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3894|回复: 21

[散文] 山歌永萦心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0

主题

2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0298
发表于 昨天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7-1 23:05 编辑

   f9014f9fabf4d520fed8ac708ea05a3991afaa78.jpg

    【编者按】文章通过讲述母亲和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以 “唱支山歌给党听” 为情感纽带,展现了中国GCD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感恩与忠诚之情。强调了党的光辉照耀着人民,引领人民走出苦难走向幸福,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在家庭中代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坚实的精神基座,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1、线索清晰:以 “唱支山歌给党听” 的旋律为线索,将母亲的经历、作者自身的成长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对党的感悟串联起来,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易于读者理解;2、语言质朴深情: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饱含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3、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章既有对母亲经历和自身故事的叙事,也有大量的抒情表达,叙事为抒情奠定基础,抒情则深化了叙事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一篇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精美散文,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认真写字】

  七月一日的晨风,携着江城特有的湿润,轻柔地拂过楼前那排挺拔的银杏。叶片沙沙,低语着流转的岁月。我临窗而立,目光投向远方,一句刻入骨髓的旋律,如清泉自心底汩汩涌出,淌过唇齿:“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歌声,绝非寻常的曲调。它如一条时光之河,在我血脉中奔流了六十余载。河水汤汤,浸润着记忆的土壤。溯洄而上,是煤油灯在昏暗小屋中摇曳的光晕,是窗外这片历经风雨的土地投下的深沉影子。它是我懵懂学龄时,牙牙学唱的第一支歌。稚嫩的童音,哪里懂得歌声承载的重量?只觉得那旋律亲切,能熨帖幼小的心灵。真正赋予这歌声生命与血肉的,是母亲眼中噙着的泪光,是她哽咽的诉说。
  母亲,生于1933年7月1日。这冥冥中的巧合,仿佛命运的丝线,将她单薄的生命与一个政党的宏大历程,织进了同一匹沉甸甸的历史布帛。未满五岁,人世间最彻骨的寒凉便吞噬了她。外婆,连同那不满三岁的小舅,在逃荒的黄尘路上,被饥饿夺走了微弱的呼吸。单薄的草席,卷走了至亲残存的温热,也裹走了母亲整个童年的暖意。她随外公一路乞讨,从鄂州金牛的山坳,跌跌撞撞跋涉至武昌县土地堂,最终流落武昌城。刺骨的寒冷与无边的饥饿里,小小的她成了朝不保夕的童工,生活的乌云,沉沉压弯了稚嫩的脊梁。
  新中国的曙光,终于撕裂了旧社会的阴霾。父母成为武汉铁木家具厂的工人,日子总算有了盼头。然而,刻骨的痛楚,母亲何曾忘却?多少个昏黄的夜晚,她泪光闪烁,一遍又一遍地“忆苦思甜”:“翻身不忘GCD,幸福感谢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跟GCD走”。这些朴素如脚下泥土的话语,伴着母亲滚烫的泪水,滴落进我们幼小的心田,浇灌成此生不渝的信仰坐标,成为人生航程中最初的灯火。
  1960年,国家遭遇暂时的困难。父母亲毅然响应那一声召唤——“不在城里吃闲饭”。一副沉甸甸的箩筐,挑起了生活的全部:一头是微薄的家当,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一头是沉甸甸的期许,盛满对未知乡土的热望。箩筐里装的岂止是物什?更是沉甸甸的信任!一家三代人,就此投奔东湖大队万家湾的小姑妈家。
  父母的身份,由城市工人转为农村公社社员。记忆里那间约二十平米的泥砖小屋,是我们最初的栖身之所。泥墙土炕,冬寒夏暑,艰辛自不待言。母亲却如田野里最坚韧的稗草,任风吹雨打,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她的赤诚与付出,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她被推选为妇女队长,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GCD员。后来,一位公社老干部曾对我感慨:像母亲那样响应号召下乡的,绝大多数后来都回城了。唯独母亲不同——她是妇女干部,是全公社的先进典型,组织殷切期望她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我想,在城乡差别较大的年代,回城的念头,或许曾在某个夜深人静时,像微风掠过湖面般短暂拂过她的心田,但旋即被更深的信念覆盖:“这里更需要我。”她如一棵青松,迎着风霜,将根深深扎进了东湖村的泥土。那未曾实现的回城梦,最终化作了田埂上岁岁枯荣的青草,无言地守护着这片浸透她汗水的土地。直至生命终点,她始终是东湖村的女儿。她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曲对党忠诚的无言颂歌,在岁月的长河里低徊不息。她的身影,连同那句朴素的叮咛,便是我心中最早点亮的那盏灯。
  母亲生命的底色,如墨彩般深深晕染了我的人生画卷。从城市到乡村,复归城市;从“公社社员”手握锄头在田野挥汗,到人民教师手持粉笔在三尺讲台“耕耘”,再到机关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份几度转换,岗位多次变迁。然而,母亲那句“翻身不忘GCD”的叮咛,始终如铮铮脊骨挺立在我的人生中,支撑着我在顺逆之境,不敢有丝毫懈怠。那盏由母亲点燃、由信仰守护的灯,在每一次身份的蜕变中,愈发明亮。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牵引着我记忆的胶片缓缓回放:
  高中二年级,纪念“七一”的炽热氛围里,十七岁的我满怀激情,写下小诗《源力》。那山歌旋律里,有母亲含泪的诉说,有课堂上老师讲述的新中国故事,有窗外这片不再有冻饿的土地。一种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在我胸中激荡:“心中蕴有移山力,源泉就是我母亲。光辉哺育我茁壮,镰刀铁锤我爱您!”这滚烫的诗行,是青春的初啼。
  1976年7月1日,十八岁的我高中毕业。生产队的钟声敲响,我毅然走向田野,成为一名“人民公社社员”。彼时挥毫:“蓝蓝的天上白云飞翔,青春的激情无比高昂;立志种好我们的田野,永远热爱鲜红的太阳!”田间的劳作异常艰辛,但当夕阳西下,看着亲手侍弄的秧苗在晚风中轻摇,想到母亲扎根于此的坚韧,想到广播里传来的祖国建设的消息,一股‘我们也在为这太阳增添光芒’的自豪感便驱散了疲惫。那信仰,是暗夜里的北斗,是汗水中生长的希望。这“太阳”,就是GCD!
  1981年党的生日,身为人师的我,在入党申请书末尾,郑重写下青春的誓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时期是青春;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生命誓为崇高理想牺牲!”字字句句,灼烧着那个年代赤诚的胸膛。这是庄严的承诺,亦是一生追寻的航标。
  2017年深秋,退休前夕。随州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门前。我独自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诵读入党誓词。那一刻,时光似乎凝固。半生岁月如潮水般涌来,有奋斗的荣光,也有不足的遗憾。这誓言,是回望,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岁月的沙砾,沉淀为心底的磐石。我在留言簿上写下:“景仰革命先贤,永葆凛然正义!”这是穿越时空的坚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退休的宁静,被2020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暴无情撕裂。武汉封城!江城顿成孤岛,焦虑与未知的阴霾沉沉压来。就在封城第二十四天,一个飘着罕见雪花的中午,手机提示音清脆响起——退休养老金,如期到账了。
  那一刻,宅守家中的我,凝望窗外纷扬的雪花,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猛烈撞击着胸膛。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病毒在肆虐,然而,这维系着万千退休者生计的保障,却穿越了封锁的寂静,准时抵达。没有遗忘任何一个角落,没有遗漏任何一份应得。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滚烫的承诺在无声践行。我提笔写下《感激》:“老苍宅守历冬春,今日接收养老金。羞愧未能出大力,若何诚谢党之恩?”这“羞愧”,是肺腑之言!是目睹无数党员、医护、志愿者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时,一个被护佑在后方的人,恨不能并肩而战的赤诚与焦灼!它如芒在背,提醒我:党员的身份,何曾因退休而卸下?
  封城期间,那抹在抗疫最前沿猎猎招展的鲜红,如同刺破阴霾的灯塔,烙印般刻入眼底。我写下《颂党旗》:“松柏傲苍穹,梅花斗大冬。家国今有难,战地党旗红!”那红色,是号角,是屏障,是危难时刻挺起的民族脊梁最鲜明的标识。它无声地宣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当4月8日解封的钟声终于敲响,我百感交集。这场大疫,是淬炼信念的熔炉。它让千千万万如我般的江城百姓,在至暗的深渊里,如此真切、如此具体地触摸到一种力量——那源自一个政党对人民生命重于泰山的庄严承诺,源自无数个体在党旗下汇聚成的磅礴伟力。这份在灾难烈焰中淬炼出的信赖,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成为我们共同血脉里最深沉的烙印。
  窗外的歌声渐歇,余韵却久久萦绕心间。远处山林松涛阵阵,如一片无声翻涌的绿海,澎湃着岁月的年轮。我似乎看见,母亲已化作那青松林中的一棵,根须深扎于她挚爱的土地,枝干向着苍穹,伸展着永恒的坚韧与无言的信任。她坟头的青草,岁岁枯荣,承接天光雨露,也默默见证着这片热土上永续不熄的奋斗与生生不息的希望。窗外的银杏叶仍在风中低语,仿佛应和着心底那支不息的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旋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律动的一部分。它远非唇齿间的音符。它是母亲用血泪与忠诚书写的生命诗行,是我灵魂深处不息跳动的火种,是连接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最朴素也最坚韧的纽带。
  这份执着,是春蚕吐丝的默默奉献,是精卫填海的矢志不渝,是千千万万如母亲般的普通人,以生命为梭,在共和国壮丽画卷上织就的、永不褪色的忠诚底色。它凝结着老一辈滚烫的深情,承载着一代代人不变的信仰与求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最深沉、最坚实的精神基座。
  歌声或许飘远,岁月终将流逝。但这支烙印心版的山歌,将如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它承载着苦难的记忆,辉映着信仰的光芒,沉淀着不渝的忠诚,无声而磅礴地,奔涌向民族复兴那辽阔壮丽的曙光。它是历史的深沉回响,是时代的激越旋律,更是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永恒的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旋律,是我母亲和我生命中最深的共鸣!党员的忠诚,永恒在母亲的心中,亦永恒在我的血脉里。它如同那青松的种子,在岁月的长风中,必将代代播撒,生生不息!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353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5116
发表于 昨天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7-1 22:04 编辑

     这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情感主线,通过三代人的生命轨迹,编织出一部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史诗。其有着五个方面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1、血脉传承的信仰密码。 以"母亲-我"的双重视角,构建信仰传承链。母亲用"忆苦思甜"的泪光浇筑信仰根基,作者则通过《源力》《颂党旗》等诗作完成精神接力。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口号重复,而是将"翻身不忘GCD"的朴素认知升华为"人民利益重于山"的自觉担当,形成了"春蚕吐丝-精卫填海"式的永恒坚守。
      2、时代镜像中的生命图谱。作者以"城市工人-农村社员-人民教师-机关干部"的身份转换为坐标轴,勾勒出共和国建设者的奋斗轨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挑箩筐下乡"的历史切片,沉甸甸的箩筐,既是物质迁徙的见证,更是精神皈依的象征。这种身份嬗变中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不同岗位上的具象化实践。
       3、意象系统的象征建构。青松、山歌、党旗,构成核心意象群。青松,既是母亲扎根土地的精神写照,也是抗疫前线党员的品格投射;山歌,从母亲哼唱的童谣升华为"照我心"的信仰之光;党旗,在纪念馆前与抗疫前线形成时空呼应,完成从静态符号到动态精神的转化。这些意象,共同构建起立体的信仰图腾。
       4、历史现场的当代回响。作者巧妙运用"1976年生产队钟声""2020年抗疫封城"等历史现场,形成强烈的时代对话。养老金到账的细节特写,将宏大叙事落脚于民生温度;抗疫前线的党旗与母亲坟头的青草形成生死对话,证明信仰在新时代的延续。
      5、苦难美学的精神升华。作者以"煤油灯摇曳-饥饿夺命-封城抗疫"的苦难叙事为底色,通过"蓝天下白云飞翔-松柏傲苍穹"的意象转换,完成从生存苦难到精神超越的升华。特别是将母亲的早年苦难与抗疫中的生命至上理念并置,展现中国GCD领导下的民族精神如何在苦难中淬炼重生。
      这种创作手法,既保持了传统红色叙事的基因,又通过诗化语言和意象,重构赋予其现代审美品格。文中"青松林中的一棵"的隐喻,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的辩证关系。

点评

谢谢总版老师第一时间关注、抬爱鼓励!敬茶!恭祝时祺!  发表于 昨天 2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353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5116
发表于 昨天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祝夏日安好、写作快乐、精彩不断!

点评

总版老师辛苦了!敬茶!  发表于 昨天 2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3

主题

7322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8587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每次看到老师的文章,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总想着啥时自己有您的才华的一半就好了。

点评

版主老师过度谦虚了。谢谢版主老师鼓励!向您学习!  发表于 昨天 23:05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山东东营
来自- 山东东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主题

731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5719
发表于 昨天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东营
     【编者按】文章通过讲述母亲和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以 “唱支山歌给党听” 为情感纽带,展现了中国GCD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感恩与忠诚之情。强调了党的光辉照耀着人民,引领人民走出苦难,走向幸福,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在家庭中代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坚实的精神基座,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1、线索清晰:以 “唱支山歌给党听” 的旋律为线索,将母亲的经历、作者自身的成长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对党的感悟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易于读者理解;2、语言质朴深情: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饱含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3、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章既有对母亲经历和自身故事的叙事,也有大量的抒情表达,叙事为抒情奠定基础,抒情则深化了叙事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一篇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精美散文,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认真写字】

点评

谢谢版主老师第一时间关注、抬爱鼓励!敬茶!向您学习!  发表于 昨天 2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东营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东营

来自- 山东东营
来自- 山东东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主题

731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5719
发表于 昨天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东营
      老师通过 “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一旋律,串联起个人、家庭与党的历史,抒发了对党的热爱与忠诚。特别,文中还多次出现自然意象,如开篇的银杏、结尾的松涛等,营造出一种岁月流转、生生不息的氛围,象征着对党的忠诚如青山绿水般永恒。点赞敬茶!

点评

谢谢版主老师抬爱鼓励!敬茶!  发表于 昨天 2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东营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东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9

主题

3764

帖子

12万

积分

右首版

Rank: 6Rank: 6

积分
120546

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7-1 22:50 编辑

     《山歌永萦心》作者以一支令人激情澎湃的革命歌曲为主线,表达了不同时代的人对党的感恩与忠诚,作者的母亲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苦难,更能感觉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坚定跟党走的信念,而作者生活在新中国,更是亲历了祖国的日新月异。文章选材典型,构思独具匠心,语言娴熟,情感饱满,引人共鸣。感谢东湖岸边人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愿老师创作愉快,夏日安康!

点评

谢谢右首版老师抬爱鼓励!向您学习!敬茶!恭祝时祺!  发表于 昨天 23:07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60

帖子

54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02
发表于 昨天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一篇令人泪目的佳作!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庆祝七一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60

帖子

54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02
发表于 昨天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山歌永萦心》是一篇极具份量、感人至深的难得佳作。它成功地将个人史、家族史与宏大历史叙事完美融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清晰精巧的结构、丰富深远的意象和优美有力的语言,谱写了一曲关于母爱、信仰、忠诚与时代精神的深沉颂歌。文章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无可置疑的真实性——无论是母亲的苦难与奉献,还是作者自身的成长与感悟,都带着强烈的生命印记和时代烙印。特别是通过母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以及疫情封城期间的亲身经历,将“党”与“母亲”的意象深刻联结,将抽象的政治信念具象化为血脉相连的生命体验和危难时刻的切实依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篇能唤起读者深层情感共鸣,并引发对信仰、忠诚、家国关系深刻思考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8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944
发表于 昨天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这篇散文,是一篇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具有强烈时代烙印与个人生命厚度的优秀作品。在党的生日这一天,能看到这么优秀是作品,很受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0今日 3978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