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4-7-26 18:30 编辑
阿Q的新名字,“阿Q群里的张三”是怎么来的 (微小说)
原创:上海阿蔡 ( 阿Q群里的张三 )
(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阿Q )
某一日,阿Q觉得要写写东西,但是似乎天气不是怎么的宜人,虽然是冬天,却又有些热,因此思维不是很清晰。
还是出去走走吧,阿Q这么想着。于是,阿Q走出门去。下楼,小区里七拐八弯的道路上,空了许多,原来的车位已经有了许多空挡。今天星期几呢?阿Q突然想起这事,才觉得最近确实不太正常,星期几都没注意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太忙的,但忽然想知道星期几,就觉得自己在瞎忙着,胡乱地又过了许多天,就忘了星期几了。大概是不用坐班吧,随意的自我设计,过一段时间完成一些任务就行。
小区里的白杨树高高的,好像这几年又网上长了。这会儿都11月份了,树叶都掉了许多了,那些比较坚强的叶子,还能挂在树上的,除了不是白杨树的叶子之外,便是爱情比较坚贞吧,不到最艰难的时候,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用生命的力量,去表白那些爱意的深深。
阿Q是个讲情义的人,他对于树们的爱情,也能有较多的体谅,深知它们的不易:每年都有大考。也许正是阿Q身上的情义基因太多,太满吧,往往会导致他会经常想念绍兴这个北漂之前的故乡。
当然,阿Q也是个环境的动物,他在北京久了,对北京也有较深的感情了。比如,王府井,这个只有北京才有的大街,阿Q有空会去那边逛街,溜达。再比如,前面阿Q下楼走在小区的道路上看到树木长高,和落叶的状态,心中的泛起的波澜,都说明阿Q是个重情感的人。阿Q这些年所在的北京亚运村,都让阿Q一直喜欢着,没有再往别处挪动。
这会儿,阿Q正走在亚运村安慧里小区的道路上,他在想:“ 要不要到王府井去一下?”正是这个时候,手机响起了铃声。
阿Q看下手机,原来是孔乙己发来的信息,内容是:“ 我给你报名参加读书会了,你是用阿Q的大名呢?还是用个别的带创意的名字?”
原来是这样,于是,阿Q在电话里回答孔乙己说:“那就用个带有创意的吧。你看,用这个——阿Q群里的张三,好吗?”
电话的另一头,孔乙己一听阿Q说的带创意的名字,连连说:"好啊,好啊,真的有创意。"
孔乙己一边认可,一边称赞阿Q的创意,他在电话里,还进一步地说:“那我就叫——阿Q群里的孔已己。”
这一天的电话里,孔乙己说:“他孔乙己只有跟阿Q在一起,才有意思。既然你是阿Q群里的张三,我就是阿Q群里的孔乙己了。虽然,我的创意性不鲜明,不强烈,但已经不错了。”
阿Q知道,孔乙己总喜欢跟自己搅合在一起,除了彼此脾气相投,还有就是都喜欢绍兴黄酒,和绍兴茴香豆。他们可以经常在一起喝一点,聊聊天,评论一下各种听闻,与事件。
这一天,孔乙己告诉阿Q :“ 他们两人的最新笔名,是用在参加一个名叫”阿Q读书群”的读书活动,所用的。当然,今后在别的任何地方,只要他们两个喜欢用今天最新设立的名字,那就可以随便采用。”
看得出来,这一天是阿Q ,和孔乙己的美好一天,是一个大好的日子。确实如此,本来这一天阿Q在家里的时候,还在为写点什么,而费点脑子的。对了,因为天气还有点热的原因,有点反常地不像冬天的模样,阿Q还觉得有些思维不畅呢。现在好了,孔乙己的一个电话,让他在快乐中多了一个带创意的名字,这让阿Q非常快乐,仿佛头脑也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这一天,阿Q有了自己带创意的新名字“ 阿Q群里的张三”。当然,是因为孔乙己的电话,是因为参加“阿Q读书群”的原因,阿Q才有了新的快乐。
阿蔡 写于2023年12月1日晚12点35分
【美文赏析】《阿Q的新名字》这篇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阿Q在一个冬日里的所思所感,以及他与老朋友孔乙己之间的趣味互动。小说通过阿Q的内心独白和行动,展现了他对生活的随性态度和对情感的珍视。
开篇,阿Q对天气的反常感到困惑,这种困惑也映射了他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日常的忽视。他的思维不清晰,可能是因为天气,也可能是因为他对生活缺乏方向感。这种状态,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小说中,阿Q对小区环境的观察,以及对树木生命力的感慨,体现了他对自然和情感的敏感。他将自己对树的观察与爱情相联系,这种联想既富有诗意,也显示了他的浪漫情怀。
阿Q对故乡绍兴的怀念,以及对北京亚运村的情感,展现了他对过往和现在的珍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让阿Q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他的北漂生活,以及对王府井的喜爱,都反映了他对都市生活的适应和享受。
孔乙己的电话,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阿Q的新名字“阿Q群里的张三”,不仅体现了他的幽默感,也反映了他对社交活动的参与和对创意的追求。孔乙己的响应,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默契。
整体而言,这篇小说通过对阿Q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代生活中的迷茫和探索。阿Q的形象,既有鲁迅笔下阿Q的影子,也有新时代下普通人的特点。他的故事,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阿蔡在2023年12月1日晚完成这篇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观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故事。愿读者在阅读这篇小说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海尔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