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523|回复: 3

[征文] 龙芊涵︱心光所至皆星辰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主题

118

帖子

18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74
发表于 2025-3-14 18: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心光所至皆星辰
龙芊涵

  罗丹的刻刀在《思想者》眉宇间刻下永恒瞬间时,也为我们留下一个启示:美的本质不是客体存在,而是主体觉醒。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将审美异化为橱窗里的消费标签,在追逐"ins风""网红打卡"中迷失本真。当我们重新凝视敦煌壁画里飞天的衣袂,聆听《千里江山图》卷轴的沉吟,方能领悟审美觉醒的三重境界:感官愉悦的表象之美、精神共鸣的意境之美、生命境界的崇高之美。

  感官觉醒是发现美的第一道光。苏轼在赤壁江心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岭南啖荔枝时叹"日啖荔枝三百颗",正是这种原始而鲜活的审美直觉。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壁画,画师用青金石研磨而成的群青色描绘神鹿,让观者在视觉震撼中触摸到美的温度。但若止步于此,便如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将审美异化为感官的饕餮盛宴,最终在浮华中迷失。宋代文人案头的"小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恰是将感官愉悦升华为精神修养的典范。

  精神共鸣让美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王希孟十八岁绘就《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间跃动着少年对山河的赤诚。千年后当画卷在故宫展出,依然让每个驻足者感受到那份炽热。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北魏的朴拙到盛唐的飘逸,线条的嬗变里藏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这种共鸣在张岱《陶庵梦忆》中化为文字:"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让后人得以在字里行间与古人共赏同一轮明月。当现代人沉迷于"滤镜美学",恰恰遗失了这种需要心灵对话的深度审美。

  生命境界的升华终将审美推向崇高。叶嘉莹先生将毕生积蓄捐赠南开大学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的震撼,更是"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人格光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追求,都在证明最高层次的审美是生命境界的外化。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常书鸿,在黄沙漫卷中守护壁画四十载,他的坚守让残破的壁画焕发出超越物质的精神之美。这种美不依赖视觉冲击,而在灵魂的震颤中完成审美的终极抵达。

  当我们在茶汤中看见月影,在枯荷中听到雨声,审美的灵光便完成了对生命的启蒙。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烂,不是因为颜料的永恒,而是每个时代都有愿意仰望星空的人。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真正的审美觉醒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培养一颗能看见星光的心。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苏东坡"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的旷达,美始终在等待那些愿意以生命温度与之共鸣的灵魂。当我们真正理解美是心灵的镜像,便会发现:生命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品。

  【点评】本文以敦煌艺术为经,传统美学为纬,构建起三重审美境界的深刻框架。优势在于典故运用自如,从罗丹到常书鸿的时空穿梭展现文化视野,修辞如"在茶汤中看见月影"极具诗意。稍显不足的是部分例证存在时代跳跃,如道林·格雷与宋代文人并置稍显突兀,且"滤镜美学"等现代符号可更深入阐释。总之,堪称一篇兼具学术厚度与文学美感的佳作。(编审:李靓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4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8181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3-15 05: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点评】本文以敦煌艺术为经,传统美学为纬,构建起三重审美境界的深刻框架。优势在于典故运用自如,从罗丹到常书鸿的时空穿梭展现文化视野,修辞如"在茶汤中看见月影"极具诗意。稍显不足的是部分例证存在时代跳跃,如道林·格雷与宋代文人并置稍显突兀,且"滤镜美学"等现代符号可更深入阐释。总之,堪称一篇兼具学术厚度与文学美感的佳作。(编审:李靓才)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4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8181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3-17 07: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期待继续展示佳作!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4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8181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3-17 07: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黄皮人 发表于 2025-3-15 05:32
【点评】本文以敦煌艺术为经,传统美学为纬,构建起三重审美境界的深刻框架。优势在于典故运用自如,从罗丹 ...

感谢精彩点评!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32今日 7246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