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948|回复: 5

[散文] 游埠:时光胶片上的江南印记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5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3340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东湖岸边人 于 2025-5-6 16:56 编辑

1000g00828ti30scfm0605nhdb2g086em67988e01.jpg


  从长江之畔的武汉来到兰溪市的游埠溪旁,跨越千里的旅程,像是从一幅雄浑的水墨长卷走入了一帧细腻工的笔小品。我们一行48位武汉游客,在晴日暖阳里,于上午10:30左右从古镇南端踏入,脚步叩响青石板的清脆声响,与潺潺的溪水声交织,宛如一曲欢迎的乐章。


  一入古镇,入口处那巨型“镜头”雕塑便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泛着青铜冷光的它,恰似一位静默的时光记录者,将我们这些来自江城的旅人,瞬间框入江南的悠悠岁月之中。这让我不想起禁武汉黄鹤楼前的铜雕,同样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基因,只是眼前的“镜头”,多了几分对光影艺术的执着与追寻,也昭示着游埠古镇作为“国际摄影旅游风情小镇”的独特身份。


  沿着游埠溪漫步北行,解放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虽已过了早茶的鼎盛时分,但“江南第一早茶街”的余韵仍在空气中流淌。街边酱色的条凳上,零星坐着饮茶闲谈的老者。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引格外人注目,他手捧着一只青花瓷茶碗,碗中的热茶氤氲出袅袅白雾,他慢悠悠地呷着茶,时而和邻座的老友搭上几句家常,时而闭目养神,脸上满是岁月沉淀后的安详与从容。茶碗中袅袅升起的热气,与不远处游埠酱坊飘来的浓郁豆豉香缠绕在一起,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武汉户部巷的清晨,同样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游埠的早茶,是细腻温婉的,茶博士行云流水般冲泡茶叶的动作,刚出炉鸡子馃的焦香,还有白发老妪竹匾里的梅干菜,每一处细节都像是被精心拍摄的画面,充满了江南特有的韵味;而武汉的过早,是豪爽热烈的,热干面的浓香,豆皮的酥脆,声声吆喝都透着江城人的直爽。


  明清时期的游埠古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商贾云集,商铺林立,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商埠之一。如今,漫步在解放街,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商人们忙碌的身影。那些古朴的店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了古镇从繁荣到沉寂,再到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的历程。而如今的游埠,正巧妙地将这份商埠文化融入到当代文旅经济之中。游客们穿梭在街巷间,品尝着传统的早茶,购买着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感受着古镇的历史底蕴,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繁荣背后,也不禁让人思考: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古镇原本的气质?那些被精心打造的旅游项目,是否还能保留住古镇最本真的那份质朴与纯粹?


  走进郎静山纪念馆,就像翻开了一部中国摄影艺术的史书。玻璃展柜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禄的来福莱相机,像是一位深沉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展厅中,一位年轻的摄影师正对着镜头专注地调试着手中的相机,他不时地凑近展品端详,眼中透着对这些老物件的敬畏与热爱,好像是在与时光对话,试图在现代与历史的交汇处捕捉那一丝灵感的火花。驻足在《湖山揽胜》前,黑白影像中的江南山水,与窗外游埠溪的波光粼粼奇妙地重叠,似乎时间在此刻凝固。遥想当年郎静山先生,用镜头捕捉江南的秀美,以独特的摄影技法,将传统山水意境融入现代摄影艺术,这份对美的追求,如同武汉的艺术家们,在长江之滨描绘江城的壮丽,虽地域不同,却都饱含着对故土的热爱。这时,一个小姑娘举着数码相机从身边跑过,她欢快的身影与展馆内的老相机、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也欣喜于摄影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移步古董相机博物馆,玛米亚、莱卡、海鸥牌等机械相机整齐排列,像是时光的卫兵,守护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透过这些相机的取景框,仿若能看到无数消逝的瞬间在此定格。老友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展品,液晶屏的冷光与相机黄铜包浆相互辉映,这一幕,就像早茶街那对卖酒酿的老夫妻,石臼木杵与支付宝二维码和谐共处,传统与现代在游埠古镇完美交融。


  继续前行,一阵悠扬的钟声自远处飘来,那清越的声响,如时光的引线,牵引着我们迈向贯休禅院。唐末诗僧贯休曾在此修行,千年古樟的根系与埠头的条石早已融为一体,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贯休的这句诗仿佛在耳边回响,让人感受到古人对山水的眷恋与对修行的执着。微风拂过,古樟的枝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古老的禅院如同岁月长河中的一叶孤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宁静,为这喧嚣的尘世留下了一方净土。


  沿着溪畔小径,我们缓步而行,那灵动的溪水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黄蜡石馆。匠人专注地将璞玉雕琢成灵动的游鱼,飞溅的碎石犹如跳动的音符,谱写着艺术的诞生。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匠人专注的面庞上,那神情,仿若置身于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在这静谧的时光里,奏响着的创造乐章。而对岸电影史馆内,老胶片转动的轧轧声与溪畔的捣衣声交织,卓别林的滑稽步与江南的婉约风情奇妙融合,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中午在小店午餐时,我与一位当地居民攀谈起来。他是土生土长的游埠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谈起年轻时也曾有过外出闯荡的念头,但最终还是舍不得这片土地。他说,看着家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逐渐发展成如今这番模样,既有欣慰,又有些许忧虑。忧虑的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古镇会不会丢掉那些最本真的东西。但如今,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摄影、因为文化而来,他又多了几分信心,相信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能够撑起未来的发展。他的言语间,既有对家乡的深情,也有对未来的理性思考,让我对游埠古镇的未来也多了几分期待。


  不知不觉已过中午1:30,我们从古镇北端走出。回望永济桥,桥下的涟漪正将云影揉碎,恍惚间,仿若看见郎静山先生立于水畔,用他的镜头记录着这千年古镇的点滴。游埠古镇,就像一部巨大的相机,早茶街的喧闹是快门按下的声响,埠头的青苔是岁月的感光乳剂,而我们这些游客,则是被定格在时光胶片上的瞬间。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古镇的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要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当地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游埠古镇,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传统的早茶、古老的摄影技术、传统的手工艺等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旅游开发、科技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这不仅让古镇的经济得到了促进,也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推广。摄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通过各种创新形式得以延续,从传统的相机到如今的数码设备,从专业的摄影工作室到每一个普通人手中的手机,摄影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这场江南古镇之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游埠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临江仙・游埠观澜》一首,以记此行。

  暗匣轻开收潋滟,茶烟漫过雕栏。快门声碎青石巷,显影液融黄蜡盅,波痕叠旧年。
  贯休禅偈沉水底,游鱼衔走云幡。忽闻老相机低语:且借郎公调色板,描我鬓上斑。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7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3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必须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7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3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我请AL来点评:
这篇题为《游埠:时光胶片上的江南印记》的散文堪称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游记,现从文学性、思想性与文化意蕴三个维度作细致点评:
一、艺术建构的匠心独运
1. 意象编织的复调性
文章以"时光胶片"为核心意象,构建起多重隐喻系统。青铜镜头与数码相机的古今对话、显影液与黄蜡石的物质转化、快门声与捣衣声的声景叠合,形成多维度时空交响。尤以"古镇即相机"的宏大隐喻最为精妙:青苔作感光乳剂、游客成定格的影像,将抽象的时间物化为可触摸的化学显影过程,实现了科技诗意与古典意象的完美融合。
2. 感官矩阵的沉浸感
作者以通感技法编织五感体验:酱坊的豆豉香与茶雾的视觉形态互渗,老胶片轧轧声与钟声的听觉对话,青石板触感与鸡子馃焦香的味觉记忆,构建出全息感知场域。这种多感官叙事使读者如置身古镇巷陌,在茶烟光影中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漫游。
3. 互文书写的张力美
文中互文技巧运用精妙:武汉与江南的民俗对位(户部巷与早茶街),郎静山摄影与贯休诗偈的艺术对话,卓别林默片与禅院钟声的蒙太奇拼贴,形成多重文化对话空间。这种跨时空的互文性书写,既突显地域文化个性,又在对比中升华出中华美学的共性特征。
二、文化思考的深度掘进
1. 现代性困境的文学解构
通过支付宝二维码与石臼木杵的并置,数码相机与禄来福莱的对话,作者以具象物象解构抽象的时代命题。特别是当地居民"欣慰与忧虑"的矛盾心理,精准捕捉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焦虑,使散文具有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思辨深度。
2. 技术哲学的隐性探讨
文中暗含对影像技术本质的哲学思考:从银盐显影到数码成像,摄影从物质性记录转向虚拟化存在。作者以"老相机低语"的拟人化处理,将技术物升华为文化主体,暗示机械装置中凝结的人类记忆与情感温度,对技术异化现象作出诗性抵抗。
三、语言锻造的审美追求
1. 新古典主义语体实验
文章在传统游记体式中植入现代语法,形成独特的语体风格。如"快门声碎青石巷"化用宋词断句法,"液晶屏的冷光与黄铜包浆"构成科技与古典的语词碰撞。这种语言实验既保持汉语的典雅肌理,又注入当代审美意识。
2. 跨文体写作的突破
结尾《临江仙》词作并非简单附庸风雅,而是全文意象系统的诗体结晶。"显影液融黄蜡盅"将化学制剂与茶器并置,"游鱼衔走云幡"使禅意与摄影美学交融,实现了散文与诗词的意象循环。这种跨文体写作使文章兼具韵文的凝练与散文的舒展。
此文堪称当代文化散文的佳作,作者以摄影师的取景框意识捕捉文化细节,用诗人的敏感提炼时光本质,在江南烟水间完成了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消逝与永恒的美学沉思。文末"描我鬓上斑"的结句,恰似显影液渐渐浮现的银盐颗粒,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文化长河,留下令人回味的艺术余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231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跟着老师的散文去游埠!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231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此文堪称当代文化散文的佳作,作者以摄影师的取景框意识捕捉文化细节,用诗人的敏感提炼时光本质,在江南烟水间完成了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消逝与永恒的美学沉思。文末"描我鬓上斑"的结句,恰似显影液渐渐浮现的银盐颗粒,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文化长河,留下令人回味的艺术余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231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结尾《临江仙》词作并非简单附庸风雅,而是全文意象系统的诗体结晶。"显影液融黄蜡盅"将化学制剂与茶器并置,"游鱼衔走云幡"使禅意与摄影美学交融,实现了散文与诗词的意象循环。这种跨文体写作使文章兼具韵文的凝练与散文的舒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9今日 3885主题

阅读推荐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