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9-27 06:33 编辑
【编者按】此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凋零与现代转型阵痛交织的画卷。文章以2025年首个“丰收节”为背景,通过白洋淀芦苇的命运浮沉,折射出中国乡村经济在时代浪潮中的困境与希冀。 曾经被誉为“软黄金”的芦苇,如今沦为“风中流浪汉”,这一意象不仅承载着苇农的失落,更映射出传统自然经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式微。文中“金圈头、银淀头”的往昔荣光与今日“公开招标收割”的无奈形成尖锐对比,而“烧火都没人用”的气话背后,实则是淀区百姓对产业重生的深切渴望。 文章巧妙地将矛盾聚焦于雄安新区这一国家战略高地——当世界级“智慧之城”与最原始的芦苇资源共存,如何让科技赋能传统、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留给读者与社会的深刻命题。结尾处苇农的呼告,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呐喊,亦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追问,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与生计最朴素的忠诚。 此文不仅是白洋淀的生态经济备忘录,更是一份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的中国式思考。(一默)
2025年9月23日,是国家新定的节日—丰收节。旱区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都已成熟,农民们开始享受丰收的忙碌、欣喜和获得感。在河北的白洋淀,10多万亩芦苇,由灰色、粉色和棕色三色构成的芦花开放。芦苇开启从墨绿到金黄的颜色转变,曾经有铁杆庄稼、软黄金之称的白洋淀的芦苇,也进入到丰收的倒计时阶段。可是,同样作为农民,几家欢喜几家愁。白洋淀的苇民,一年一度的烦恼开始了。
白洋淀的芦苇,曾经人们争相购买,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为白洋淀当地人带来富庶的生活,创造出“金圈头、银淀头和铁打的采蒲台”财富奇迹。曾经的芦苇,有多金贵,有多抢手和有多珍惜,已是过去时,现在芦苇行情完全颠覆。白洋淀的芦苇正在沦落为野草,成为当地人的负担和安全隐患。到了,满淀芦苇收获季节,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利用和销售渠道,芦苇好像流浪汉一样,在风中无奈的摇摆着,让日进斗金的白洋淀尽显萧条。为避免火灾,保证芦苇来年生长和保护白洋淀水质,每年相关部门都要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对淀内芦苇进行收割打包。当初的,芦苇是白洋淀人家的宠溺孩子,每一根苇子都怕丢,怕折腰和怕带不回家。现在芦苇收割,如同捡拾垃圾废弃物,没有了任何尊严可言。
现在,对于芦苇的利用,听到最多的声音:“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用它干嘛?烧火都没人用......”本地人对芦苇判了死刑。话虽如此,其实说的都是气话,白洋淀人骨子里,还是希望芦苇再次复苏。因为,白洋淀很多村庄,都没有可耕种的田地。只有,芦苇是他们农业发展的唯一。所有白洋淀人都幻想着,曾经辉煌的芦苇产业再次回归,为当地人带来生活保障,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臂之力。
当今,雄安新区是全世界认定的智慧之城,同时也是中国设立的自贸区之一。为资源、商品流通、贸易出口等带来很大的潜力和保障。芦苇,作为整个雄安新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自然资源。在这个领域出现空白和空窗,非常浪费可惜。白洋淀的芦苇,肯定是有利用价值的,只是凭白洋淀苇农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芦苇的再生。白洋淀百十万苇农,希望借助雄安的力量和全国广大朋友的帮助,为他们的芦苇找到买家。不能让芦苇成为真正的野草,因为对于白洋淀人民,特别是淀中村水乡来说,芦苇是他们仅有的庄稼作物......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