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国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2-18 14:18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站长
  
- 积分
- 211241

|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黄昏图景,却在寻常物象中暗藏深邃的哲思与情感张力。诗人将自然与人事并置,使“傍晚”不再是时间刻度,而成为生命状态的隐喻 。
1. 意象的微妙碰撞
“上弦月勺子挖夕阳”的奇崛比喻,将天体运动描绘成一场静默的吞噬仪式——月如勺,夕阳如“汤圆”或“药片”,既温柔又苦涩。这种矛盾修辞暗示黄昏的双重性:它既是馈赠,也是消逝 。而“归鸟翅振和鸣叫”的薄银色声响,则为画面注入一丝转瞬即逝的灵动。
与之对应的,是“二大爷”颤抖的手与碗中“咸菜和稀粥”的贫瘠场景。人物的衰老与食物的简陋,构成生存的沉重底色。
2. 自然的拟人化与生命的荒芜
“菖蒲山饿了,咽了咽石头”是诗中最具冲击力的表达。山被赋予饥饿感,甚至需要吞咽石头充饥,而“掖了掖疯长的荒草”则像一种自我掩埋的动作。自然在这里不仅是背景,更是与人类共感的生命体 ,共同承受着时间与荒芜的侵蚀。
3. 语言的克制与情感的暗涌
诗人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细节(如“筷子轻轻拨动”),却通过意象的并置(月与碗、山与老人)激发联想。结尾处“把自己藏起来”的菖蒲山,既像逃避,又像认命,与“二大爷”的沉默形成互文——生存的艰辛与自然的衰颓在此合流 。
《傍晚》是一首“以小见大”的诗。它不煽情,却让夕阳、粥碗与荒草成为生命的刻度;不呐喊,却让山的饥饿与人的颤抖发出共振。在橙色的余晖与银色的月光之间,我们读到的是永恒流逝中,那些未被言说的孤独与坚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