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10-14 22: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10-14 22:09 编辑 
 【编者按】这是一篇饱含深情与学识的赋文,以作者六十八载与东湖相依相伴的人生轨迹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湖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历史变迁及其在当代的新生与辉煌。全文意境高远,文辞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东湖作为“江城之肺腑,楚人之精魄,岁月之贞石”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1、 东湖之魂:自然与人文的千年交响。开篇即以“悠悠鄂渚,巍巍武昌”破题,点出东湖的地理方位与不凡气势。“天赐明珠于楚地,光耀清辉于东方”,将东湖比作楚地明珠,其光芒照亮东方,紧接着,“枕珞珈之翠色,襟大江之苍黄;纳云梦之浩渺,聚楚天之俊良”,寥寥数笔,不仅勾勒出东湖山水相依的壮丽景象——背靠青翠的珞珈山,面临奔腾的长江,吸纳了古云梦泽的浩渺气象,更暗示了此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人文特质。2、 东湖之变:从荒圃到明珠的世纪跨越。东湖今日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与精心呵护。文章追溯了东湖的近代变迁,首先提及周苍柏先生在乱世之中,“倾半生积蓄,购荒丘两千余亩”,创立“海光农圃”,并“无偿开放”,此为东湖公共化、园林化之滥觞,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高瞻远瞩的生态意识。其父周韵轩题匾纳客,亦传为佳话。随后,万流一先生“执竹杖丈量湖山,取《楚辞》意境,命‘听涛’‘行吟’之名”,使得东湖的亭台楼阁与楚辞文化精神同魂,赋予了东湖深厚的人文标识。3、 东湖之情:执教杏坛与守望传承。作者“不惑之年,吾返母校东中,深耕湖畔杏坛”,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东湖边的教育事业。“率诸生绿道拾秽,悟‘草木皆友’之道;聚文友柳岸飞觞,抒‘千赋关情’之怀”,体现了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人文情怀。“四十载讲台落雪,万千桃李成林。鬓霜浓于墨,眼底波亮于灯”,既是作者执教生涯的写照,也表达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以及看到学生成长的欣慰。4、 东湖之悟:四季长堤与人生哲思。东湖的四季景色,在作者眼中不仅是自然的循环,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春樱含笑,映磨山之叠翠;夏荷滴露,接远水之连天。”“最忆植物园中,七百青盖亭亭,白莲出淤而愈洁,红蕖濯波而更艳。”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正是作者所推崇的。5、 东湖之望:历史回响与未来期许。东湖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承载者。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印记,使得东湖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此泓碧波,映照万公披荆斩棘之脊,淬炼中华创新之锋,以生态为基,人文为魂,科技为翼,终成不夜明珠,永耀东方,长续青史华章!”这既是对东湖发展历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未来前景的美好展望。一篇意境高远、赏心悦目、令人神往的赋文,倾力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