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9452|回复: 5

[散文随笔] 东湖岸边人|潭心溪行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1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897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1-1 22:26 编辑

编者按:东湖岸边人以“潭心溪行”为镜,照见晚年三重境:静水含天光,春溪奏自在,干涸亦藏春雷。由东湖晨雾写到石板水书,由干裂江床写到银杏归根,层层递进,将“顺势而为”写成生命最好的状态。文字温润带露,情理并生,收束“静水深流”,为银发岁月提供了一份通透的东方方案。


f9f5c3de46405.jpeg

潭心溪行

  我的老屋离东湖不远。秋深了,年近花甲的我总爱到湖边走走。晨光里的东湖醒得格外温柔,薄雾裹着露水的清寒气,被斜斜的光线揉碎——像时光的纱幔被轻轻掀开,还沾着昨夜未散的静谧。沿着湖岸往西走,藏着条不起眼的小溪,从山脚下蜿蜒而来,终年唱着清凌凌的歌。我常在这溪潭交汇处驻足,看溪水如何欢快地扑进东湖的怀抱:那样义无反顾,又那样浑然天成。


  正因其这份天成,反倒成就了一份恒常。东湖的美,从不由着观者的心境改变。晴时波光跃动如碎金,雨时涟漪密似织纹,即便在最冷的冬夜,冰层下也藏着淌不尽的活水。这种恒常里的生机,让我想起水的智慧——你看那幽潭,看似凝滞,却在深处滋养着鱼虾,润泽着水草;看似无所作为,却将天光云影妥帖地拥在怀中。而溪流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告别。一片落叶掉进溪水,打个转就漂远了;一朵野花的倒影映在波心,眨个眼就散了。它们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这让我想起东湖楚风园的李老先生。他原是物理系教授,退休二十多年,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地来此练太极。年轻人来请教,他不多言语,只是缓缓示范:抬手如云絮漫卷,落手似露滴轻坠,连呼吸都轻得像东湖的潜流,在悄无声息间藏着自在的张弛。有人劝他:“您这身功夫,该写本书传世啊!”他只微微一笑:“道在行里,不在纸上。”看着他行云流水的动作,我更明白了,真正的修为不在言语间,而在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呼吸里。他的太极看似轻柔淡远,却暗蕴天地的韵律;看似无所求,却在一收一放间,把寻常日子过成了绵长的修行。原来专注从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事,不过是把一件心之所向的事,日复一日嵌进时光里,便成了自己的活法。

  这份把日常过成修行的专注,让我想起旧邻陈老哥。这位当了一辈子机械技术员的老哥,刚退休时整日若有所失,后来在社区园艺队里寻到了归宿。他把社区里几处废弃的角落,一锄头一铁锹地打理得花团锦簇,还自费编印了《城市阳台种植手册》,邻里们都亲切地唤他“花神”。“只是自己喜欢,做着心里快活。”他连连摆手,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暖意。那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喜悦,让他整个人都明亮起来。

  可人心终究是脆的。到了晚年,心里常会缠绕些藤蔓:比较他人际遇时发沉,懊悔当年选择时发紧,遗憾未竟梦想时发空。这些念头就像石子投进潭心,刚平了一层涟漪,又起一层,搅得人难得安宁。每逢这时,我总想起在东湖梨园广场上常看见的情景——那里有位天天用清水写字的老人,像是专门等着给人心拂尘似的。

  他总揣着根细长的木杆,杆头裹着棉布,往湖边石栏上搁着的水桶里一蘸,就低头在青石板上写《兰亭集序》。布尖扫过青石板,水声轻得像两人对坐的私语,“之”字的婉转、“也”字的舒展,都借着水痕慢慢显形。阳光落在字上,闪着浅浅的微光,可不等写完一整行,先写的笔画就开始发淡,风一吹、日一晒,转眼就了无痕迹,只剩石板还留着点潮气。

  我蹲在旁边看了好几回,终于忍不住问他:“天天写,写了又留不下,不觉得可惜吗?”他正写完“引以为流觞曲水”,闻言抬头笑了笑,眼里亮着光,手里的木杆还悬在半空:“可惜啥?你看这字,写的时候我心里没别的念想,就跟着笔画走,那些绕人的事儿,就像石板上的水迹,写着写着就淡了。留不留痕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字这阵儿,心是静的——心一静,潭里的涟漪不就自己平了?”

  老人说的“潭”,原是心里的潭。可这潭水哪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澄澈?那些被“静”暂时抚平的涟漪,底下藏着的,本就是半生沉淀的重量。真正的智慧,不仅要懂欣赏幽潭映着天光云影的静美,更要有勇气俯身,凝视潭底那些不愿轻易触碰的幽暗。那里沉淀着半生的遗憾、未竟的梦想,还有刻骨的失去。就像东湖在月夜会显出另一副面容——深邃得让人心悸,幽暗得让人敬畏。某个月夜,我独坐湖边,借着溶溶月色看清了水中的倒影:轮廓分明得能数清鬓边的白发,神情却陌生得像隔着一层雾。原来人这一辈子,不单要学会与光明温柔共处,更要学着与自己的阴影握手和解。

  而这份和解带来的通透,也让我更懂去看见:生命里那些不被偏爱、看似“残缺”的形态,往往藏着更深刻的答案。春溪的欢畅人人喜爱,可干涸的河床,何尝不是另一种启示?记得五年前大旱,长江水退,天兴洲露出大片江底,龟裂的纹路像老人枯瘦的掌纹,深深浅浅地刻着;零散的贝壳嵌在泥里,是时光遗落的旧忆。我蹲下身,手掌轻轻贴在那干渴的土地上,竟触到一种沉在土芯里的搏动——那是大地在休养生息,是生命在积蓄力量。原来最深刻的生机,往往藏在最荒芜的表象之下。

  我们这代人,从计划经济的粮票年代走到市场经济的奔涌浪潮,生命里早刻下岁月深浅不一的印记:算过粮票的细碎账目,洒过建设的滚烫汗水;经历过物资匮乏的紧巴,也见证过时代腾飞的壮阔。如今驶入人生的平缓水域,是该放下“我当年如何”的追念,卸下“他如今怎样”的执着。该怀着如水的心态,过实在的日子:含饴弄孙也好,服务社区也罢,潜心艺术求索也好,踏遍山河行走也可。形式各异,其理相通——都是在顺势而为中成就自我。

  现在我更懂了,日子不用掐着指头算,长短自有定数;可生命的厚度,得靠岁月一砖一瓦地积淀。不求什么轰轰烈烈,那些细微处的坚持,才最是动人:种活一株花,就给角落添几分鲜活;读透一本书,就给内心增几分清明;扶起跌倒的孩子,就给人间添几分暖意。这些看似微小的作为,像夜空里的星子——单独看虽只是一点微光,凑在一起,便成了晚年最暖的一片星河。

  夕阳又西沉了,我在东湖边缓步徐行。水面映着晚霞,金闪闪的却不显喧闹,倒像晚年时光里细碎的暖意。晚风卷着银杏叶簌簌掠过肩头,我抬手轻触,指腹抚过叶片的脉络——那些半生未及言说的心事:懊悔当年的匆忙,期盼日子的安宁,早随着溪流渐行渐远。连水都懂,不与风争锋,不与岸抗衡,只顺着自己的节奏流淌,终会寻到该有的平静。

  东湖边的银杏树,多像生命该有的模样。秋深了,就坦然让枝头的叶子染成金黄,不争不抢,安安静静。叶子轻轻飘落,也不是终结,而是回归泥土,滋养根系,等着来年的新绿。

  愿我们老去时,既能“心若幽潭”,容得下天光云影的流转,也敢凝视潭底的幽暗——在遗憾里见通透,在艰难里显韧性;既能“行如春溪”,让日子流淌出自在的欢快韵律,也懂得在干涸的河床上俯身倾听大地的脉动——在寂静中守护初心,在荒芜里播种希望。

  想来,静水深流,大抵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心若幽潭,才能容下岁月的馈赠与考验;行如溪流,才能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而真正的圆满,原是在深潭的静默里看见天地广阔,在干涸的河床下听见春雷悄然惊响——那是心灵的共鸣,更是生命不息的韧性。

东湖.jpg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96

帖子

64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466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篇充满哲思与生活智慧的作品!非常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496

帖子

64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46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样的人,令我敬佩
读完散文《潭心溪行》,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字如一泓清泉,缓缓流过心田,涤荡灵魂。它不仅描绘了一幅湖光溪影的自然画卷,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塑造了多位“这样的人”——他们平凡却深邃,朴素却高贵,令我由衷地敬佩。
“这样的人”,是如李老先生般沉静内敛的智者。他身为退休教授,不居功自傲,却日日于东湖畔习练太极。他不善言辞,却以“抬手如云舒,落手似露滴”的动作诠释着生命的节奏与哲理。当人劝他著书立说时,他只淡淡一句:“道在行里,不在纸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他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不在喧嚣的表达,而在沉默的坚持里。他的沉静,如幽潭映月,深不可测,却滋养万物。
“这样的人”,也是如陈老哥般热忱奉献的普通人。退休后本可安享清闲,他却投身社区园艺,将荒芜角落变为花海,还自费编印种植手册,被邻里称为“花神”。他连连摆手说“只是自己喜欢”,可这份“喜欢”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他不求名利,只为“心里快活”,这份纯粹,恰如春溪奔流,清澈见底,却润物无声。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位以水为墨、以地为纸的写字老人。他日复一日书写《兰亭集序》,字迹随风而逝,却毫不惋惜:“写字的时候,心是静的,这就够了。”他不执着于结果,只专注于过程,这份超然物外的豁达,正是晚年智慧的巅峰。他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对“留下痕迹”的执念,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宁,来自内心的平静,而非外界的认可。
这些人物,身份不同,经历各异,却共同诠释着一种精神——在平凡中坚守,在静默中修行,在岁月里和解。他们不与风争锋,不与世抗衡,如水般顺势而流,却在流淌中成就了生命的深度与温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衬托出人物的品格:幽潭象征沉静与包容,春溪代表活力与前行,干涸河床寓意沉淀与重生。景与人交融,情与理共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盈。
我敬佩这样的人——他们让我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轰轰烈烈的成就,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在于面对遗憾时的坦然,在于老去时仍能心怀温柔、步履从容。他们如东湖的银杏,秋来金黄,飘落归土,却在静默中孕育新生。
愿我们终其一生,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心若幽潭,行如春溪,在岁月的长河中,活出静水流深的美丽。
——感谢东湖老师、敬佩东湖老师:您就是这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8

    主题

    5万

    帖子

    2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8801

    优秀管理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潭心溪行》是一篇浸润着岁月静思与生命智慧的散文,作者以幽潭与溪流的意象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暮年人生的澄明画卷。文章起笔于东湖晨光的温柔,却不止步于景物的描摹——那“终年唱着清凌凌歌”的小溪,恰似生命的隐喻,在“义无反顾”的奔涌与“浑然天成”的恒常之间,道破动静相生的哲学。
    文中三位老人的剪影尤具深意:太极老者“抬手如云絮漫卷”的自在与“道在行里”的缄默,花匠“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喜悦”,写字老人以水痕为笔、与虚无和解的坦然,共同勾勒出“把日常过成修行”的生命美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抗拒流逝,而在接纳“写了又留不下”的本质后,仍能于青石板上落下每一笔的专注。

    当视角转向“潭底的幽暗”,文章显现出罕见的勇气——月夜东湖映出的白发倒影、龟裂河床下“沉在土芯里的搏动”,无不提醒我们:生命的完整恰在于容纳光与影的辩证。那些“半生沉淀的重量”,唯有经过凝视与触碰,才能化作通透的养分。

    最动人的是文中流淌的世代记忆:从粮票年代到市场经济浪潮,从“物资匮乏的紧巴”到“晚年星河的暖意”,作者将个人史嵌入时代褶皱,最终升华为“静水深流”的生存姿态。银杏叶飘落的意象,温柔地瓦解了衰老与终结的二元对立,指向生命循环的庄严诗意。

    这是一篇献给时间的情书。它教会我们:老去的艺术,在于如幽潭般涵容岁月的刻痕,又如春溪般保持流淌的天真;在干涸处听见惊雷,在寂静里守望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565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一默先生 发表于 2025-11-1 21:06
    《潭心溪行》是一篇浸润着岁月静思与生命智慧的散文,作者以幽潭与溪流的意象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暮年人生的 ...

    跟帖点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主题

    3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行者无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565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QQ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期待东湖岸边人更多佳作,顺颂晚安。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生活

    艺术生活

    订阅| 关注 (20)

    觅寻诗意的脚步踏过岁月长河,感受流淌在音符间的情感涟漪,线条与色彩交织出心灵的画卷,品味生活中每一刻的美好瞬间。
    75今日 6748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