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44|回复: 3

[散文] 大爱无垠:永兴著名编辑王朝垠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主题

203

帖子

17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17
发表于 前天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1982年,王朝垠先生成为了永兴县第二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国家级作家。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王先生并没有将他的才华与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而是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文学编辑事业当中。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先生成了著名作家韩少功数十年后仍难忘却的挚友。


王朝垠(1936—1993),湖南永兴县人。他出生于永兴县高亭司镇一个贫穷的人家,原名“王朝银”。王先生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爸爸、他和哥哥王朝金相依为命。坚强的王爸爸没有被贫穷击垮,他开了一个小饭店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计。王爸爸为两个儿子取名为“朝金”“朝银”,是希望他们兄弟俩能够脱离贫穷、穿金戴银。


1949年10月,永兴县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喜讯给生活困顿的王朝银带来全新的希望。在政府的关怀下,王朝银得以继续完成初中学业。1952年,王朝银初中毕业了,王爸爸无奈地对小朝银说:“我们家没有钱了,供不起你继续读书了!”小小的王朝银面对命运的责难绝不服输,他装起胆子给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毛主席写信,诉说他一家的困难和他自己对读书深造的渴望。不久后,奇迹出现了,永兴县文教办竟然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批复函件!当时王朝银的班主任找到他欣喜地对他说:“王朝银,往后你放心上学好了,经济困难国家帮你解决啦!”从此,王朝银这位优等生上高中、念大学都享受国家优厚的助学金待遇。1959年9月,王朝银从武汉大学光荣毕业,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作家会《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从此在《人民文学》由见习编辑做起,一路奋斗努力做到了副主编。


十年特殊时期,王朝银的朋友和他半开玩笑地说:“朝银这名字不好啊,有拜金主义的味道!”王朝银听闻后爽朗地说:“那我考虑改一个吧!”他想到了“无垠”的“垠”字与“银”同音,于是就把名字“王朝银”改成了“王朝垠”。几十年后,“王朝垠”这个名字便在《人民文学》的编辑史上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热情如火、充满朝气的文学时代回来了。那个时候文学杂志的编辑对文学事业付出了一片真心,情真意切地希望作家的作品能真正更上一层楼。不像现在的某些杂志、某些编辑只知道“版面费”,更不像现在许多的“CSSCI”杂志一样只发表名家的作品。就是在这样质朴纯粹的环境里,著名作家韩少功与著名编辑王朝垠相遇了。


七十年代的某个夜晚,王朝垠提着一个买啤酒用的塑料壶,与韩少功并肩漫步在和平里的夜空下。这便是王朝垠和韩少功初次见面的情形。王朝垠身形清瘦,说话偶然有些迟钝。——韩少功后来才明白,这份迟钝应当是源自王氏多年编辑工作的严谨,源自无数稿笺审评的精确。虽然王朝垠说话有些断断续续,但却表达得精准无误。王朝垠就是这样一个沉静的人,但也就是这样一位沉静的作家、编辑,将韩少功这个同为湖南老乡的大学生引入了他精确的文学世界,引入了他狭小却充满温暖的家。


在那个小小的家里,有啤酒的醇香,有凉菜的清爽,有临时小床的质朴,还有王朝垠刚刚失去母亲的女儿那纯真的目光。这里,成为了韩少功文学之路的起点。王朝垠用他的真诚与热情,为韩少功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


韩少功的短篇小说《月兰》,原名《最后四只鸡》,曾屡遭退稿。因此他就打算这样放弃不写了。然而,命运让这篇小说在王朝垠的桌上停留。王朝垠读完这篇小说后,真是兴奋异常,逢人便夸韩少功有才华,并推荐别人放下手头工作阅读这篇小说稿,一位女编辑甚至被其中的情节感动得落泪。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时值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前夕,传媒只能对农村形势说好。韩少功先生后来回忆发表这篇反映农村真实情况、带有悲愤抗争之言的小说,无疑是犯禁之举。但王朝垠没有退缩,他上上下下游说力荐,与所有编辑们一起,凭借着泪水和正义感,再加上《人民文学》主编李季先生的开明态度与承担责任的勇气,让这篇小说得以面世。


王朝垠为这篇小说注入了无数心血,他承受着劳累与危险,却从未想过分享作品带来的报酬与荣耀。他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精心呵护着韩少功这颗文学幼苗的成长。


韩少功上京改稿时,王朝垠的家成了他的旅舍和餐馆。之后王朝垠写了许多封长信对韩少功的文学创作给予指导,其中最长的一封信竟有十页纸。这封十页纸长的信多达四千余字,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学的探讨、对创作的鼓励。这些信,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韩少功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少功不再是那个青涩的文学青年,他登台领奖,出国讲学,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大作家。而王朝垠,依然在和平里或东四十二条的人群里提着一包稿子,继续着他的文学编辑事业。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时的王朝垠已经开始生病了。王氏与韩氏见面的机会逐渐越来越少。这些为数不多的会面,大多也在会场或宴会厅,韩少功只能无奈地隔着川流的人群对王朝垠相视一笑。王朝垠与韩少功的这种深厚师生情,难道就这样淡了吗?在韩少功看来,这种友谊并没有被时间冲淡。但世俗的纷扰,使得韩、王二人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相聚。


1993年,王朝垠病逝在去往株洲参加审定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文稿的旅途中。他的的存折上只有几百块钱,他的妻子还只是临时工,他的两个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王朝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编过《潇湘风云人物墨迹画册》,发表过理论文章《试谈“编辑主体”》。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哪些呢?王先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民文学》的编辑事业当中去了。六十年代初期,王朝垠力排众议举荐两名“无名”作者:锅炉工肖育轩所写的《迎冰曲》、宋词的《落霞一青年》。七十年代后期,王朝垠编发一大批小说佳作:获全国优秀短编小说奖的有张有德的《辣椒》、李栋与王云高的《彩云归》、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等。八十年代王朝垠在《人民文学》推出了苏少康和张敏的《神圣忧思录》、刘震云的《塔铺》、沈海深的《圣事》、方方的《白雾》、李锐的《厚土》、谢友鄞的《滋味》、王蒙的《球星奇遇记》、査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田中禾的《最后一场秋雨》、康濯的《十年一聚》、陈世旭的《未理之璞》等一大批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并受到读者评论家好评的作品。1990年,王朝垠行使副主编职权,编出《人民文学》1990年7、8月合刊号。这期合刊号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朝垠先生已经逝去多年,在大量混子冒充“全国知名作家”“世界著名书法家”“著名伟大的艺术家”的今天,还会出现王先生这样纯粹的知识分子、优秀编辑吗?王先生对文学的执着、对后辈的提携、对友情的真挚,不仅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文学人的心中,而且还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0064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王朝垠先生,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3

主题

1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0064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王朝垠与韩少功,竟然是好朋友,真是伯乐识千里马。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4

主题

1万

帖子

9万

积分

总编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653
发表于 昨天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王朝垠以编辑之手托举文学星辰,诠释了真正的传承不在于个人声名,而在于为他人点亮创作火种的永恒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27今日 7452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