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散文] 寻访梅江村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4

主题

7489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61475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莫道不销魂 于 2025-8-14 18:00 编辑

   微信图片_20250814175800.jpg   
  我的家乡清水县人文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令这座小城古朴而厚重。散落在山野乡间美丽古老的传统村落,犹如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向喧嚣的尘世传递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沧桑。
  贾川乡的梅江村,就是清水县的一个原始村庄,现已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当我手捧着我县学者、作家温小牛先生写的《梅江峪》,怀着崇敬与好奇心翻开书页,第一次从书中走进梅江峪,粗略地了解了这座古村落。原来贾川乡梅坪山的山口,早年间有一棵榆树开的花酷似梅花,山脚下一条养育了祖祖辈辈当地人的河流谓之曰“江”,“梅江”因此而得名。梅江峪是梅江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从书中了解我觉得还不过瘾,真想亲自去梅江村走一走、看一看。机会来了,暑假的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与同事驾车沿着一条与牛头河并行的乡间水泥路而行,不知不觉间,就已到了莽莽起伏的群山之中。只见依山而建的梅江村,目之所及,是层层叠叠、紧密相连的泥墙和青瓦,沿着U字形的山麓向两边伸延。进入村庄,瞬间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气息,只觉眼前的青山、绿树、花草、房屋、村民都与别处不同,好像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几个村民坐在不远处乘凉、纳鞋垫,一只快活的小黄狗蹦跳着前来欢迎我们,令我感到十分愉悦。
  与村民打了招呼后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的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槐树。它犹如一位巨人矗立在那里,守护着古老的村庄。树身四周系着一圈红绸带,寄托着人们向它祈福的心愿。抬头仰望,青翠茂密的树冠直抵天空,粗壮有力的枝条犹如青年人的胳膊,叶片绿得发亮,我们站在树下则越发显得渺小。我们几人沿着古槐仔细欣赏,边赞叹边拍照,感慨它的生命力旺盛。我不由得想到了天水市伏羲庙、南郭寺的古树,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已变得憔悴、苍老,身体已不堪重负而严重倾斜。眼前这棵六百年树龄的槐树却如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枝繁叶茂、活力十足!
  《梅江峪》书中记载,一直以来,有六棵明代中期古槐静静屹立于村中守护着村庄。寒来暑往,岁序更迭,前些年有三株古槐过于苍老终究还是倒下了。如今剩下的三棵古槐默默守护、陪伴着人数不多的村民,树身上的红灯笼与红丝带彰显着它们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来到第二棵古槐跟前,相比第一棵,它显得更加高大、粗壮、生机勃勃。在烈日的炙烤下,它用自己的浓荫为村民提供了乘凉的好去处。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树下聊天,蝉鸣阵阵,不断地叫着“热呀,热呀”,而村民们仿佛丝毫感觉不到尘世的喧嚣、炎热。我真羡慕他们能每天坐在古槐下聊天,只看他们的神情便知,他们真如桃花源的人一样,远离俗世的纷争与yu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古槐在静静地聆听他们的话语吧?
  村子自上而下分为六台,乡民们俗称“六个台子”。每台上面住着一些村民,梅江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青砖黛瓦建成的土房里。沿着台子往下走,不多远便发现了第三棵古槐。它的树龄五百年,比前两棵少一百年,外形也小了许多。树冠虽不高大但树身挺拔,它位于一个狭窄的巷道里,没想到它的身旁竟然就是我们所要寻觅的朱家大院!
  只见一辆汽车停在门外,院落的大门敞开着,一位中年男子在井边洗脸。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参观。原来他就是屋主人的儿子,在兰州工作,刚好回来住几天。他的父母身体健康硬朗,耳聪目明,拿出钥匙打开一间屋门让我们参观。《梅江峪》一书中所写的油灯、衣帽架、寿帐、绸缎、匾、钱柜、书柜、衣箱、火炕等文物均在,我们细细欣赏,透过这些老物件感受着从前屋主人的生活。整个院落至今还保存着原有风貌,当然历经岁月沧桑,眼前的院落肯定是翻修过的。电力工人正忙着给这几家院落安装线路,我们感知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重视。
  在梅江村,朱姓是村中的大姓旺族,全村多数人都姓朱,据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因为朱元璋有一个后人曾被分封为关中王,关中王的后代后来流落到清水,住在了这里。朱家先祖先后建成了七座院落,有老院、中院、边院、上院、当中院、书房院、佛堂院,这几个院落紧紧连在一起。眼前的老人我猜测应该是朱家后代朱四德,他与温小牛先生一起拍照时六十岁,如今已上七十岁了,与书中的照片有点差异。但通过交流,我们确认这座院落就是网上及书中记录的朱家大院,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守护在这里,有时也会去县城儿子那里居住。今天刚好回来收拾房子,打扫卫生,我们庆幸来得巧,见到了朱家的后代,听他们讲了一些久远的故事。
  从朱家大院出来,我们边走边回味着刚才的对话,欣赏着村中的田园风光。蝉鸣依然不绝于耳,漂亮的花蝴蝶在百日菊丛中翩翩起舞,青绿色的柿子高高挂在枝头,鲜红的月季花装点着院墙,农耕用具整齐地摆放着,文化大院、乡村记忆博物馆、梅江峪的字样赫然显现在我们眼前。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家大院里那座两层绣楼,我在天水的胡氏民居见过这种绣楼,没想到在偏远的梅江峪也有。不知那里曾住过怎样的阁中小姐?
  不知是天气炎热还是没有遇上过节,我感觉这里现在住的村民很少,除了见到的少数老人外,年轻人和小孩很少见到。朱家的女主人说:“我在这里长大的孙子孙女也不愿回来住了。”听到这句心酸的话,我们的心里也不是滋味。正如冯骥才所说,很多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假如再过十年,村里的老人也没有了,谁还会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呢?也正因为此,保护传统村落就更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它是我们曾经的居所,灵魂的家园,生命的归宿……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3今日 4043主题

阅读推荐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