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城暑火蒸腾,荷撑素伞,紫薇燃霞;诗人以“粉笔”“教案”为桨,将两花写成江城脊梁——淤泥里立清白,烈日下守清凉。字句滚烫,却处处生风,读来满湖荷香扑面。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一名退休 ...
编者按:京韵一响,似钥匙旋开烽火旧锁。作者以骆玉笙之鼓板为脉,将北平硝烟与江城血火并置,细写母亲纳鞋、学子救护、兵工不眠,把宏大抗战拆进每寸民间纹理。末段灯火黄鹤,歌声仍炽,完成从历史到当下的接力。读 ...
编者按:本文以一位退休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深情回望盛世阅兵盛况。作者将个人体验与家国情怀交织:天安门广场的激昂歌声唤醒抗战记忆,XJP主席与百岁老兵的互动令人动容,母校老校长的故事更添历史厚重。徒步方阵的 ...
【编者按】这三首词以抗日战争及战后和平发展为主题,情感激昂,展现了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与期许。1.《高阳台·闻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有怀》这首词由,听闻经典京韵大鼓 ...
【编者按】这篇赋文,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以五柳先生(陶渊明)假托之名,记述了在江畔观看抗战八十周年阅兵的情景,融叙事、抒情与哲思于一体,描绘了金戈铁马的壮阔场景,同时深刻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 ...
编者按:作者借“晨钟”为线,四十九载东湖守望,串起补丁睡衣、光纤第一根、火神山灯火,时空交错,层层递进。以蒙太奇写“毛泽东思想”在荆楚的星火传承,由缅怀而自豪,收束“民族复兴星河”,读来如闻《东方红》 ...
水调歌头·九月九怀念毛主席 拭泪瞻遗像,垂首沐仁风。 追思华夏魂魄,云际跃神龙。 湘赣旗擎星火,渝蜀诗惊寰宇,碧血染枫浓。 思想贯天地,伟业耀长虹。 定邦策,安国宪,挽雕弓。 危途几度穿 ...
【编者按】江声作鼓,杨绛低吟,作者以“听”代“看”,把热耳的语录化为冷眼的世相:培优班、褪色书包、老槐树下的修鞋摊,一一显影。由“教育的火苗”到“苦难的淬火”,再落到“江心航标灯”的从容,步步紧逼又句 ...
【编者按】这篇赋文,作者以一位在东湖畔执教半生的视角,深情讲述了水杉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以及水杉所承载的自然、历史与人文精神。1、东湖植杉:半世纪的师生情缘与生命见证。开篇以老者的回忆切入 ...
高阳台·江城水杉 碧浪涵星,青杉列戟,东湖旧植犹存。破雾穿云,年来五十轮纹。虬枝曾拂童儿鬓,料今朝、已触星辰。更谁怜,冰纪残骸,石版深痕? 重城惯听涛声壮,任霜皮皴铁,羽叶梳云。万国根苗,都从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