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5

[版务] 散文随笔栏目编者按汇总(2025年11月份)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11-17 19:31 编辑

【编者按】《秋实》四则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土风物的鲜活图景,将稻谷、蘑菇、玉米、番薯这些寻常作物升华为情感的载体与岁月的见证。作者以农事为镜,照见乡土记忆的厚重、生命况味的丰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喟叹。
在《晚稻》中,金黄稻浪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成为一种精神皈依。作者俯身稻田间,以近乎虔诚的姿态记录农人的坚韧与土地的慷慨,同时暗含对现代农业变迁的隐忧。《蘑菇》则轻快灵动,采菌之趣与山林之乐交织,却在“毒蘑菇致命”的警示中透出对自然敬畏的哲思。《玉米》从童年的一碗玉米粥写起,勾连起贫困年代的温饱记忆与今日生活的甘甜,在“玉米过饥”的朴素智慧里,藏着代际之间的味觉传承。《番薯》以一位挑担老人的身影切入,将番薯从充饥之物升华为善意的纽带,而关于“番薯屁”的戏谑讨论,又为沉重的怀旧增添一抹生活的幽默。
四则短章如一曲田园组诗,既有“稻穗低头呢喃”的诗意凝视,也有“裂缝中的番薯依稀可见”的细节白描。作者以土地为纸、作物为墨,书写着对农耕文明的眷恋与现代性的反思。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些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秋实”,或许不仅是田间的收获,更是那份“灵魂扎根”的乡土情怀。(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秋实》四则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土风物的鲜活图景,将稻谷、蘑菇、玉米、番薯这些寻常作物升华为情感的载体与岁月的见证。作者以农事为镜,照见乡土记忆的厚重、生命况味的丰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喟叹。
在《晚稻》中,金黄稻浪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成为一种精神皈依。作者俯身稻田间,以近乎虔诚的姿态记录农人的坚韧与土地的慷慨,同时暗含对现代农业变迁的隐忧。《蘑菇》则轻快灵动,采菌之趣与山林之乐交织,却在“毒蘑菇致命”的警示中透出对自然敬畏的哲思。《玉米》从童年的一碗玉米粥写起,勾连起贫困年代的温饱记忆与今日生活的甘甜,在“玉米过饥”的朴素智慧里,藏着代际之间的味觉传承。《番薯》以一位挑担老人的身影切入,将番薯从充饥之物升华为善意的纽带,而关于“番薯屁”的戏谑讨论,又为沉重的怀旧增添一抹生活的幽默。
四则短章如一曲田园组诗,既有“稻穗低头呢喃”的诗意凝视,也有“裂缝中的番薯依稀可见”的细节白描。作者以土地为纸、作物为墨,书写着对农耕文明的眷恋与现代性的反思。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些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秋实”,或许不仅是田间的收获,更是那份“灵魂扎根”的乡土情怀。(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这篇《京华心影》,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北京之旅,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游历,更是一场心灵的朝圣。
作者跟随旅游团,从颐和园的绮丽风光开始,漫步于长廊,感受历史的光影交错;踏入乐寿堂,探寻权力核心的私密日常,深刻反思历史兴衰背后的奢靡与教训。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前的肃穆与虔诚,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缅怀。人民大会堂内,宏伟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浓浓的乡情,使古老诗心与时代宏大声律相碰撞。紫禁城的帝王威仪与永巷的寂寞悲凉形成鲜明对比,而居庸关长城的野性与悲壮之美,则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脊梁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魅力。这场旅行,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引发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触动。(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1、文章情感共鸣强烈:作者以个人心灵从空虚孤独到在书中找到快乐和成长的转变为线索,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经历或渴望经历的心灵体验,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孤独,渴望寻找精神寄托的人,会更容易被文章打动。
2、文章的主题深刻有意义:文章不仅强调了阅读能带来娱乐和知识,更突出了阅读对心灵的治愈和成长的重要性,传达了“书籍是心灵的知音,阅读是一场修心之旅”的深刻主题,引导读者重视阅读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3、文章的内容真实且有感染力:该文采用个人经历叙述的方式,从最初因好奇和学习写作技巧接触书籍,到逐渐在书中体验不同人生、获得心灵滋养,内容真实可信,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书籍真挚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文章的层次丰富:该文清晰地描述了自己与书籍结缘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功利性阅读(学习写作技巧)到后来纯粹的精神享受(体验不同人生、心灵成长),展示了阅读对自己影响的逐步深入,使文章内容丰富有层次。
5、文章的语言细腻深情:该文运用深情且细腻的笔触来讲述故事,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如曾经的空虚孤独和在书中找到快乐的喜悦,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6、文章还富有启发性:结尾处呼吁大家通过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在点明主题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号召力,能激发读者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在生活的浪潮中,我们都在努力寻找平衡与方向,作者这篇文章,就生动展现了一位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孩子教育上,从月考不理想送去托管,到接受孩子的成长节奏,体现出为人父母的无奈与豁达;教学工作里,面对佛系的学生与班主任,也让作者有了新的思考。生活之余,作者想要赚点小钱,尝试应聘声音主播,却在免费课程背后遭遇购买设备、课程的套路,资本的“收割”让赚钱之路困难重重。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个人生活的记录,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教育、赚钱等诸多方面的共鸣与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这份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来自- 北京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主题

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788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编者按】《蓬莱八仙过海口》以一次游览经历为线索,既勾勒了八仙传说的文化脉络,又对当代旅游开发提出了深刻反思。作者从八仙人物的历史流变切入,细数“淮南八仙”“蜀中八仙”“酒中八仙”等不同版本,最终聚焦于明代定型的道教八仙形象,以“八仙过海”的传说为引,将读者带入山东蓬莱这一神话地理空间。 然而,文章的重心并非对仙踪缥缈的浪漫想象,而是直面现实中的文化消费困境。作者以冷峻笔调描述“八仙过海口”景区:雾霾中的仿古牌坊、干涸的桥下沙滩、争食的海鸥、崭新却空洞的亭台楼阁——这一切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形成尖锐反差。尤其当大雾遮蔽了黄渤海分界线的奇观,连“海市蜃楼”的期待也化为泡影时,人工景区的苍白本质暴露无遗。文中“既无文物价值,又无风景可观”的叩问,直指当下文旅开发中普遍存在的“故事变现”焦虑:当传说被简化为钢筋水泥的符号堆砌,当文化底蕴让位于打卡经济的速食消费,这样的“仙踪”究竟能承载多少精神共鸣? 文章的价值正在于这种双重性:它既是对八仙文化的通俗科普,也是一则关于“文化空心化”的隐喻。在“得道成仙”的石坊背后,我们或许更应思考:真正的“仙境”,是否永远存在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说的诗意想象中,而非粗暴的商业化复制里?(一默)
黄皮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2今日 7528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