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张谷英村这天,晴雨交织,细碎的雨丝在阳光下织就朦胧的纱幕。说来惭愧,在长沙媒体深耕二十余载,早闻此地盛名,却一直未曾踏足,此次成行,心中竟泛起少年般的雀跃。 踏入这座魂牵梦绕的村落,游人如织的景象出乎意料。许是为即将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做准备,不少地方正在修缮。回想在长沙的二十多年,似乎年年都在修路,景点也难逃这番光景,走到哪儿都能撞见施工的围挡。可修缮后的模样究竟如何,倒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人捉摸不透。即便如此,慕名而来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如今,旅游已然成为众多地方的经济命脉,这大概也是不少地方绞尽脑汁 “造名人”“抢名人” 的缘由吧。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跟随当地导游,缓缓走进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静卧于湖南省岳阳县,藏身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渭洞笔架山下、张谷英镇东侧。这里丘陵与岗地交错,地势起伏间藏着岁月的密码。这座以始迁祖张谷英命名的村落,已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洗礼,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 村前石碑上的文字,宛如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张谷英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 年),逝于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 年),祖籍江西,曾官至明指挥使。在明洪武年间,他毅然舍弃军职,从吴地入楚,沿着幕阜山西行,最终在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觅得一方净土。遥想当年,渭洞山区古木参天,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张谷英却慧眼独具,看中此地四面环山、中间盆地的独特地形,尤其是盆地中央那连在一起的七座山头,恰似祥瑞之兆,于是在此落地生根。此后,张氏子孙依山而建,一座延绵四里有余的大屋场拔地而起。“耕读继世、孝友传家”,这八个字,从此成为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张谷英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历经岁月打磨,在清代嘉庆时期渐成规模,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清传统建筑风貌。踏入村子,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一块块石板阶矶,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一道道略显高的门坎,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最令人称奇的是那星罗棋布的天井,一个连着一个,层层递进,抬头望去,天空被切割成一方方小小的蓝,阳光透过天井洒落,光影交错间,尽显古朴与壮观。如今,仍有许多张氏老人坚守在此,守护着祖宅,守护着家族的记忆。导游反复叮嘱,一定要紧跟队伍,因为这里的建筑布局相似,一不留神,便会迷失在这迷宫般的古宅之中。 走出曲折幽深的房屋,我们漫步在溪走廊。溪水潺潺,似在低吟浅唱,溪边商铺饭店林立,为古朴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烟火气。这条傍溪而建的走廊,地面铺就的青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光滑如镜。它宛如一条纽带,沿途通达各门各户,将每一条巷心紧密相连。从那些斑驳的古老建筑和深浅不一的足迹中,不难想象当年这里的繁华盛景,商贾往来,人声鼎沸,一片热闹非凡。 随后,我们踏上了 “张谷英桥”,又名百步三桥。这座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落于张谷英古建筑群中部,横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离内,它巧妙地依着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由三座花岗岩石板平桥组成。桥随水转,人行其上,恍若凌波微步,悠然自得。石桥两次横跨渭溪河,两岸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与古桥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每一笔都勾勒出岁月的静好。 站在村落前,张谷英村的全貌尽收眼底。它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建筑群构成,大小房屋多达 1732 间。古屋环山而建,绵延一公里,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山间。雕梁画栋间,尽显昔日的恢宏气势。其布局采用独特的 “干枝式” 结构,这一设计堪称精妙绝伦。主堂与横堂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以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天地,互不干扰;合则浑然一体,血脉相连。这种布局既遵循了《周易》之 “离”“卦” 的深邃构思,又完美诠释了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理念,将古人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者巧妙运用 “虚实相生” 的手法组合空间,纵横轴线交织的总体布局,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堪称集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 行走在这古老的宅院里,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觉离地心更近了。六百多年来,这座村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在此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建筑技艺的瑰宝,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家族的传承,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张谷英村宛如一座精神家园,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铭记来时的路,去探寻那份深藏在岁月深处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2025年5月12日于长沙二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