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768|回复: 1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武汉何以为“名城”?》系列散文之六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2

主题

2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011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火车站e_看图王_看图王.png


  开篇:晨光里的精神密码


  清晨七点的汉口江滩,江风微凉,水汽氤氲。长江的波涛轻轻漫过堤岸,打湿了晨练者的脚踝,仿佛一座城市在苏醒前的轻柔呼吸。79岁的张爷爷提着老式鸟笼缓缓走来,笼中画眉婉转啼鸣,唱的是地道的楚调,悠扬中带着几分旧时光的温润;不远处,一群年轻人穿着荧光色运动服慢跑而过,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用武汉方言重新编曲的《汉阳门花园》,民谣的质朴与现代节拍交织,像极了这座城的气质——既怀旧,又向前。


  江滩步道旁,一群“长江守护”志愿者正弯腰拾捡落叶与垃圾,红袖章上“长江守护”四个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如一面面微小却坚定的旗帜。他们手中的夹子与环保袋,是新时代的“治江工具”。当张爷爷指着江面上穿梭的万吨货轮,给年轻人讲述1954年抗洪时“人在堤在”的悲壮故事;当志愿者将捡拾的塑料瓶仔细分类投入回收箱;当慢跑者在“长江经济带”宣传牌前驻足拍照,镜头里不仅有江景,更有对未来的期许——这一刻,武汉的“名城”密码,悄然浮现。


  它不再只是黄鹤楼的飞檐、长江大桥的钢梁,也不再仅是史书中的某一页风云。它早已化作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代代相传的城市基因,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里,流淌在长江的波涛中,镌刻在武汉人挺直的脊梁上。


  一、精神根脉:敢为人先的薪火相传


  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庭院里,梧桐叶影斑驳,时光仿佛凝固。讲解员小李站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的塑像前,手中捧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11年武昌起义军用过的旗帜,边角还留着清晰的弹孔,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也像一枚荣耀的勋章。


  “当年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小李的声音轻而坚定,“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更怕国家沉沦。他们站出来,是因为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她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铜哨,轻轻一吹,清脆的哨音划破晨空,仿佛与百年前起义的号角遥相呼应。这枚铜哨,是她祖父留下的遗物——那位曾是起义军秘密联络员的老人,用一生守护着这段记忆。


  “敢为人先”,是武汉刻在骨子里的精神胎记。从辛亥首义的“第一qiang”,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重镇,再到今日中部崛起的引擎,武汉的“敢”,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深植于历史的责任自觉。


  2023年夏天,长江水位持续上涨,武汉段防汛形势严峻。在青山区的防洪大堤上,“防汛突击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50多岁的王师傅蹲在地上,熟练地扎着防汛桩,手上的老茧磨出了血泡,却仍不肯停歇。“我父亲1998年就守在这儿,现在轮到我了。”他擦了擦汗,笑着对身旁的年轻队员说,“堤在,家就在。”


  20出头的社区工作者小周一边记录水位数据,一边用手机直播防汛实况。“老一辈靠肩膀扛沙袋,我们靠无人机巡堤、用APP实时通报。”他笑着说,“但精神没变——都是为了守住这条江,守住这座城。”从“人在堤在”到“科技护堤”,变的是手段,不变的是那份“我来守护”的担当。


  这种精神,也在城市的另一端延续。光谷创业园里,30岁的湖北姑娘陈曦正和团队调试“智能养老床”。这款床能实时监测老人心率、血压,自动调节高度,防跌落预警,去年已在武汉20个社区投入使用。“我外婆曾因摔倒无人及时发现而住院,那一刻,我决定做点什么。”陈曦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武汉创业。“这里不仅有武大、华科的技术支持,有政府的孵化政策,更有一种‘不怕失败’的氛围——武汉人,想干事,就去闯。”


  从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今日光谷青年“用科技改变生活”的创业浪潮,武汉的“敢为人先”,在不同时代,开出同样坚韧的花。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遗产,而是正在进行时。


  二、市井匠心:平凡里的城市温度


  清晨的户部巷,烟火升腾。李记热干面的蒸笼冒着白气,56岁的李师傅正教儿子揉面。“碱水面要‘三醒三揉’,芝麻酱要‘现磨现调’,少一步,就不是那个味。”他语气坚定,像在传授一门秘传的武功。这家店,从1950年父亲摆摊起,已传承三代。店门口的木匾依旧,只是多了一个二维码收款牌——新与旧,在这里安然共处。


  每天清晨六点,熟客们便排起长队。“李师傅的面,吃的是回忆,也是实在。”一位老街坊说。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一碗热干面,是慢下来的仪式,是市井生活的锚点。


  这种“匠心”,不止于饮食。在江岸区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42岁的网格员王女士有一本用了五年的“民情台账”。泛黄的封面上,透明胶带补了又补,里面密密麻麻记着128位独居老人的生活细节:张奶奶爱吃软米饭,每周三要上门送;刘爷爷的助听器电池该换了,得提醒子女;李婆婆怕冷,冬天要多送条毯子……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晓得‘街坊邻里’四个字的分量。”王女士说。去年冬天,她组织社区青年成立“代买代办队”,帮老人买菜、取药、缴费。有人笑称她是“社区管家”,她却说:“我只是想让每个人都不被落下。”武汉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琐碎却温暖的细节里。


  在汉绣非遗工坊,29岁的传承人吴倩正带着徒弟绣“长江三峡”。她将传统“打籽绣”与现代设计融合,绣出的三峡大坝既有汉绣的细腻针法,又显现出大国工程的雄浑气魄。“以前汉绣多绣龙凤吉祥,现在我想绣武汉的地标、长江的风景,让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中国美。”她的作品在国际非遗展上斩获大奖,不少外国客商慕名而来。她说:“汉绣走出去,也是武汉走出去。”


  从热干面的“老味道”到汉绣的“新表达”,武汉的“匠心”,是守住根本,也是拥抱变化。它不拒绝时代,却始终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温度,不在高楼大厦,而在一碗面、一针线、一句问候里。


  三、协同共生:中部崛起的名城担当


  武汉火车站的“中部地区联运服务台”前,工作人员小赵正为河南客商办理“铁水联运”手续。“您的货物从郑州乘高铁到武汉,转阳逻港货轮发往上海,全程比公路省3天,运费还低20%。”她一边操作系统,一边道出武汉的定位:“‘九省通衢’不能只做过路站,要做枢纽引擎。”​


  不远处的阳逻港,集装箱如积木层层堆叠,长江黄金水道上万吨巨轮往来如织。如今每天近百批货物在此完成“高铁+水运”“高铁+航空”多式联运中转——武汉正以“立体交通+开放平台”的姿态,成为中部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版图中,武汉不只是地理中心,更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策源地:光谷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攻坚芯片材料;车谷智能工厂中,新能源汽车流水线高速运转;临空港数字经济产业园内,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重塑产业生态。依托这份实力,武汉与长沙、合肥、南昌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产业链互补、科技资源共享、生态共治。​


  “这里不排外,反而愿意‘搭台唱戏’。”在武汉工作三年的江西工程师深有体会,“我们和本地团队合作研发环保监测系统,成果共享、专利共持——这才是真正的协同。”​


  这份协同,正是武汉“名城担当”的核心:它不止于自身强大,更愿做“连接者”与“赋能者”;不求独美,而求共荣;不图自守,而谋共生。


  结语:名城之“名”,在人,在魂,在未来


  武汉何以为“名城”?


  它因历史而厚重——辛亥首义的qiang声,汉阳铁厂的炉火,长江大桥的钢骨,皆是民族记忆的坐标;它因精神而挺立——“敢为人先”的勇气,“人在堤在”的坚韧,“想干事就去闯”的豪情,铸就城市风骨;它因生活而温暖——热干面的香气,街坊间的问候,汉绣针线里的匠心,让城市有血有肉;它因格局而高远——作为中部崛起的支点,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它以开放胸怀,连接四方,赋能区域。


  “名城”之“名”,不在碑文,不在榜单,而在清晨江滩上张爷爷的鸟笼里,在防汛大堤上王师傅的血泡里,在陈曦的智能养老床数据屏上,在吴倩的绣针尖端,在小赵为客商办理手续的微笑中。


  它是一座城,也是一群人;是一段历史,也是一股向前奔涌的江流。


  当晨光再次洒满汉口江滩,长江水依旧东去,而武汉,正以它独有的节奏,走向下一个百年。


  ——这,便是武汉的“名城”答案。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945

帖子

899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98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篇散文通过三大主题——“精神根脉”“市井匠心”“协同共生”,立体展现了武汉的“名城”特质。开篇以汉口江滩晨景引出武汉独特的城市气质,既怀旧又向前;主体部分从历史精神、市井温度和区域协同三个层面剖析武汉成为名城的原因,既有厚重历史,又有烟火人间,更彰显开放格局;结尾总结精炼,升华主题,将武汉的“名城”之名归于人、魂与未来。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细腻描写和真实事例为支撑,避免了空洞说教,是一篇富有感染力与深度的散文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66今日 6762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