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5-27 08:41 编辑
【编者按】作者的系列文章,以“听”为主线,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古今中外,主旨鲜明,引经据典,既有史料性又具文学性。这类文章绝非旁人能够写成,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没有一定的文章功底,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决然不行的。这篇文章涉及的范围更是如此,古代名人、典故及其相关的经典史料,以及当今的治国方略,领导讲话等等。像这类涉及现实的文章是非常敏感的,但作者的胸有成竹,以睿智的笔触灵活运用,非常贴切。为作者点赞。文章力荐精华。(黄皮人)
听治,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断狱治事;而听讼是处理诉讼,审理案件。单看解释,两者有点类似,都要处理案件,但实际差别很大。《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字典,对“治”字的解释具有多层含义:“治”字在古代有治理、整顿的意思,“治国、治民”,指的是国家统治和治理民众的意思。“治”字还表示安定、太平的意思,例如,“治世”、“治安”等词语,指的是社会的秩序和安定。在古代文言文中,“治”字还用于描述修身养性、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例如,《论语·述而》中的“治道、治学”,指的是对道德、学问进行研究、修养的意思,这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字也有治疗的意思,例如在医学领域中的“治疗”;“治”字还与水有关,表示治理水流的意思,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个人理解,“听治”是大战略,是对国政宏观掌控,包含面比较宽,而“听讼”只是单一针对诉讼和审理案件,是包含在听治中。 而“听”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具有多种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使用耳朵接受声音,例如听音乐、听讲座等。听还可以表示服从、顺从,比如言听计从。听还表示判断、治理,如听讼、听政等。另外听还有任凭的意思,如听之任之。所以“听治”这个词绝非等闲之辈,这牵扯到国家安定、百姓安宁、社会发展。“听治”这句话从高层统治者口中说出,他是在制定政策、管理政务,而一个底层老百姓口中“听治”,他就是在听从管理,在遵纪守法,同样一个词,含义大相径庭。 古文里经常出现“听治”这个词,《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这段记载意思是: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芳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在《史记·孝武本纪》也出现“听治”这个词:“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过毋有复作。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大赦天下,和乙卯年的赦令一样。凡我经过的地方,免除监外执行的劳役。两年以前犯罪的,都不要再审讯治罪。” 《世说新语》有“王安期不鞭书生” 故事: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这段故事是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命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于是王安期放了他,并命令差役送那人回家。这个故事是说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wu力。故事通过“夜禁”与“书生求学”的矛盾,凸显王安期对法理与人情的权衡。他拒绝以严刑威慑百姓,而是以教化与宽容为治理根基。这一做法体现了儒家“以德服人”的理念,对现代管理亦有启示:规则的执行需兼顾人性化,尤其在特殊情境下,灵活处理比机械执法更能赢得民心。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该以“无为”为主。认为“礼治”和“法治”都不行,最好的统治办法就是“无为而治”。如果一个朝代世风日下,人民变得狡诈,不再淳朴,可以肯定是统治阶级欲壑难填。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是自己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潜心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有成功的先例,但两千年后是否符合当今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很多名家倡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淮南子》中还记载大禹治国,广开言路,采用广泛听取民意的理政方法,这就是五音听治。 在中国哲学的浩瀚星空中,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创始人,而孔子则是儒家的代表。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其实是融合、贯通和互补,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段记载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yu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孔子告辞,“老子”送他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讲话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纵观历朝历代,那些爱折腾的执政者每一项折腾,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打着为人民利益,实际是为统治阶层谋利益。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颁布“待百姓条例”,或是《待百姓书》,该条例的原件国内没有保存,是从国外传回,或在清朝档案中查到只言片语,条例大意是:“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tianwang之田,收取子粒,全归tianwang;每年(月)大口给米一石,小口减半,以作养生;所生男女,亦归tianwang。”太平天国还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分耕田,但百姓除能分到口粮外,其他一无所得。如此政策,百姓自然不欢迎,最终实际也未施行下去。这些制度看似公平,大家分得都一样,实则大家一起贫穷,并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虽说不用缴税,但田地是tianwang的,收获的粮食是tianwang的,店铺买卖本利也都归tianwang,即便老百姓生的男孩女孩也都是tianwang的。这样的政策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就是瞎折腾,这样的天朝,大约失败也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的失败,当然还有很多原因,《太平天国全史》中写道:“据传说:左宗棠初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尝投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惟洪、杨以立国之源头及其基础乃在新教,不能自坏之,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这段记载说到根本,太平天国“立国之源头及其基础乃在新教”,而这个“新教”是外国的一套,在中国根本水土不服,失败是必然。杜甫有诗句:“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左宗棠探访太平军,肯定也是想攀龙附凤,寻找出身,怎奈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据比较可信的传说,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放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走。日本人稻叶君山源的《清朝全史》等著作中,都曾提到过左宗棠曾投奔太平天国。还有记载曾与翼王石达开深入交谈,通过与太平军高层接触,话不投机,只得匆匆离去。《李秀成自述》中总结太平天国十大失误,其实用人失败也是最大失误。 无为而治取得明显效果实例,在《汉书》里是这样记载,《汉书·高皇后吕雉》“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班固评论:“汉孝惠帝、高后之时,天下脱离战乱之苦,君臣都想无为而治,所以惠帝垂拱以安天下,高后以妇女主持朝政,不出宫门而天下安泰,刑罚少用,百姓也能自觉从事耕种,从而丰衣足食。”刘邦消灭了秦以后,建立了新制度,但刘邦并没有全盘否定秦的制度,只是割除弊端,很多制度延续下来,孝惠帝和吕后,更是沿袭刘邦制定的政治制度。到汉文帝、汉景帝,也都实行休养生息宽松政策,这就是文景之治。在曹参担任宰相期间,采取了“萧规曹随”,不轻易改变,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整个汉朝并没有瞎折腾,更没有太平天国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条列,这大概就是我们之所以是“汉人”的原因。 细品胡锦涛讲话,是含高度的政治智慧,一句“不折腾”就展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是不是可以理解这就是“无为而治”?既对全国人民说明了自己执政“不折腾”,也暗指曾经的折腾,但就是不明说,这就是智慧,也是艺术,听者自己去理解吧!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