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昌老人,在长江之滨、蛇山脚下,已度过了六十八个春秋。岁月如这脚下江水,默默东流,却在心底刻下深深的印痕。此刻,我倚在阳台上,仰首望月,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那金碧辉煌的黄鹤楼上 ——

月光如练,洒落其上,飞檐翘角如镀银辉,琉璃瓦顶似披霜雪。黄鹤楼在月色中静静矗立,像一位阅尽千年的智者,与明月对坐,共话沧桑。


—— 月与楼的千年对话

这轮中秋之月,不偏不倚,正悬于黄鹤楼的飞檐之上,仿佛是为它量身定制的冠冕。月华倾泻,不是喧嚣的倾倒,而是静谧的流淌,如古琴弦上滑落的音符,轻轻覆在楼阁的肩头。

金碧交辉间,竟分不清是月照楼,还是楼托月。江风徐来,拂面微凉,带着水汽的湿润与秋夜的清寂。江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楼与月的影子,一时间,天上人间,虚实难辨。我忽然想起张若虚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轮明月,曾照过崔颢登楼时的怅惘,也曾映过李白掷笔时的叹息。如今,它又静静俯视着我这个白发苍苍的守楼人。

我凝望着,心却早已飞越千年......


—— 黄鹤楼,不只是楼

黄鹤楼,不只是楼,它是诗,是梦,是传说,是武汉人骨子里的文化胎记。小时候,我随邻居大哥哥在夏夜爬上蛇山,他指着长江大桥的方向说:“那儿曾有座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去的地方。”

那时我不懂,只望着空荡荡的山岗发呆,心里却种下了疑问的种子:仙人去了哪里?黄鹤为何不返?

当年爬蛇山的孩童,早已在岁月里长成青年。我亲历了眼前这座楼的重生 ——1981 年 10 月 22 日,蛇山传来爆破巨响,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动工;1985 年 6 月 10 日,这座消失百年的名楼终于重开门迎客。算起来,这已是它近一千八百年历史中的第 27 次重建了。

而今夜,在我这老者看来,这楼竟真似有仙鹤欲从飞檐间腾空而起,驮着月光,飞向无垠星汉。

这飞升的意象,不是逃避,而是精神的超越,是武汉人面对风雨时,始终不曾熄灭的向往与坚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的诗句,我吟诵了半辈子,每逢中秋,总在心头回响。那 “昔人” 是谁?是费祎,是吕洞宾,还是卖酒辛氏所遇的褴褛道人?

传说纷纭,却都指向同一个主题 —— 超越尘世,向往高远。


—— 竹枝词里的老武汉中秋

我曾读过多首记载老武汉中秋的竹枝词,那些质朴的诗句,勾勒出往日江城的中秋图景。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写道:“中秋云是闺人节,瓜果中庭礼月华。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 原注说中秋是 “妇女节”,有送瓜、摸秋等习俗。那时皓月当空,家家户户在庭院设香案,摆上月饼、石榴、糖果,妇女拈香拜月许愿。若有亲人远游,必留一份月饼,聊寄相思。

清嘉庆年间周乔龄的《中秋夜汉口竹枝词》描绘了女子踏月的情景:“游女如云汉水偎,衣香人影故徘徊。宵行多露侬知畏,贪看秋光踏月来。” 这活动也称 “游百病”,据说可保家人安康无疾。

那时的月饼,是真正的节令珍品。清雍正乾隆年间,汉阳人徐志善作竹枝词,其笔下的中秋:“碧天如水月如瑶,卖饼人家设色饶。纱罩纱笼千百盏,中秋端的胜元宵。” 将饼家灯火与月色交辉的盛景写得活灵活现。

如今,拜月仪式多已简化,但借月寄情、渴望团圆的心愿从未改变。


—— 记忆中的月光

我常想象那夜玉笛声起,黄鹤闻音而至的景象 —— 那笛声,是乡音,是记忆,是穿越时空的召唤。今夜虽无笛声,却有万家灯火与月色相映,有游人笑语随风飘来。

黄鹤楼前的光影秀中,巨幅 “月亮” 缓缓升起,与天边真月交相辉映。川剧变脸、嫦娥起舞,孩子们在诗词灯影中穿梭,笑声如铃。

这盛景固然动人,但我更怀念从前:一家人围坐院中,一盘曹祥泰月饼,一壶桂花米酒,听长辈讲崔颢题诗、李白掷笔的旧事。那时的月,更静,更远,也更贴近人心。

如今的灯光太亮,反而遮住了星子;喧嚣太多,反而淹没了絮语。当年的长辈,一个个先后 “驾鹤西去”,只留下我们这些曾经的晚辈,在中秋之夜咀嚼记忆的余温。


—— 江流有声,月色无玷

这光影流转间,我忽然想起邻居大哥哥,想起我们一同去寻 “涌月台” 的日子。它原在黄鹤楼正前方,1955 年修长江大桥时被拆除。如今的仿古建筑在楼以东 266 米处,是 1992 年按旧制复建的。

这处景观的由来颇有渊源:元代黄清老题写的 “涌月” 二字石刻,原在汉阳凤栖山,明末才移至蛇山。清康熙年间垒石为台,嘉庆时又摹刻补全,这 “涌月” 石刻曾与 “压云”“琴台” 并称武汉书法三绝。台侧石柱刻着三副对联,其中 “江流有声,月色无玷” 八字最是苍劲,如刀劈斧削。而其意蕴,我更是喜爱!

“江流有声”,是长江的脉搏,是武汉的呼吸。这声音里,有千帆过尽的浩荡,有抗战烽火的呐喊,更有 2020 年春天,江城寂静中那不屈的心跳。

“月色无玷”,是心灵的澄明,是人格的高洁。它不因时代尘埃蒙垢,不因人间苦难黯淡。这八个字,是对武汉人精神的写照 —— 我们经战火、洪水、疫情,却始终挺直脊梁,如月色般清亮坚定。

清代学者王葆心曾说:“登楼者必至涌月台,不至则未尝游黄鹤也。” 如今石台虽移,字迹斑驳,但 “月色无玷” 的意境始终在我心中 —— 它不只是赏月之地,更是精神洁度的象征。

人生如月,有圆有缺,但只要心如明月,不染尘埃,便不负此生。


—— 寂静与重生的九十八天

这 “江流有声” 的江,依旧奔涌不息。只是四年前的春天,江声曾被寂静取代。2020 年 1 月 23 日,黄鹤楼闭门谢客,直到 5 月 1 日重新开放,整整 98 天,江城寂静如眠。

那时我每晚都站在这里望楼望月,没有灯光,没有游人,只有月光洒在空寂的楼阁上,像母亲安抚受伤的孩子。我曾写下几句:“黄鹤不飞,江月独明。千门闭户,万籁无声。”

可就在这寂静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光芒 —— 是医护人员逆行的身影,如暗夜星火;是志愿者奔忙的脚步,踏碎寒霜;是武汉人咬牙坚守的脊梁,撑起整座城的重量。

那位不愿留名的快递小哥,数十天穿梭空巷送物资;那位社区干部,沙哑着嗓子挨家登记安抚;还有千千万万援鄂医护…… 他们不正是新时代的 “黄鹤” 吗?不是乘风而去,而是逆风而行,以血肉之躯托起生命希望。


—— 诗魂与城市精神

如今,黄鹤楼又亮起了灯。中秋夜的光影秀、诗词会、汉服游园热闹非凡,这些新潮表达让年轻人走近古楼,我由衷欣慰。

但我更盼他们读懂飞檐下的诗魂:崔颢的乡愁凝结在 “烟波江上使人愁”,岳飞的豪情镌刻在 “一鞭直渡清河洛”—— 这位在武昌驻军七年的将军,1134 年登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抒发收复故土的赤诚,还有李白 “眼前有景道不得” 的无奈,范成大 “十处过中秋” 的孤寂,毛泽东 “心潮逐浪高” 的豪迈…… 这些诗句不是尘封的典故,是武汉血脉里的精神基因。

我常对晚辈说:“黄鹤楼明清时就曾烧过七次、重建十次,屡毁屡建,总能站起来。因为它不是砖木堆的楼,是武汉人心中的灯塔。”

这灯塔,照见过三国烽火,照见过明清商船,照见过辛亥首义的qiang声,照见过抗日保卫战的壮烈,照见过抗洪抢险的勇气,更照见过抗疫的黎明。它见证的,是这座城在劫难中重生的力量。

我畅想:若“昔人”乘鹤归来,定会惊叹今日武汉 —— 长江之上十桥飞架,三镇之间地铁如龙;江汉路游人如织,光谷科创闪耀。他问黄鹤矶头的帆影?我请他看集装箱码头的货轮;他寻辛氏酒垆?我请他去户部巷的夜市......仙人肯定会很欣慰,他眷顾的土地如今人民安康,千年文脉在繁华中延续。

月渐西斜,江风更凉。我披上外衣回屋,桌上的月饼还在,桂花香淡淡弥漫。端起茶杯轻啜,老武昌的茉莉花茶香气清雅,如这夜,如这月,如这座城。

黄鹤楼依旧矗立,月光依旧倾泻。明天太阳升起,它会迎接新游人、新故事、新希望。

而我这老武昌人,会在每一个中秋站在这里,与月对望,与楼对话,与历史重逢,因为,月照黄鹤楼,照的不只是楼,更是人心。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647

帖子

62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5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武汉老人的视角,将黄鹤楼的千年风韵与个人记忆、城市精神交织。文字诗性流淌,引用竹枝词与历史典故,厚重而不失灵动。由“江流有声,月色无玷”升华至武汉人的坚韧品格,赋予楼月对话以时代深意。传统与现代交织,絮语中见山河,是一篇情思悠远、骨血丰满的文化絮语,一篇独具一格的中秋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248

帖子

41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3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月夜黄鹤楼为镜,映照千年文脉与城市魂灵。老人絮语融历史典故、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从“江流有声,月色无玷”中提炼出武汉人的精神底色——历经磨难却始终清坚。语言诗性深沉,古今交织,让建筑成为承载集体情感与文化基因的不朽象征。中秋佳作,值得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辽宁抚顺
来自- 辽宁抚顺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主题

1074

帖子

1万

积分

右首版

Rank: 6Rank: 6

积分
11789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抚顺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10-7 21:02 编辑

      文章古今交织、流畅连贯。作者用文字绣出秀丽的风景,抒发源自内心的感慨,透着质朴和坦诚。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辽宁抚顺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辽宁抚顺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687

帖子

10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100686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编者按】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一位土生土长的武昌老人在中秋夜于长江畔眺望黄鹤楼的视角,深情讲述了黄鹤楼的千年历史、文化意涵以及它与武汉这座城市、武汉人民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黄鹤楼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城市精神的赞美。全文通过“月与楼的千年对话”、“黄鹤楼,不只是楼”、“竹枝词里的老武汉中秋”、“记忆中的月光”、“江流有声,月色无玷”、“寂静与重生的九十八天”、“诗魂与城市精神”等几个篇章,层层深入地展现了黄鹤楼作为“诗、梦、传说”以及“武汉人骨子里的文化胎记”的多重意义。老人的个人经历——从孩提时听闻传说、亲历1980年代黄鹤楼重建,到如今作为“白发苍苍的守楼人”见证新时代的变迁——巧妙地串联起了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使得黄鹤楼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其精神内核也更加深入人心。文中引用了崔颢、李白等诗人的千古名句,提及了岳飞等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也融入了老武汉中秋习俗的竹枝词,更回忆了2020年抗疫期间武汉人民的坚韧与奉献。这些内容,共同构筑了黄鹤楼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其超越了物理建筑的范畴,成为一座“武汉人心中的灯塔”,象征着超越尘世的向往、面对风雨的坚韧以及在劫难中重生的力量。最终,文章在老人的思绪与眼前的实景交融中,点明了月照黄鹤楼所照“不只是楼,更是人心”的深刻主旨,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深思,值得细细品味,倾力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687

帖子

10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100686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祝生活幸福、写作快乐、精彩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9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542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以一位武汉老人的中秋絮语为脉络,将黄鹤楼的千年风骨与个人生命记忆巧妙交织。文字浸润着诗性哲思,从“月照楼阁”的静谧画卷,到“江流有声,月色无玷”的精神提炼,构建起一个深邃的审美空间。作者旁征博引,竹枝词的古朴、唐诗的意境与抗疫记忆并置,让历史文脉与城市呼吸同频共振。尤为可贵的是,文中对“灯光太亮”的怅惘,与对“逆行黄鹤”的礼赞,形成深刻张力,既守护传统的情感厚度,又诠释了坚韧创新的武汉精神。最终,黄鹤楼超越物理存在,成为照亮民族心灵的文化灯塔。
佳作无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7

主题

7627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64211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8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10-7 21:03 编辑

      好精彩的中秋节叙写黄鹤楼的美文,没有对黄鹤楼深厚的情感是写不出来的,老师笔力深厚!欣赏点赞,值得细细品味!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0

主题

600

帖子

9294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9294
发表于 1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老师以武汉老人的独特视角,将个人亲历的黄鹤楼重建、抗疫记忆,与千年楼史、竹枝词里的中秋习俗巧妙勾连。絮语间藏深情,让“楼”超越建筑,成为精神图腾,足见其对故土文化的深悟与笔力的细腻厚重。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3今日 4136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