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国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1-5 08:03 |
---|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5]常住居民I
论坛元老
 
- 积分
- 5921
|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9-3 11:39 编辑
【编者按】这是一篇“温度”与“力度”兼具的回忆散文。把个人史、教育史和地方志三者揉在一起,以“燃烧”为核心意象,完成了一次向青春、向同伴、向教育初心的致敬。读罢仿佛仍能听见那串雨滴落在课本上的声音——清脆、透亮,带着30多年前乡村教师们的体温。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深挚,形象鲜明,层次清晰,将自己和同事不畏艰辛,辛勤耕耘,为培养“四有”新人而努力工作的经历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是值得骄傲的一段岁月。(清秋丽影)
□开学季随想:那段燃烧的教育岁月 文|阳福生
退休后,回忆总爱叩门。那些藏着热血与坚守的日子,总在宁静时翻涌,将我拉回那个格外清晰的秋天。
心底的钟声,似是早埋下一颗种子。伴着岁月的温养,它抽枝展叶,到了秋时,便红透了记忆的枝头——那是1989年的秋,教育领域正涌动着对未来方向的深刻思索,也成了我教育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年暑假,全县教师分学区集中学习,我所在的学区驻在东风旅社(现宜城酒家)。不同于往常的业务培训,那次我们聚焦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四有”新人,为国家发展注入力量。作为GCD员与学校负责人,我深知需认清方向,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后,学校迎来人事调整,我从村小调至联校,统筹四个村校的联合办学。新校区尚在建设,我们暂借人民公社一栋两层平房作教室。五班教学,仅靠六位教师撑起,条件虽艰,却没人退缩。
开学时的忙碌至今难忘。那栋老平房年久失修,一到雨天,顶层便漏雨。雨滴打在孩子们的课本上,也落在讲台边,我抹一把脸颊的雨珠,笑着继续讲课,孩子们也跟着乐,课堂里的暖意盖过了窘迫。孩子们中午集体搭餐,教师们吃在公社食堂,日子清苦,却因共同的目标格外有劲儿——要把最好的教育,给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
我们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藏着太多温暖与力量。年轻女教师尹宜青(已故)、吴春秀、朱小姣、奉七云,老教师李伯凡(已故),加上我这个中年骨干,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作为宜阳学区的重点联校、常宁北大门,我们常迎检查,却总能交出亮眼的答卷:开学检查、期末检测均名列前茅,年末还获评县先进单位。
更让我欣慰的是团队的凝聚力。年轻老师们能歌善舞,元旦歌舞比赛上多个节目获奖,为校园添了无数活力。那时的我们,正处人生盛年,连尹宜青四岁的儿子虎子,都是大家的开心果。公社领导逗他“有几个爸爸”,他总伸出两根手指说“八个”,惹得满校欢笑。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年轻教师早已退休。只是想起尹宜青,心头仍会一紧——这位教学出色、能歌善舞的姑娘英年早逝,听说她爱人也因车祸离世,好好的一家,只剩回忆;吴春秀随夫去了怀化铁路子弟学校后,便断了联系,我还记着当年她母亲给我的粮票,在凭票购粮的年代,那是暖到心底的善意;李伯凡老师已驾鹤西去,奉七云、朱小姣也没了音讯,不知她们如今是否安好。
偶尔翻起旧日历,伤感会悄悄漫上来。可转念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的话:“人的一生竟可以如此燃烧,将全部的生命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伟大的理想。”是啊,我们虽平凡,却在困境里坚守过,在清贫中燃烧过。那段与同事们并肩的日子,那些为教育奔走的时光,便是平凡人生里最不平凡的感动,值得我用余生细细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