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8-11 06:52 编辑
编者按:作者以立秋晨光为引,将东湖薄雾、稻浪谷香、祖父汗珠、学子书声一一穿起,织成一部“因果长河”的立体长卷:汗滴与墨痕同重,善因与善果互答,失窃的庄稼终化灰烬,点燃的烛火却传为炬光。语言温润而力道千钧,叙事、抒情、议论交融,既有“颗粒归仓”的泥土质感,又有“长河映秋光”的时空纵深。读罢如啜一口岁月陈酿,稻香、墨香、松脂香层层泛起,令人在澄明与敬畏之间,重获耕耘与等待的勇气。
乙巳年立秋的晨光,是何时悄然漫过东湖的?如纱的水汽氤氲着微凉,裹着露水浸润荷叶的清甘,悄无声息地漫进江城的窗棂。临窗而立,目光所及,梧桐阔叶的边缘已晕开淡金的印痕,像时光用指尖轻轻描过的金边——那是光阴卷轴上,岁月无心却郑重的落款。这浅浅的秋痕如同一枚温润的玉扣,倏忽间便将我的魂灵拽回了东湖之滨的村野童年。立秋之后,无垠的稻浪翻涌成金色的海洋,风过处,谷穗相撞的沙沙声里,饱含着谷物熟透的甜香。看哪,沉甸甸的穗子虔诚地垂向滋养它的大地,穗尖的绒毛在风中如婴孩睫毛般微微颤动——这颤动的绒毛,不正是大地最温柔的触角,感知着因果的脉息?每一粒饱满的谷子,皆是汗珠从额角滑落,奋力摔进泥土深处后,那虔诚而响亮的回音!汪曾祺先生笔下掠过金黄麦田的大雁,其声声长鸣穿越时空,不正是在为这坚韧不屈的生命奏响赞歌?颗粒归仓,归仓的何止是谷粒?那是天地间因果律动最生动的演绎,滋养着人对泥土那刻骨的敬畏与不熄的热望。
这金秋的回响,总与一个身影重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少时田垄间,祖父躬身如一张拉满的弓,烈日熔金下,黝黑发亮的脊背渗着汗珠,每一滴坠落都在泥土上砸出小小的坑洼——那坑洼旋即被鞋印覆盖,却已在土地的肌理中刻下勤勉的密码。他粗糙的手掌布满老茧,在秋阳的抚摸下温柔地摩挲着金灿灿的穗头,指腹碾过饱满的谷粒,沙沙的声响里藏着丰年的喜悦。那沟壑纵横的皱纹里漾开的笑意,竟比阳光本身更暖、更亮,将眼角的纹路都镀成了金色。后来呢?书页翻动,范仲淹断齑画粥时瓷碗与竹筷的轻响,高明踏穿楼板时木梯吱呀的呻吟,才让我恍然:原来土地上的丰收与书卷里的智慧,竟是同一种虔诚苦修的孪生子!天道之秤,自古分明:汗滴坠土的重量,是谷穗饱满的胚胎;墨痕洇纸的深度,是文章筋骨的血脉。汗滴有多沉,谷穗就有多实;墨痕有多深,文脉就有多长。人生之秋的丰盈,从不是天外飞来的恩典,而是血脉里流淌的勤恳根系,在光阴深厚的土壤中默默汲取、沉淀的结晶。
然而秋色愈浓,旷野般开阔的人心,也无可避免地显出沟壑。童年记忆里,一个寒凉的夜晚,霜气凝结在草叶上如撒落的盐粒,有人趁着月色割走了集体的一片庄稼。不多时,报应便来了——那家存放“收获”的猪棚烈焰腾空,橙红的火光舔舐着夜空,将星星都烧得黯淡。仓皇的哭喊声与柴草噼啪的爆裂声交织,灰烬随着夜风飘散,落在打谷场的谷堆上,成了窃者唯一的“收成”。那跳跃的火光灼痛了我稚嫩的眼瞳,也骤然照亮了《易经》讼卦冰冷的谶语:“讼,有孚,窒。惕,中吉,终X。”争讼如野草,甫一冒尖,诚信的沃土便板结如石;若能惕厉自省,斩草除根(“惕,中吉”),或可守得一方净土;然若任其疯长(“终X”),终将焚尽所有根基。那夜的火光,不正是这句古老预言惨烈的印证?《白鹿原》中乌鸦兵强抢粮谷时刀剑的寒光,最终化作粮仓焚尽的烈焰,自身亦溃如散沙;而姜淑梅笔下的那位母亲,平日借粮时瓢碗相碰的叮当,牲口任人驱使时缰绳的轻响,在荒年批斗会上,竟换得穷邻一句“她的粮都叫穷人吃了”的肺腑相护——这对比何其鲜明!善因结善果,恶行招恶报,这因果的刻度,正是天心投射在人间最清晰、最无情的量尺。
秋社的锣鼓喧阗着对丰年的感恩,也低徊着对歉岁的祈禳。犹记那年,谷穗饱满得快要撑破外壳,稻秆谦卑地弯成感恩的弧度,一场不期而至的寒雨却骤然降临。豆大的雨点砸在稻田里,谷粒在雨中渐渐霉变,饱满的希望瞬间泡汤。母亲久久立于泥泞的田埂,裤脚沾满泥浆,凝望水中倒映的萧瑟云天,良久,只轻轻一叹:“人算,终不如天算。”她弯腰拾起一穗被雨水浸透的谷子,那湿冷沉重的份量,分明是命运掷下的一颗冰凉骰子。这湿冷的谷穗与母亲沉默的背影,像一道闪电击穿了我年少的懵懂。它让我顿悟了刘禹锡!二十三载放逐的风霜刻满了鬓角,何以能在萧瑟秋风里,昂首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轩昂之句?原来,人生之秋的成熟,不仅在于勤耕福田的执着,更在于风雨骤来时的豁达——是接纳天意莫测的盈亏,如同古人在颗粒无收的歉岁,依然虔诚地举行秋社禳灾,那份无怨无尤的坦荡。人间荣辱如浮云聚散,唯有南山之青,是大地亘古不变的慈悲。
这份对因果的体悟,也深深浸润了我数十载的教坛耕耘。初登讲台时的敬畏与热忱,至今炽热如当年讲台下跳动的烛火。精心备好的每一课,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晨曦;课后为一道难题无数遍的耐心讲解,沙哑的嗓音里裹着星光;批改作业至深夜的灯火,在窗纸上投下伏案的剪影……这些投入的“因”,在日后结出了怎样的“果”?看啊,当曾经懵懂的少年怀揣着被点燃的求知渴望,踏入高等学府的殿堂,行李箱滚轮的声响里有梦想在发芽;当他们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大放异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每一次成就的闪光里都有当年课堂的温度……那温度,是薪火相传的烙印。那一刻,教育的因果循环,以一种无比温暖而宏大的方式,在我心间轰鸣回荡。然而,教育的真谛,岂止于知识的传授?以德润心,方是根本!记忆深处总浮现那个孩子:成绩不佳,课间总独自坐在角落,手指抠着桌缝,同学们避而远之。放弃他吗?不!课余的谈心在操场边的梧桐树下,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真诚的关怀藏在作业本里鼓励的红批语中;点滴的鼓励化作课堂上特意点名的提问;甚至鼓励和助力他竞选“值周班长”,看着他攥紧拳头说出竞选词时颤抖的声音……善意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下。渐渐地,他的眼神亮了,嘴角有了笑意,心扉打开了,态度转变了,成绩也稳步提升。多年后,那个曾经低头的少年专程回访母校,站在我面前,西装笔挺,一脸真挚:“老师,是您当年的不放弃,拉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教师,希望能像您一样,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他的话语恰似秋日里穿透云层的一抹暖阳,温暖、绵长,带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它让我无比坚信:善念的种子一旦播下,纵使经历岁月寒暑,也必在时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终成荫蔽他人的大树。这,便是善因善果最动人的传递!
秋意在不知不觉中浓了。近七十载春秋,恰如东湖之水,无声漫过我的脚踝,又漫过膝盖,带来岁月沉淀的清凉。鬓发凝霜如秋草结露,心湖却愈发澄明如秋水映月。回望生命的节气,那因果的脉络层层叠叠,清晰如掌上纹路:少年田间洒落的汗水,在稻穗上结出饱满的记忆;中年教坛坚守的善念,在学子心中开出向善的花;暮年面对无常的释然,在岁月里酿成平静的酒……汗水是根,善念是茎,释然是果。它们交织、沉淀,最终酿成了此刻杯中这份平静的甘醇,抿一口,有稻香,有墨香,还有时光的沉香。“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夕阳熔金,我缓步于武汉长江之畔。看远处,机帆船轰鸣作业,沉稳如大地的呼吸;脚下,无声的江流裹挟着片片黄叶,宛如光阴不倦的步履,奔涌向前。这浩荡的岁月长河啊!它无声地见证着多少因果的轮回?每一朵翻腾的浪花,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个湮灭又涌起的故事,都在无声诉说着生活的深邃真谛。
天际流云,聚散本无心;人间因果,自有其深沉不息的韵脚。生命之秋,从来不是凋零的序曲!它只是将曾经奔涌的江河,缓缓沉淀为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耕耘与收获之间,那条古老、庄严、永恒的通途。千帆过尽,终得彻悟:人生至深的丰收,岂止于仓廪的盈实?更在于洞明这因果玄机之后,灵魂深处那份映照着澄澈秋光的——大清明与大安宁。
这安宁,如东湖之水,深沉而明净,既承载着岁月的千钧厚重,也倒映着生命的无限辽阔。在当下这个信息奔涌、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果相依的古老法则,何曾过时?它如眼前这浩荡长江,以亘古不变的涛声提醒着我们:个人的成长轨迹,家庭的温馨幸福,社会的稳健进步,乃至国家的繁荣昌盛——哪一样,离得开对善因的孜孜坚守与对善果的殷殷期许?秉持善良、勤奋、坚韧与豁达之心,在各自生命的田野里精耕细作,我们终将在岁月的金秋,收获心灵的宁静、生活的富足与人生的圆满。
听!远处,东湖之滨,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校园里,书声琅琅,恰似一股股清澈的溪流,正汩汩汇入这奔流不息的因果长河。清风徐来,拂过面颊,带着泥土的厚实芬芳与书卷的永恒墨香——这芬芳里,有谷粒对汗水的深沉回响,有灵魂对光阴的永恒吟唱,更有一个民族血脉里,那代代相传、永不磨灭的坚韧与希望。秋光正好,长河汤汤,这因果的歌谣,还在岁月里继续流淌——流过往事的滩涂,流向未来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