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段文字像一幅活色生香的民俗画卷,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传统秧歌的当代活力。开篇“鼓乐齐鸣颂幸福,彩扇翻飞舞健康”的对联,既是现场盛况的点睛之笔,也道出了秧歌最本真的快乐内核——老百姓用锣鼓敲出日子的红火,用彩扇舞出对健康的向往。来自三市四县的十三支队伍同台竞技,既有“新宾满族民间艺术团”这样带着民族特色的专业团队,也有“太平村秧歌队”“双河秧歌队”等乡土气息浓厚的村民队伍,这种专业与民间的碰撞,让传统艺术既有“阳春白雪”的精致,又不失“下里巴人”的鲜活。当绚丽服饰在广场上流动,欢快舞步与观众掌声交织,秧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一场连接地域文化、凝聚人心的集体狂欢,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份发自心底的热闹与自豪。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文,倾力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秧歌,作为北方传统民间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是百姓庆祝丰收、祈福迎祥的重要方式。大秧歌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鼓乐齐鸣颂幸福,彩扇翻飞舞健康。”2025年5月10日上午,苇子峪村部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场热闹非凡的秧歌队汇演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三市四县,十三支精英秧歌队伍同台竞技,用欢快的舞步和绚丽的服饰,为观众献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秧歌队分别是新宾满族民间艺术团、丹东赛马龙飞凤舞秧歌队、田师傅镇大智秧歌队、田师傅镇太平村秧歌队、桓仁县华来镇大恩堡合悦舞蹈队、榆树乾程牛牛秧歌队、永陵镇东钢社区八旗民间艺术团、木奇镇小洛秧歌队、下夹河乡双河秧歌队、苇子峪镇靓舞团队、苇子峪镇丁氏满圆秧歌队、苇子峪镇大堡秧歌队、苇子峪镇西厢小堡秧歌队。
本次汇演在苇子峪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有苇子峪镇文化站、苇子峪镇西厢小堡村承办。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大家以秧歌为礼、以歌舞传情,为母亲们送上最热烈的赞美,最诚挚的祝福。同时也是在弘扬非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更是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
"随着欢快的秧歌曲响起,村部文化广场就化作了秧歌的海洋。十三支秧歌队数百人身着各自不同的彩装,分列成阵,由打着队旗的各队棋手带领着队员们接连上场,进行热场表演,彩扇忽而如麦浪翻滚,忽而如花开层叠,队形变化着如巨龙腾飞,首尾相连。队员们都浓妆艳抹,有十几岁的孩童,有花枝招展长相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有耳戴两个大红辣椒的男扮女装的老太太,有穿着奇特,扮成济公的,有扮成美猴王孙悟空的等。震天的锣鼓撞入耳中,喧闹得如同震得耳膜嗡嗡作响,又似澎湃的浪头拍击礁石。大家尽情地跳着,卖力地舞着,夹杂着欢声笑语与阵阵锣鼓声,汇成一片翻腾不息、欢腾喧闹的海洋。
广场东西两排披着长发的柳树姑娘受到秧歌渲染,长长的秀发随风飘舞,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航拍镜头下,色彩与动势铺天盖地。
“指扬飞绢扇飞空,锣鼓喧天震耳聋。头戴花翎脂粉妇,嘴叼烟袋戏台翁。队形走起衣翻浪,舞步行旋地跑风。热闹非凡情似火,云霞映照半山红。”随着苇子峪镇中心小学才貌双全的主持人孟娟老师优美动听话语的响起,苇子峪镇“情满母情节”大型秧歌汇演正式开始。
第一个上场表演的是新宾满族民间艺术团,秧歌队中的女队员身着艳丽服装,腰间佩戴多个铃铛,头戴高高竖起的戴花的帽子,男队员身着满族服装,头戴圆帽。他们左手拿着小鼓,右手握着鼓槌。随着动感的音乐,他们动作娴熟,左摇右摆,每一步都叮当作响,与鼓声交织成趣。他们时而变换动作,时而击鼓呐喊,场面颇为壮观。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满族文化,更好的诠释了满族的发展史。
地处辽东半岛、黄海北岸的丹东凤城,不仅有著名的丹东老窖、丹东板栗,著名风景凤凰山,还有能歌善舞的秧歌能手。丹东赛马龙飞凤舞秧歌队的队员们左手持手绢,右手持扇子,踏着鼓点翩然入场。她们头戴绢花,身着合体的服饰,脚步轻盈如燕,手中的手绢时而如波浪翻滚,时而似火焰升腾。她们精彩的表演,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叫好。
陆续上场的几个秧歌队在紧锣密鼓中演绎着自己的精彩,闪亮了观众们的眼眸。
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苇子峪镇靓舞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集秧歌与舞蹈于一身,出场时,就让人眼前一亮,她们或轻盈地扭着,或优雅地转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和魅力,人字形,M队形巧妙地变换令人赏心悦目。彩扇翻飞,鼓点激昂,年轻队员们灵活的动作将气氛推向高潮。
我所在的苇子峪镇丁氏满圆秧歌队员中有退休教师、护士,有睿智的创业老板、有奋斗在各个领域的精英。我们浓妆艳抹,身着浅粉色的贵妃服第十个出场、32个队员眼中倏然被点燃了光芒,我们挺直腰背,站成8排4列,面带微笑双手持蓝底白飞子的扇子,随着秧歌曲的响起,有节奏摆动身躯和手中的折扇,扇子时而朝上在空中划出弧形,时而在腰间如彩蝶翻飞,音乐声骤急,众人脚步齐踏,仿佛大地也在震颤。场外的一位观众说:“你们秧歌队平均年龄60岁以上,但扭起来可不输年轻人!”
苇子峪镇大堡秧歌队身着鲜艳的彩绸服饰,红的似火,粉的似霞,就像一朵朵绽放的康乃馨象征着母亲们炽热的爱和温柔的情怀。她们的表演得到观众们一致好评。
压轴出场的就是我们的东道主苇子峪镇西厢小堡秧歌队,她们身着蓝白相间的贵妃服,头戴珠光宝气的头饰,在阳光下,头饰熠熠生辉。她们舞姿优美,形式多样,善于变换各种队形与各种创新。队伍中扮演傻柱子和一位七旬老人扮演的“丑角”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踩着夸张的步子,突然傻柱子假装失衡摇晃,引得观众倒吸凉气,却又瞬间稳回,憨憨地眨眨眼——原是设计好的桥段。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没有专业舞台的拘束,只有泥土味的真挚。无论是七十岁老人眼角的笑纹,还是孩童模仿扭摆的笨拙姿态,都在诉说:这不仅是舞蹈,更是中国人对喜悦最直白的表达。
我恍然明白,这秧歌的鼓点岂止是节拍,那是穿越了岁月烟尘的古老心跳。老人额上的皱纹,何尝不是时光亲手刻下的乐谱?正是无数这样平凡而坚韧的普通身影,在锣鼓喧天里,用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用一生不倦的舞步,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上泥土的芬芳与歌谣的魂魄。
"鼓声渐歇,余韵未止。这场汇演不仅展现了秧歌的独特魅力,更舞出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这份扎根民间的艺术瑰宝,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