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11-7 22:37 编辑
【编者按】这篇《地铁见闻随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铁上的一幕幕场景,通过维族老人、学生娃和记者的互动,展现了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与时代风貌。诗中维族老人的形象刻画生动,从外貌到举止,再到内心世界,都跃然纸上。学生娃的纯真与热情、记者的敏锐与关怀,也为诗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作品巧妙地将个人故事与宏大主题相结合,从棉田到科研,从民族情到家国梦,以小见大,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叙事流畅自然,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节地铁车厢,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敬意。(海尔罕)
地铁见闻随记
维族美髯公,进京乘地铁。
坐高人半头,吐纳呈祥瑞。
虬髯小帽连,环脸若霜雪。
隆准黑眸深,幽幽泛精锐。
沟壑镌阅历,长须扫胸玦。
指掌瘦铮铮,紧攥葫芦颈。
拧盖再而三,把酒不能饮。
秩序俺必遵,葫芦塞袍襟。
正襟凝眸处,壁屏球赛中。
对面学生娃,凝神为之倾。
膝搁速写板,手持炭笔询:
敢问帅爷爷,可否作我画中翁?
面红眼波闪,美髯轻抚点行频。
俺至终点下,但画莫忙慌。
倒是娃儿你,画俺恐误上学堂。
学堂放我出,地铁大课堂。
下车无定点,我自有主张。
先请观此页,速写几分像?
您老若认可,再来素描画一张。
娃儿真不赖,几笔勾画俺脸膛。
时下手机照,哪有此灵光?
若有陪聊客,何惧坐到夜阑珊?
身旁眼镜男,记者乃本行。
熟路轻车引,老翁话衷肠:
此番东进京,儿揣孝心再三叮。
棉田活忙碌,哪有此闲情?
夜久思儿学,农大博士后。
京城攻科研,收获常碌碌。
何不实地考?实践添锦绣。
故地长绒棉,质优誉全球。
境外恶势力,污称强迫劳。
拒收中国货,挑唆我同胞。
污名无不极,欲掀反华潮。
反华不量力,石头砸自腰。
民族大团结,维汉乃一家。
党恩泽华夏,处处沐朝霞。
俺本种棉手,汗水流双颊。
旋即化为笑,维族嘉年华。
棉垛年年长,棉桃岁岁大。
棉绒丝丝暖,棉农微微笑。
笑后细思量,量质犹有憾。
务须穷棉理,亟待高知践。
吾儿算一个,何不挥首鞭?
且携伊力特,父子畅饮话我棉。
返我南疆地,助棉再上荣耀巅。
言罢皆寂寂,俄顷举座掌齐鸣。
素描呈上帅爷手,酷肖更传神。
终点下车依依別,但见翩翩学者跑步迎。
【美文简析】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地铁车厢内,一场跨越民族与年龄的温暖故事正悄然上演。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带来了这篇《地铁见闻随记》。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位维族美髯公的形象,“坐高人半头,吐纳呈祥瑞”“隆准黑眸深,幽幽泛精锐”,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老人的独特气质与不凡风采。他虽怀揣美酒却因遵守秩序而克制,展现出对规则的尊重。
随后,维族老人与学生娃、记者的交流成为故事的核心。学生娃的好学与真诚,老人的和蔼与直率,在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互动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交流,更体现了代际之间的理解与传承。而记者的出现,引出了老人进京的缘由,一段关于儿子、棉花与民族的故事徐徐展开。
老人讲述儿子作为农大博士后在北京搞科研,自己受儿子孝心邀请进京,同时提及境外恶势力对我国棉花产业的污蔑。老人义正言辞地表达对反华行径的批判,坚信民族大团结,维汉一家亲,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党的感恩之情。他还关心棉花产业的发展,希望儿子将科研与实践结合,助力家乡棉花再上荣耀巅。
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地铁里的一次偶遇,反映了新时代下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理解与支持,以及各族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共同期盼和坚定信念。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一面,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和家国情怀的深沉厚重。(一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