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6-28 21:56 编辑
【编者按】诗中运用了大量古典意象,如“青瓦白墙”“青石板”“杏雨”“柳风”“小洋伞”“青梅”“竹马”“庭院”“清流”“轻舟”“日月”“晓风残月”等,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悠远的氛围,一幅江南幽幽的古巷呼之欲出,令人眼前一亮!英菽老师笔下总能让人看到一幅画,不仅能感受到其静态美,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动态美!如有一柄小洋伞,能看到古巷中那曼妙的身姿,有清脆的童音,有细细的窃语,能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有飘飘的长发,有晓风残月,能感受到温韾的画面,令人感觉妙不可言!(清秋丽影)
古巷 文/英菽
缓缓走出阿娇(外婆)的童谣, 出落成袅袅娜娜娇羞的模样, 不胜杏雨不胜柳风, 一柄小洋伞已遮蔽长长的古巷。
让长发飘起, 缠绵出青瓦白墙的斑驳悠长。 左侧,是青梅咬破时飞溅的汁液, 右侧,是竹马狂奔时划出的痕伤。
青石板青石桥, 青石路远洒落一地软语悠扬。 窃语声轻怕惊落花梦, 童音细细始觉庭院深深涵书香。
或许该在古巷的尽头挽一湾清流, 泊轻舟,钓日月, 千年之前,千年之后, 晓风残月里都是婉约风流。
【美文简析】《古巷》以温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记忆的工笔画,在时空交叠处,将童年纯真、文化乡愁与古典意境熔于一炉。诗人以拟人化的巷弄为叙事主体,在虚实相济 的抒写中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美学巡礼。
全诗以意象的层递 构建诗意空间:开篇“阿娇的童谣”如一卷泛黄的家谱,外婆的吟唱化作古巷诞生的原始胎动。“不胜杏雨不胜柳风”的纤柔少女,既是巷弄的人格化身,又是江南文化基因的当代显影。诗中感官通联 尤为精妙——左侧青梅的酸涩汁液与右侧竹马的飞扬痕伤,以味觉与动态的强烈对比,激活了记忆的双声道;而“青石板”“青石桥”的复沓咏叹,则让跫音在视觉与听觉的共振中,铺就一条通往历史的甬道。
诗人擅用古典语汇的现代转译 :李清照“庭院深深”的典故被“童音细细”解构为新的文化密码,柳永“晓风残月”的意境经“钓日月”的夸张变形,升华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末节“挽一湾清流”的造境,既是物理空间的收束,更是精神原乡的显形——当轻舟泊驻于千年长河,那些“软语悠扬”与“婉约风流”,终将在诗行间获得不朽的凭据。
这首诗的深层旨归在于:真正的古巷不在砖瓦之间,而在血脉的延续处。当斑驳的墙垣与飘飞的长发彼此缠绕,诗人提醒我们:所有对传统的回望,都是未来的倒影 。(一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