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6-27 22:05 编辑
追念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文|飞行的蜗牛
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 现在很多媒体在做改革开放N十年的报道展示成就。经济发展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与世嘱目的成就, 物质丰盈、高楼林立、车满街市。但是人心呢?这是我们更应该关注但一直被忽略的大问题。只有正视现实,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其实,这四十年变化最大的,不是经济,而是人心。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某学校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它很适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自己也没有看答案,就出给了学生。题目是这样的:40年前的有一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自己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班长说:“这个男人是人贩子,想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女人长得漂亮,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着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阵大笑。学习委员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费的。”老师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听了讨论结果,他对大家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他不仅无偿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家。”教室里一片哗然, 同学们纷纷说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之后他缓缓地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40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做过如今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 40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应否反省: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是谁或是什么让我们迷失人了初心与心底的善良?金钱买断了我们的善良,铜臭污染了我们的人性,资本蒙闭了我们的双眼,在不顾一切只管赚钱的思想渐渐让道德沦丧。那时讲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讲究心灵美。现在呢?一切向钱看。不管什么鸟,弄到钱的是好鸟。从这些孩子天真无邪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完全变成了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观。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东西。 我们天天花重金给孩子补课,学钢琴,学技艺,如果他们的心灵蒙上了灰尘,最好的成绩有什么用呢?对社会有害无益。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重拾那些被践踏和遗失的美好,从体制上,从根本上改变。 但,这可能需要远远不止四十年的时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美文简析】《追念那些被遗忘的美好》以一则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为棱镜,折射出时代洪流中人心的嬗变与价值的迷失 。散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叙事背景,却未沉湎于经济腾飞的宏大颂歌,而是犀利地叩问:当物质丰碑高耸入云时,精神的土壤是否正悄然沙化?
文中师生的对话构成震撼人心的荒诞对照 ——学生们将雷锋式的善举解构为“人贩子”“套近乎”“收费服务”,而老校长的沉默与回忆,恰似一记警钟,撞响了集体记忆里那份已被尘封的纯粹。作者以“雨伞与孩子”的意象为锚点,让四十年前后的道德图景在朴素细节中激烈碰撞:当助人者的动机被默认贴上价签,一个时代的体温便已冰凉 。
散文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教育异化为“技艺竞技场”的危机。钢琴考级与奥数奖杯堆砌的“优秀”背后,是心灵美育的荒漠化。结尾“重拾美好需要不止四十年”的慨叹,并非悲观,而是以清醒的疼痛呼唤一场从家庭到社会的价值重建 ——正如旅行者需常回头确认足迹,一个民族的前行,亦需在反思中找回遗失的行囊。
此文值得每位读者扪心自问:我们给孩子装点了翅膀,可曾教会他们辨别天空的方向?(一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